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家庭会议

作者:深航星 更新时间:2024/3/27 20:19:43 字数:3656

瞅见朝堂上的一片阿谀奉承之声,南唐为数不多的能臣韩熙载,站不住了

这个人李煜还是有点印象的。没错,就是八上历史课本中《韩熙载夜宴图》的主角——时任中书舍人兼户部侍郎兼充铸钱使的韩熙载

韩熙载捧着牙牌,带着明显的愁容简单的向皇帝行礼,以往的工作经验告诉他,这将是一次必要,但不会被听取的劝告。

“陛下,现在北伐还是操之过急。冯公与魏公近年来为国操劳已久,公事繁多,北伐乃大事,仅昨晚一夜赶出来的公文恐有些疏忽。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疏。不如让两公这几日在多思索一番……”

本来李煜以为韩熙载倒也算是南唐名臣,应该会展现出那种朝堂上痛斥佞臣,死谏不退的场景,但对方只是小心翼翼的在劝解。

开玩笑,五鬼势大又很受皇帝宠幸,南唐小国的朝堂上忠义之士不是没有,但如今,这个小朝廷上站着的人年轻时的傲气锋芒早就被磨的圆滑无比了。

李璟很“认真”的听韩熙载讲完,算是表示了尊重,眉毛都没挑一下就去清理昨案上的奏折与札子。

通常这些事都是由专门的人来做,现在皇帝亲自上手,一旁的领导语言学家——宦官瞬间会意,扯着尖细的嗓门喊:“有事启奏!齐王、太弟、保宁王、燕王、郑王下朝后留殿议事~”

剩下的时间就跟开会似的,文武官员在皇帝的授意下进行正常的工作汇报,国内事务上有人汇报国家南部粮食减产问题,以及去年全国官吏政绩考核的总报告。国际事务上有人汇报南汉皇帝因为猜忌又杀了许多皇亲国戚和被迫失去生育功能的大臣;郭周皇帝柴荣高调宣布要进行军改等…

这个时空的早朝其实只是一个晨会,要说真正商讨国家大事,还是在定期的朝会和私下的朝见上。

会后,群臣三三两两的前来与准备留殿议事的皇族攀谈两句。虽然来人很分散,但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便能发现这些人很自然的分成了两派。

李从嘉在《南唐书》里留下过这样的备注:南唐朝廷内部党争严重,不过公元954年时五鬼一派相当得势,孙晟派已经开始主动服软和后退了。宋齐丘与李征古为首和五鬼为主的一党,孙晟为首以韩熙载、常梦锡、江文蔚、萧俨等为主的一党,其实基本上是谄媚派和为国为民派的争斗,且大多数情况下孙晟党都很势微。当然,两党之间没有那么绝对的好坏关系。比如说五鬼党的宋齐丘虽然后期政绩令人唏嘘不已,但他在李昪时代为南唐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很大功劳。后文两党就简称孙党与宋党。现在呢是公元954年的时,宋齐丘还在外放中,查文徽已死,所以暂时称五鬼党。

“从嘉倒是清新脱俗了,竟然能以第三视角写备注,倒是帮了我大忙呢。”

等待官员们渐渐离开,李璟挥退了侍奉在殿内的宦官和宫女,一脸兴奋的又取出一份秘密的奏折。

“今天凌晨,有一份加急密报传到了朕手上,比方才朝会上的更加详细,入侵北汉的周军粮草出现短缺,而在忻口阻击辽军的部队也遭大败,主将史彦超恃勇战死,士气大挫,被迫班师回朝。奏报上还说,周国的国力大损,甚至连自保都难。

朕还听说周军根本就是外强中干,将不用命、士不能战。没有办法柴荣才下诏给赵匡胤命其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竟然还想把将周国禁军整顿为一支威震天下的军队。”

李煜听着暗地里偷笑了一下,高平之战,人家柴荣就是靠着这‘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军队硬生生打败了汉辽联军,优势兵力打叛军都能被打得大败的南唐军可以吗?至于太原城下的大败不过是一场以讹传讹的闹剧。看来南唐小朝廷的官场也进化到了报喜不报忧,皇帝爱听什么就报什么的程度了。

( 高平之战,北汉第一次且唯一一次处在优势兵力的对外战争但失败了。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二月。此时郭威刚死他的养子柴荣继位周朝皇帝还不到两个月,北汉皇帝刘崇与辽国联合发兵想光复后汉江山。

刘崇以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张元徽为前军都指挥使率军三万,辽国武定军节度使杨衮自领骑兵一万进攻后周。

周世宗柴荣力排众议,以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和镇宁军节度使郭崇率军西进,又命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以及保义节度使韩通领军从东北方向进军,再让河阳节度使刘词殿后支援,而自己则亲自率领中军迎战。

三月十九日,汉周两军主力接触! 北汉皇帝刘崇假装一触即溃吸引周军前往了在埋伏地点,促使周军首战不利,周将樊爱能与何徽带兵润走。战争的天平明显倾向了刘崇,甚至已经有后周军队开始投降。恐怕这个时候的刘崇也忍不住想高喊一声:“优势在我!”

眼看局势急剧恶化,情急之下柴荣身先士卒亲自带领五十余骑冲进北汉军阵,亲卫将领赵匡胤与张永德全力配合作战。同时,北汉第一猛将张元徽突然战死,促使北汉军队陷入慌乱中,结果刘崇先小胜而后大败。

战败后,刘崇一路奔逃到了傍晚时分,又收拢残兵企图据险抵御,柴荣领军扎营与北汉军对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后周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支援部队抵达。注入了新鲜血液后,后周军队立马向对面疲惫不堪的北汉军发起了进攻。此战的结果是北汉枢密使王廷嗣战死,北汉皇帝刘崇靠着自己的宝马勉强逃回国境,北汉为数不多的主力部队经此一战彻底歇菜)

“依朕看北朝也不过如此。领军北上,复刻中原是迟早的事。只是北方地大物博,跨过汴京又有崇山峻岭。我大唐又确实少了些忠义的人才,若是用外人为将,朕担心他们远在北地,手拥重兵若是不听号令甚至是直接造反。”李璟从龙椅上走下来,平视众人,说了这次家庭会议的主旨。

实际上,直接造反的可能性反而最小。李璟心里面真正最担心的是功高震主,五代十国里的这些皇帝国王一个个可都是篡位的武将。

李煜:哪里是没有什么忠义的人才啊,只不过是你们老李家不会用人罢了。

“ 从冀(燕王李弘冀),朕记得你以前几次说过要领军北伐?正好目下苦无良策,若朕以你为将,该当如何?”

也不知道李璟出于什么心态,反正他后面也不不可能让自己的长子亲自担任总帅,却反而这么去问他,可能是想考教一二。

李弘冀心情激动,取出了他一直带在身上的“天下州县图”,眼神热切的望着李璟说:“若陛下以儿臣为帅,举兵二十万三路进军。西路军八万,五万北上直扑开封府、三万进驻鄂州。鄂州者,长江三分之处。进则水路顺长江支流一路挺进深入腹地,退则控北方南下中转口。北路军七万,经海州北上攻淮北;期与周军决战徐州,一战而定淮北诸州归属,随后垒营驻寨借坚城以固守,以求威胁到周国富庶的山东之地;中路军五万屯驻寿州,若另两路军未曾受挫则挥师北进,阻击周国的援军切断山东与开封的联系。若是另外两路军有难,也方便立刻分兵急进火速救援!”

嗯,乍听之下这不失为一道北伐良计,但是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两点。一是三路大军的主将分别是谁,将军是否有这个能耐,你们老李家可一直不怎么会挑人;二是南唐军队到底有没有和后周军队一战的水平,要是一触即溃,再好的计策也没有用。

“儿臣请命,请父皇准弘冀为将。”

“嗯,朕听闻你近年来多有读兵书又关心国事,刚才你的回答颇得朕意,只是你最近又偷偷抨击国事了,对吧?

虽然你已及冠,但政治是很复杂的,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就不用掺和啦。”

“父皇,这…儿臣不过是表达一下自己对国政的见解罢了。”

“从冀呀,你今年也才二十二,才刚刚加冠不久,为人冲动又严厉,恐军中诸将多有不服啊!相比之下你叔叔退身就老成的多,又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就让三弟做主将吧。不过从冀你这番才华倒是不能浪费,不如就做个副将。”(另有一说李弘冀去世时还不到20。)

(而立之年指到了30岁,李景遂字退身,当时已经34了,同年的李煜17岁。)

李璟把这一家子重要人物喊过来的原因就是想让他们做北伐军的最高层,牢牢掌握住军权。他是想让皇太弟李景遂担任主将,长子李宏毅做副将,齐王李景达做督军。

至于剩下两人来参会,不过是意思一下。宝宁王是二字王,跟其他几位一字王相比,地位上相差很多。李景逿能来参加今天的家庭会议,不过是靠着皇长子叔叔的辈分。郑王李从嘉也就是李煜自己是因为颇有能耐的诗词造诣在文官集团和学子中颇受赞誉有很大声望,还有一点就是很受李璟宠爱。

想法很美好,毕竟一家人就要团结一致齐力断金嘛,但现实很残酷。齐王李景达只是稍通用兵之术,而皇太弟李景遂根本不识兵,而且这一次出兵用谁为主将很有可能会增加皇太帝或嫡长子在皇位继承权竞争的资本。

李璟对于到底是让弟弟李景遂还是长子李弘冀做继承人这件事并非世人想象中的那样犹豫不决,说到底,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但先帝作为南唐的开国之君,即使死后多年,影响力依然极大。何况兄终弟及是先帝临终前当着一众大臣的面以口谕加遗诏的方式定下的,很难改变。

现在的情况是一旦北伐成功,作为主将的人积累的战功与政治资本不可估量。同理,如果失败,可以说在这次继承人竞选中就基本等同于落败了。因此,这一次的不管是主将还是副将的人选,都必须慎之又慎。

想要打胜仗又不可能用不识兵的人做主将,那就只能把实际兵权交给副将李弘冀,让主将来享受明面上的战功,这样左右权衡一下。

“陛下,臣过了而立之年,心中早已没有年少时的热血轻狂,用兵恐怕会多谨慎保守、不善攻城掠地。燕王年少血气方刚又懂得兵法,还是让燕王来担任统军主将吧。”

勉强算是一个小小的谦退吧,李景遂其实一直都不想当这个皇太弟,这会引起南唐内部新一轮的党争——太弟党与太子党的争斗,还会引起李氏家族内部不必要的政治斗争,更何况他自知自己计低一筹斗不过李弘冀。

李璟眉毛一挑,他没想到这个三弟这么不懂自己的心意。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