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国观察日记之高岭的文武体系。
------------------------
这台名为“高岭”的国家机器,是一架全副武装的战车,战车的前方有两匹战马——
一匹名叫“军功制度”,另一匹名叫“侵略战争”。
两头不知疲倦的健马拉着帝国的战车,一刻也不停歇地向前奔袭。
滚滚车轮碾过了百年内战、消灭了贵族割据、踏平了墨高战争…
…
——但是,任何一辆交通工具,都得有个制动系统对吧?
马车要是没了缰绳,奔至悬崖绝壁,岂不是自取灭亡吗?
女皇想要驯服这个世界,所以在她手里,这辆战车没有停下的道理。
然而,不停下并不代表不减速啊,如果连调节都做不到,那不就是失控了吗?
斐珥是帝国的皇帝,是引领制度的车夫,而不是被马拖着跑的奴隶。
她想要控制这台马车的前进,仅仅作为帝国最高统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另一手段来客服弊端,缓冲压力。
所以,她有意引入了一项制度——考试。
…
在介绍高岭的考试制度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异世界的教育体系。
因为研习魔法的本质是研习知识,所以使用魔法是一个注重知识探索和传承的过程。
君士坦媞娜为了促进魔法在人类之间的普及和利用,让已经学会魔法的魔法师主动教授弟子们相关的知识。
——这就形成了远古时代早期的教育体系。
然后由魔法的教育发展形成了魔理学,还附带了基础的神学、文学、哲学、史学教育。
这大概就是异世界的教育大体内容。
顺带一说,因为魔法的强势,异世界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发展严重落后,所以这些和数学无关的人文学科倒是做的有声有色。
——嗯,颇像是古代中国的样子。
…
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异世界大陆的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分层现象——
基层的教育非常兴盛,大量私人兴办的学校层出不穷,它们就类似于古中国的私塾,简单的魔法和文字历史知识等人人都会。
而高水平的教育,几乎被学者大拿或是贵族的家学所垄断。
这些异世界的“大学”,招募的寒门子弟数量少之又少,拉大了社会的割裂。
…
异世界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因为君士坦媞娜和魔法发展的缘故,前沿学者们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掌握最先进的魔法知识,以师徒关系为纽带自成一派。
——我们可以称呼他们为“知识寡头”。
这些“知识寡头”与商人或是政治团体合作,将魔法知识实践于生产生活,有的甚至自发组织建立了独立的国家…
没错,这就是人类“法师联盟”的由来。
——这种在地球上从未出现过的“学者治国”现象,我们可以戏称为“魔幻学院共和制”。
魔法的衰退,让这些魔法大学者的影响力渐渐衰弱,有的甚至开始另谋出路。
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魔法还没有死。现在的他们依旧是异世界高等教育中掌握话语权的力量…
…
好,介绍完了异世界的初等和高等教育,我们再把目光拉回高岭。
——在全大陆,高岭应该是魔法学者数量最低的国家之一。
因为魔法的衰退,魔法师逐渐离开战场前线,成为战争的后勤人员,去做一些战地医生之类的工作。
而高岭,却是一个尚武的国家。
这些学究气息浓厚的研究人员上不了战场,不符合高岭人的价值观。所以比起研究魔理,高岭人可能更愿意去研究军工和战事。
几十年前帝国的贵族被屠杀,他们传承的家学特权也就收归于帝国政府。
这就导致:目前高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几乎完全被掌握在帝国政府的手里。
…
有了这个基础,帝国便开始推行考试招生的政策——
通过国家统一安排的考试,来吸纳人才进入这些“大学”或“学院”里。
——这就非常类似于古中国的科举制度了。
…
考试,真的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政策,不仅在异世界,在地球上也是如此。
从古中国的科举,到我穿越时的高考、国考。从美国的SAT、ACT到英联邦的ALEVEL。古今中外都在使用考试来选拔人才。
它固然有许多的缺陷,但它对于社会的沟通流动、教育资源的再分配,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在这一方面,高岭所做的改革,也正是我原本计划中,成为墨国的女王该做的。
…
介绍完高岭的高考制度后,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高考制度能调节帝国的军功制度呢?
道理很简单——
对老百姓来说,上战场能谋取功名利禄,学习考试进入“大学”或者“国子监”也能谋取功名利禄。
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何必再去战场上送死呢?
…
通过考试和再教育,能改善许多军功制体系下的弊端。
首先,善战将领不等于治国能臣,但经过“国子监”的选拔和教育,能保证进入帝国政治中心的他们,研习过律法和政治,具有基本的素养。
其次,军队的影响力膨胀,这就需要引入那些文举入官,经受“科班教育”的正统文派大臣来平衡了。
让朝廷里武将出身的武官和科举出身的文官相互牵制,既让武官入朝行政,又让文官领兵上阵,达到一种合作竞争的调和。
…
好,现在我们的“高岭战车”,有了一条名为“科举”的缰绳,来调控前面狂奔的战马。
在女皇不想要打仗的时候,就大兴科举文试,改武从文。
在女皇想要打仗的时候,就扩招军旅,为将军加官进爵。
——这样女皇可以放心了吗?
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制度是完美的。
…
高岭这种“以武为主,以文为辅”的选拔制度要求帝国的人才必须才兼文武,不然就会产生严重的派系斗争。
再以古中国为例进行说明——
唐初之时,科举制度兴起不久,其时间段正如现在的高岭。那时的唐人尚武精神强烈,朝中文官能文武兼职,如著名宰相裴行俭是明经出身、典型的正统文官,在担任尚书后又领兵打仗,征讨突厥成为一代名将。
——文可提笔定天下,武可跨马破楼兰。
文官和武官的区别并不明显,两者相互转化,未形成对立的团体。
但在唐朝后期,科举的发展扩大产生尚文的社会价值,北朝从军和府兵制度所形成的尚武风气渐渐消失,开始出现文武派系的矛盾和对立。
这种对立到宋朝时犹为严重,文官和武将各种猜忌,大大影响了宋朝政治的稳定和军队的战斗力。
…
矛盾太大不好,完全没有也不好。
文武之间的矛盾是必须存在的,如果文官和武官粘合地太紧,就可能力合一处颠覆皇权。
——领导必须制造手下人的矛盾,好让他们服从自己的管制。
这种分分合合、既冲突又合作的暧昧态度,才是女皇需要的,也是她的御下之策。
——制度的调控非常考验统治者的政治敏感和智慧。在帝国的新兴阶段,集团还算精简时,这样做不是太困难。
但国家机器只会越发展越复杂,这期间微妙的平衡很容易就被破坏。
——如果把现在的高岭代入初唐,那么未来的祸患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
看到了新的问题,就需要新的解决办法,对于斐珥、这个权御天下的开国皇帝来说,这种结构性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却不是无法缓解。
我问她,她是怎么想的。
她只回复了我三个字,道破天机:
“——老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