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是自然界水循环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无法想象失去降水的生活;然而,具体到每一次降水,它却对我们的正常生活增添压力。比如说,我们平日里走路或骑车上学,在下雨天就必须打伞或穿雨披;平日里正常的供电、通信设施,有可能因为输电线被雨或冰雹打坏;当降水量大到一定规模,超出了土壤正常的承载能力,就会引发地质灾害。更有雨天路滑影响道路,雨天光线差影响出行等等,加上最严重的“淋了雨容易感冒”问题,以至于我们普遍在心理上形成了“喜晴恶雨”的感受。顺带一提,由于冬天的降水形式——雪是固态的,反倒以其独特的文化从另一种角度重新赢得了人们喜爱,故而我们“所恶”的也只是湿濡的雨水。
再具体到我们的高中生活上来,雨天给我们的影响,除了出门时必须带雨伞或雨披,其他的影响便是户外活动取消,体育课改为室内练习或干脆自习,小卖部排起了长队,中庭的风景变成了煞风景,等等。不过,也还有一些户外的例行活动并不为恶劣天气所阻,例如每天日值后垃圾的处理,依然要值日生打伞或冒雨将垃圾袋丢到集中处理地点。另外,本就在室内进行的活动,突然要到室外,便也得按下厌于出门的心情,打起精神撑伞出楼,例如我在相谈屋的工作。
相谈屋原本是个坐在固定的场所里摆龙门阵,因此也没有因为下雨而中断的想法。但在这个雨天的中午,我们却突然接到一个委托——我的雨披被人拿走了,没法出校门了。
从今天天还没亮的时候开始,雨就一直下个不停,程度也丝毫没有减弱到能让人有冒雨冲出去的成算。有一位同学今天请了病假,而他的同伴则受了请托,将今天讲课的笔记进行复印并送给他。他原本打算上下午各送一批,中午便将上午的笔记拿到学校外的复印店复印,然后送给就住在附近的朋友;但他获得了老师批准的离校许可,准备骑车离开校园时,却发现原本放在自行车上晾干的雨衣不见了。
首先说明一下霞浦高中的学生停车吧。我们学校的教学楼虽然在正门看去是拔地而起的四层楼,但绕到后侧便能找到通往地下的入口,地下也被掏空了一层,后方办公楼一边的地下是教职工机动车的停车区,而教学楼这边的地下便是学生们自行车的停车区。由于规定了雨具是不能带进教学区的,所以,在穿着雨衣推车进校后,雨衣往往就搭在车上晾干。鉴于雨衣的通用和廉价,以及学生普遍养成的素质,也不会有偷雨衣的提防。然而,这次还真就出现了雨衣莫名丢失的情况。
“这种现象虽然是许久以来才出现的一次,但性质上终究是不告而取的偷窃,生活指导老师认为这个行为相当恶劣。在没有出现其他情况之前,他责成我们务必找到下手者,并且尤其点名,需要嘉茂同学你来处理。”近藤前辈在学生会室向我传达着来自老师的命令。“虽然说是这么说,但在人情上终究不太顺当。据我所知,雨衣丢失的同学,其班主任便是那位生活指导老师。看到自己的爱徒本着善心助人,却莫名吃了亏,她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于是,我在中午便来到自行车停车场,那位同学将这一情况指点给我看道:“这是我的自行车,我骑着它,穿一件紫色雨衣过来,中午本打算出校复印,但雨衣却找不到了。这下只能等下午雨小一些才行了。”
“为什么不利用教职员室或影印室的复印设备呢?”
“影印室要收费,教职员室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去的复印店就在我家附近,店主和我们关系很好,一两页笔记可以免费复印。”
这位热心肠的同学倒是没什么可疑之处,并且奈惠进行的另一路调查也证明他的交代都是正常的:他平日里骑车上学、常用的雨衣是紫色、和请病假的同学玩得不错、若是请病假也必然是他来转达今日资料,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明石同学的第三路人马则冒雨搜寻了校园,并没有发现雨衣被无意中丢在了某个地方的迹象。
那么,排除这位同学故意隐去雨衣谎称丢失的可能,接下来就要在霞浦高中的茫茫人群中寻找恶意拿走这件雨衣的人了。我站在停车场仰头一望,虽然看到的只是水泥原色,连粉刷都没进行的预制板顶棚,但我知道,在这上方的数百人,要排除起来可是千难万难。不过,我们可以这么倒过来想:首先,拿走一件雨衣,定然是为了“骑自行车去往某地,而途中有露天的路段”。雨衣定然是在晾好雨衣上楼后到中午之间丢失的,首先是集中登校时段,这段时间若是有人出校,门卫定然会拦阻,问明理由后留下记录。根据明石同学的查证,门卫这里并未发现这样的记录。中间的四节课更是如此,想要出校,还更容易被门卫注意到。倒是午休时,若是有出校理由和老师的批条,门卫有时也会比较自由地直接抬杆放人,并没有履行走出岗亭查验并回收批条的规定程序。
接下来,雨衣是无差别拿走的吗?是的。这件丢失的雨披所晾晒的位置,也就是自行车的位置,位于一整列自行车的边沿。这代表下决心拿走一件雨衣的人只是顺手拿走一件,并非刻意选准这个人的雨衣。紫色雨衣是较为通行,颜色却因为深黑而低沉,不太受高中生欢迎,因而也不是因为雨衣珍惜或名贵而被选中。
“我想我们大概可以揪出这个人了。”我重新坐回学生会室,对近藤前辈和被我发动起来参与调查的朋友们说道。“其实只要一些时间,犯人就会水落石出,这倒不必我们多虑。今天这场大雨,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下起来的,直到现在都没停。我想,看到这个情形,无论是谁都会在出门登校时带好雨具的。所以,在这场雨发生这么久后还要偷雨衣的,就只有这样一种情形:这个人登校时借助的是其他雨具,要么是中午突然有必须用雨衣的必要,要么是原来的雨具被雨淋坏了,所以他才会偷其他雨具来使用。经过一上午晾晒,水迹基本干透,而他拿走这件雨衣,在外面走了一阵,雨衣又要重新淋雨。只需在下午上课后再看一眼停车场,找找哪里出现了新鲜的水迹,哪件雨衣上的雨水残量异常的多,基本就可以肯定是这个人下手的了。”
“那这个人为什么要偷雨衣呢?”奈惠问道。
“可以举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比方说,我是天气预报测量员,中午午休时,我要去百叶箱记录一次天气情况。我来的时候是步行打伞,但这次带着任务走到停车场,我想到届时要开箱、观测、记录、关箱,一只手打伞一只手操作忙不过来,又想到‘大多数人大雨天中午不会离开,特别是骑自行车离校更不太可能’,所以我就顺手拿一件雨衣披在身上,操作时便能解放双手,反正一会儿也会还回去,谁料想就挑中了一个也要出校门的人。这是第一种合理的解释。”
“第二种呢?”
“就是原本的雨衣坏了。雨衣虽然是外面一层橡胶加里面一层薄丝作为牵引,看上去很坚韧,但碰到锋利的边缘依然可能被破坏。比如我骑着自行车到学校,中午又有要事出门,临行前却发现雨衣被划了一道口子。于是我只好先用旁边一件雨衣应急。”
“依我看,两种可能都有说不过去的地方。”明石同学道。“第一种,若是打伞到学校的人,他们步行登校,步行离开,完全没有必要到地下的自行车停车场。而且,若是非得有什么必要穿雨衣出门,他也可以先和班上的人说好,然后由班上的人带着他到自己的自行车前拿走一件雨衣,不可能突然走到地下才想到不适合打伞,然后偷走一件雨衣。至于第二起事件,雨衣损坏同样可以明着告诉其他人进行调剂,我们的午休一个小时都不到,办不了什么非常紧急的事情,绝不至于让他有来不及告诉的情况。”
明石同学的话让我也有所思考。她的质疑也是合情合理的,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修补这两个猜想。于是我道:“应该是来自四楼顶层的人下到一楼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愿意再费力气爬上去,所以才事急从权,这样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那也完全可以用手机联系,我们都知道不告而取是绝对不可原谅的非正当行为。若不是有极其特殊的理由,完全不会有这种想法。你看,这个失去自己雨衣的同学宁可来相谈屋,也不肯像那个拿走雨衣的人那样再拿别人的一件,这不就是‘偷’不可取的最好证明吗?”
“极其特殊的理由……”虽然问题本身随着时间推移很容易就能水落石出,但我们现在的争论焦点“为什么有人会选择这种方式拿走一件雨衣”却依然悬而未决。我和明石同学向来是以思维见长,并且也以思维能力自负的两位女生。若是等待拿走雨衣的人重新出现,让时间揭晓答案,当真是有失我们两人的名头了。于是,尽管近藤前辈和奈惠等人纷纷表示,既然拿走雨衣的人必然要回来,我们不妨去停车场守株待兔,我和明石同学却依然没有放弃思考。
在其他人走下楼,估摸着她们已经来到停车场附近并找好隐蔽后,我和明石同学却像是意见统一一般,忽然停止了思考和敌对的眼神,转而将手握在一起。
“看来,明石同学也意识到了呢。”
“我是冒雨去实地查看才得出了结论,到底还是输给了坐在安乐椅上就全盘推知的嘉茂同学一筹。”
“唐土的朱熹先生可是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可不认为实践有什么错。”
为什么我和明石同学会这么想?因为我们共同察觉到这样一点:探望一个生病请假的人,为什么要去两次?我们的风俗习惯中,对于“踏进病人房间”有着不少繁文缛节,就算是探病送资料,也是一天的课业集中一次,再带上一个小仙人掌做探病礼最好。生活指导老师见多识广,一个学生忽然提出“分两次送,让我在中午出去一次”的建议显然是不合理的,其中自有隐情。不过,她既是学生的班主任,料来也是知晓其中就里,然后体谅了学生并为之给予了允可。然而,她也不是真正的允可,在一方面答应学生要求的同时,她另一方面支使其他人,把这个人自行车上的雨衣拿走——这才是真正的,雨衣消失的原因。我和明石同学都感知到这一节:明石同学说,她是在停车场现场看过才知道的,因为停车场算是室外,无论谁过去都要换上室外鞋。鞋柜是集中的,并且内部是室内鞋还是室外鞋都能看清。当她看到那时候只有三个箱内是室内鞋,而这些箱子来自同一个班级,她心下就明白了。
而我没有这些线索,我又是怎样发现的呢?事理人情。生活指导老师既然知道丢雨衣的同学心下打着小算盘,却没有在明面上阻止,故而这位同学在明面上,要么巧舌如簧,要么理由堂而皇之。在我与他初见面时,他显得义正辞严也证明了这一点。我猜测,既然理由是“给病假同学送材料”并且还有我都能挑出的漏洞,显然是他自己有高明的辩解力。这个小算盘,根据我的猜测,应当是这样的:
他堂而皇之地提出照顾病假的朋友,老师无法拒绝;但老师心知他不是单纯地探望,所以没让他出行。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中午的出校制度:正式制度需要老师的批条,但门卫有时并不回收,而他正想借此,一方面弄到老师的签字,一方面又能辩得门卫疏于检查。而老师早已参透了这点,用一招绊马索将他留在了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