第4章 会试开始与《封建论》

作者:用户64719888 更新时间:2022/4/23 11:19:43 字数:2214

白天读书写诗,闲暇时去菜市场买点瓜果蔬菜,回家做一桌珍馐美味,晚上与隔壁的老先生谈经论道,好不自在。

“嗯?李兄哪里去了?”这天白伊然去西域商人处买了一麻袋的马铃薯,回到家时发现李白不见了踪影。按理说他每天这个时候应该都在屋舍里的啊。

“李公子今天不知怎么的,和洛阳城那位舞剑大师公孙大娘结交上了,现在应该是在公孙府上吃酒。”小允子回答道。

是么?这也难怪,本来这就是应该发生的事情。

白伊然放下手中的麻袋,招呼小允子把它抬进厨房。

“就这样,洗净去皮之后,加入少量盐之后,和淀粉按这个比例柔和,再擀成极薄的片,用低温的油去炸……”

白伊然离开涪城前,把《宋史·食货志》中记载的关于湿法炼铜的相关操作以及注意事项,通过李县令,递交给了掌管食盐和铁器的盐铁使。经过试产后,铜产量比原来提升了五成不止。

因此根据法令,白伊然获得了足足两千两的朝廷赏金。

在薯片刚出锅的时候,白伊然就听到屋檐滴水声和毛毛细雨的淅淅沥沥声,大门传来说话声,还有雨水落在油布伞上的声音,那声音不大,却很宽广,好似有上百把雨伞在雨中铺开。

“这上舍凭什么让一个举人还不是的家伙住!”

“一个十五岁的家伙能有多大能耐,多半是使了银子才住进来的。”

“开门啊,有本事出来会一会我们啊。”

白伊然推开大门,门口有着十数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矗立着。

“你就是白伊然?”为首的一位戴着朱樱帽的男子不屑的看着他,“你到底凭什么住进上舍,识相的就自己给让出来,不然小心……”旁边跟随的学子也是跟着附和,开始飚垃圾话。

白伊然听着都要打哈欠了。“你问我凭什么?因为我比你厉害啊,还需要别的什么理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还有什么招就使出来吧,我锅里的菜就快糊了,没空和你在这里瞎掰掰。”

小弟一号冒了出来。“子曰,君子远庖厨。你把本来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拿来做饭,不觉得浪费吗?”

白伊然直接开怼。“你看书不看完的吗?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因为仁而远离,我炖的素菜,有啥关系。”

小弟二号继续发难。“你个来自山野地区无父无母之人,哪来的脸面和我们在这里谈论经典?”

白伊然直接白了他一眼。“你是不是忘了,当今陛下也是出身于益州,你说这话怕是想造反?我生于天地之间,当以天为父地为母,何为无父无母之人?”

五六人连番发问,竟无一人难得到白伊然,反而被他驳到哑口无言。

为首的男子见实在不是白伊然对手,心里怯意生了几分,便岔开话题,想要尽早脱身。“如今朝廷即将与突厥开启战事,不知道阁下这‘大才’能堪何用?”

“要论军事,在座的各位都是乐色。”白伊然朝他伸出大拇指,然后狠狠向下比,“虽然我本身没什么武力,但是我有着能制造强力军械的设计图,此外……”

白伊然让翠果拿出了一把二胡。“我有一曲,请诸位静听……”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都是青春的年华,都是热血儿郎……”

歌曲朗朗上口,歌词铿锵有力,闻者无不热血沸腾。

“这个,够了吗?”

…………

这两天洛阳的气氛压抑了很多,因为一年一度的进士试即将开始。从全国各地前来的学子约有两三千人,最终会试只会取其中两百人,竞争不可不谓激烈。

白伊然早早就起床,收拾好所需的文房用品,和李白一起搭上马车,前往考场。

在验过身份,搜过夹带之后,两人领到了各自的身份牌。相互祝福之后,跟着身份牌上的号码找到了各自的考房。

白伊然扫视考房,里面的摆设很简单,有桌椅、笔洗与床,但远比之前的科举考房更大,看着也更舒适。每日三餐还有朝廷专门提供的饮食。

三声钟鸣之后,有衙役开始一份一份地发着试卷。

经义题都是千篇一律的填空和默写,只是最后一题似乎有些奇怪。

“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进行简短阐述?”

白伊然想了想,决定走奇招。“是非其然也,以愚生之见,此意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诗词方面,要求在边塞,登高望远,功名,春景等十个常见的诗词题材中选择三个,分别写出三首。

白伊然开始静下心来思索,选取哪些题目。联系到最近的动向,自然是边塞和功名两个题材最能够得分。

想了想,边塞诗还是王昌龄的《边塞二首》。而功名的话,白伊然本来选的是贯休的《献钱尚父》,当写到“东南永作金天柱”一句时,才蓦然想起这句太作死了,写上去分分钟被削成薯片。

于是匆匆把纸张撕毁,放到油灯里烧成灰。然后选了李贺的南园十三首中的第三篇。

而后登高题材则是杜甫的那篇名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策论题则是给了一个非常宽泛的题目,要求对时政发表看法,可以是个人小道观点,也可以是大政方针。

“这可有点意思啊。”

白伊然首先想到的是柳宗元的《封建论》,但是这里面有许多对唐朝中后期的说法,用在现在就不合适了。

想了想,还是把相关细节稍作修改,假名于汉以及五代十国和隋朝故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亦不得而知也。”

开篇把气势立好。

“封建,非圣人意也。”简明扼要清晰明确地提出中心论点,从分封制的起源产生,到其弊端,再到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

然后又提出两个观点

第一,秦亡,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第二,隋末祸乱四起,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然后又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述变法改革的必要性。自然,不是王安石那种一棍子打死的激进派,而是徐徐图之的缓和计划。

最后。“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分封制造成的后果,就是圣贤无以立于天下。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