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玉京随驾

作者:雪狐4651 更新时间:2019/6/8 16:23:08 字数:3032

怎么说也是混到了新时代的现代人,面对问题不如不去解决,缓慢一下发展速度(一亿年为蓝图)。这样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变成了长久的历史,而让时间停滞的最好方法就是贪图过去,作者菌是渴饮直醉不留有余地了,但孩子们不是啊,所以很有必要重现一份属于古生物的历史了……哈,作者菌输给了岁月,遥想当年,没电的时候,一支白蜡烛反而成了那葱黄不已的记忆,未来是什么啊?不就是突然想起来的一些短叹长吁嘛。玉京人呼起,口音上就不多说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学过播音的……

洞仙歌(大德壬寅秋送刘春谷学正)

津亭折柳,正秋光如画。绕路黄花拥朝马。叹市槐景淡,池藻波寒,分明是、三载春风难舍。

军峰天际碧,云隔空同,无奈相思月明夜。薇药早催人,应占先春,休如我、醉卧水边林下。待来岁、今时庆除书,绣锦映宫花,玉京随驾。

洞仙歌,客有吹洞仙者……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洞仙(考古学家发现)仙人好居洞壑,故通称其为洞仙。词牌这里一般指道教成仙之人(没那么高要求)。据北宋李昉《太平广记》载,九陇(在今四川广元西)人张守珪,家庭殷富,有茶园,每岁皆召采茶人力百余,男女佣工皆有。

其中一少年(主角的平均年纪)自言无亲族,聪慧勤恳忠实,守珪特别喜爱,收为义子。娶茶园一位二十岁女子为妻。二人有道术,能让树生食盐和奶酪(太平广记),让碗里生酒(酒嘛,水嘛,喝嘛,吐嘛)。自称阳平洞中的仙人,能在洞中洞察人世间的生死兴衰和旱涝风雨。

调名本意即为歌咏洞中仙人自在生活的歌曲(不知名山几洞,恍惚梦中相送)。敦煌曲(子词)中有此调,但与宋人所作此词体式不同。有中调和长调两体。《乐章集》兼入“中吕”、“仙吕”、“般涉”三调,句读亦参差不一。八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

常以《东坡乐府》之《洞仙歌令》为准。音节舒徐,极骀宕摇曳之致。调见北宋柳永《乐章集》。此调又名《洞仙歌令》《洞仙歌慢》《洞仙词》《洞中仙》《洞玄歌》《羽仙歌》。嘛,呼叫洞仙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牺牲些什么,比如:历史感。

好了,先讲讲刘埙大大吧,埙(音壎xūn 一二四零-一三一九)字起潜,号水云村。学者称水村先生。江西南丰人。南丰著名文人隐士刘镗之侄。宋末元初学者、诗人、评论家。

刘埙大大是元初江西颇有名气的儒生。生于宋理宗嘉熙四年。读书于麻姑山,刻苦肄习。研经究史,网罗百氏,文思如涌泉,宋季与同里谌祐自求各以诗文鸣。年三十七而宋亡,越十八年,入元后年五十五为“盱郡学正”。年七十受朝命为延平路儒学教授。一三一一年七十二岁为南剑州学官。既满,诸生复留授业者,三年乃归。卒于元仁宗延祐六年,年八十(厉害了)。

刘埙大大与陈苑、赵偕等是元代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传人。“尊陆九渊为正传,而援引朱子以合之。”在他所处的时代,朱学大盛,陆学受排挤。而他却崇尚陆学,并竭力为陆九洲争正统地位。依刘埙来看,陆九渊不仅是儒家道统的正传,而且是道统的“成终者”。

他时常把朱、张、吕、陆四人相提并论, 而其中又推重朱、陆,以朱陆并称。尤推崇陆九渊,认为“陆氏之学,将大明于世。”明代产生了王阳明的“心学”,陆学果得以复兴。

刘埙大大博览群书(桌子群),才力雄放,工诗文,尤长于四六。对中国古代戏剧尤其是南丰傩戏有研究,其《水云村稿》中《词人吴用章传》载“至咸淳,永嘉戏曲出,南丰泼少年化之”的文字,是至今最早记载“戏曲”一词的史料,亦说明南丰戏曲文化之早之盛,是研究南丰戏曲文化的珍贵史料。

他还是元代文学批评家,其《隐居通义》列举了前代许多著名的诗人,如陶渊明大大、李白大大、王维大大、贾岛大大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他们的诗歌风格进行评析。通过对历代名家的评析,为人们认识诗歌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还有是关于好友(知己)陈文龙与自己的往事,不得不说贾似道害了很多名人啊。大德壬寅(一三零二年,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法罗斯灯塔毁于地震什么的头条啊)秋送刘春谷学正,刘……作者菌想到了很多大人物,但一三零二年就算了,真德秀也不敢应承……学正是官,刘埙大大也当过。

"津亭折柳,正秋光如画。"讲了那么多作者菌的心思也不在词上了,就简单讲讲了,津亭还是很客观的,但于此时折柳,有人远行,不知何方,还与秋光共憔悴?不,只如画中不相识啊。

"绕路黄花拥朝马。"

朝马(大臣入朝时,在紫禁城中所乘之马。是帝王对年老宰辅和功臣的恩赐)踏过的路边缭绕黄花,似簇似拥,天知晓,人呢就只有悲伤了。

"叹市槐景淡,池藻波寒,分明是、三载春风难舍。"叹时光荏苒,市槐(拍拍手)景淡,池里藻榭丝滑难捉,波寒冬也不错啊。分明是,三载(六一二)春风如此难以取舍。

中场

有这样一种说法:“世上有一种诡诈,反而被认为是忠实诚信的。”这就是所谓通权达变的智慧。抓住适当的时机,大胆去做,不要今日等明日,终成磋跎。]

孔子说:“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孔子还说:“所守的诺言符合道义,就可以履行诺言。”(译者按,这是孔子的弟子有子的话,作者这里误记,原文见《论语·学而》)由此看来,应当只看是不是符合道义,不一定非要讲求信守诺言。

[赵子说:玄妙啊,玄妙啊!这天下的事情。如果该罢废的不罢废,那么该兴盛的也就不能兴盛了。如果你忠于这个人,就一定对那个人不忠诚。这是不待证明的道理。由此看来,从这个人的角度看来是忠,从那个人的角度看来就是诈。那么,忠与诈又该如何界定和评判呢?

然而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臣子与君主的关系有公认的大义,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职分,这是百代不变的大道理。所以,要行忠义,就看是否符合君臣之大义,要行诚信,就看是否符合上下级的职分。如果职分和大义不亏于身,即使使用橘诈而不那么正大光明的手段也是可以的。]怎么能说明这个道理呢?

叶公曾对孔子说:“我的乡里有个坦白直率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孔子说:“我的乡里的坦白直率和你的乡里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才是直率。”

楚国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的国君派解扬出使宋国,让宋国不要投降楚国,告诉宋国:“晋国已全军出动,就要赶到了。”解扬途经郑国时被郑国俘获,献给了楚国,楚王用丰厚的财物收买解扬,让他对宋国传达与使命相反的话。解扬应允了。待到解扬登上攻城的楼车,唤出宋国的人,传告的却仍然是晋国国君命令他传告的话。楚王要杀他,并派使者对他说:

“你已经应许了我,却又背叛了你的许诺,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我不讲信用,是你背弃了诺言,只好立即请你上断头台。”解扬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君王制定并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承担并贯彻执行君主的命令就是信。臣下的信用必须以负载君主之义为前提,以此行事才于国家有利。

故臣子的一切谋划,都不能损害国家利益,以此来捍卫自己的国家,这是卿大夫的本分。国君发布的命令,不能互相矛盾。臣下也不能执行两种互相矛盾的命令。你用财物来收买我,证明你不懂这个道理。

我从我的君主那里接受命令出使宋国,只有一死报国,决不会使君命毁在我的手里,岂能用财富收买得呢?我所以假意应允你,是为了完成我们国君的命令,牺牲自己能完成君命,是做臣下的福份。我们君主能有诚信之臣,我作为臣下能够完成任务,是死得其所,此外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楚王便放他回归晋国。

"军峰天际碧,云隔空同,无奈相思月明夜。薇药早催人,应占先春,休如我、醉卧水边林下。待来岁、今时庆除书,绣锦映宫花,玉京随驾。"

军峰(高不可攀)天际碧(春秋),云隔空同(少了点点水滴)无奈相思月明之夜。薇(采之)药早已催人,应占此先春一番后再说,不要和我一样,醉卧于水边林下……

"待来岁、今时庆除书,绣锦映宫花,玉京随驾。"来岁年年,今时除书庆,玉京……人别。

所以还是,欲知后词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