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精兵甲天下。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大多都知道丹阳郡盛产精兵。
不熟悉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节选的三国片段来了解一下:
*
魏书《三国志·武帝纪》: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
也就是说,曹操为了对抗董卓,特地跑到丹杨来招募精兵。
*
蜀书《三国志·先主传》:
“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
又是特地去丹杨郡募兵。
以及——
“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
陶谦在徐州,给了刘备4千的丹杨兵以期对抗曹操。
*
吴书《三国志·周瑜传》:
“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
可见孙策非常重视丹杨郡。
*
很多朋友应该都知道,陈寿是出了名的惜字如金。这是因为他本人是西晋人,出生于233年(233),此时三国已经进入末期了。而他为了编出一本合格的史书,唯一的办法就是结合已经存在的史料,去伪存真,取精去粕。
陈寿的原则很简单:宁缺毋滥。
只要这一段史料不可信,陈寿就坚决不写入三国志中。
比如《魏略》中黑三顾茅庐的片段,陈寿就完全没有理睬,直接弃掉。
而就在这样一本惜字如金的《三国志》里,丹杨郡和丹杨兵的字眼却反复出现,可见汉代时期,丹杨郡的确是个产精兵的地方。
要注意的是丹杨兵不是一个编制,不是一支部队。
而是指来自丹杨郡这个地方,从丹杨募集的士兵。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到底是丹杨,还是丹阳?
丹杨兵和丹阳兵在读音上没有区别。
好像应该是一回事??
但在三国后期,孙权将曲阿县更名为丹阳县,取义【丹凤朝阳】
这个名字直到今天都没变过,丹阳市就在镇江市的下面。
丹阳市是个很自立自强的城市,这里出的民间企业特别多,民间的企业家也特别多,而且有一种特别硬气的、敢闯敢做的企业家精神。
国内驰名的【丹阳眼镜】,就是从这么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市里做起来的,仔细想想还真的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
问题来了:
如果是丹阳兵的话,那么丹阳兵不就只是一个县城募集来的兵了吗?
丹杨兵尚且是全郡募兵,丹阳的范围也太小了吧??
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
后世史书所记载的丹阳兵全都是笔误,正确写法是丹杨兵,毕竟是丹杨郡募集出来的兵,这样才合理。
但丹阳真的不能当做郡名用么?
《汉书》是班固所写的,他是个西汉人,时代远在三国之前
他的《汉书·地理志》却记载着:
“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
可见丹阳郡作为郡名,早在西汉就存在了。
那么
第三个问题来了:为什么丹阳要改称为丹杨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陈寿是西晋人,他需要避太后名讳。
所以笔下的丹阳郡,也就改成了丹杨郡。
这个观点乍一看好像挺合理的
但仔细想想
如果郡名为了避讳而需要更改的话
那丹阳县
这么一个小小的县城,难道不该改名吗?
可它的名字流传至今,从来就没变过,这难道合理吗??
结论——
我个人认为,丹阳郡和丹杨郡这两个名称应该是同时存在的。
他们都是同指的是同一个郡级地方单位,是同一个地方
维基百科认为:
应该是传抄过程当中发生了错误,而导致两种不同版本的文献同时流传于世。
因此说起来,大家都知道是丹yang
写下来,却是丹阳/丹杨,两种版本。
不知道史学界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证据和研究,来作进一步的解答呢~
(=w=)拭目以待。
———关于丹杨兵———
因为三国题材很火,网上喜欢三国的人很多。
所以大家在网上搜索(丹阳精兵)的话,
可能经常会看见这么一段话:
曹操曾说:“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
我愣住了
因为我读过三国志——他没说过啊?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只要我把这段话复制粘贴搜一下,应该能找到原话的出处吧?
找不到
于是我懵哔了(O O)
我心想,如果这是网友杜撰出来的,那流传似乎也太广了一点?
于是我又把三国志翻出来读了一遍,结果发现了事情的真相……
【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
这段话,并不是曹操说的。
那么是谁说的呢?
吴书:《三国志·诸葛恪传》:
“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
“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
(=w=)
是拼接而成的大合唱desu☆
所以说,读书不仅是一种消遣和享受。本身也能让你提升辨识能力,不会人云亦云,而能够学会质疑和思考。
妙啊(=w=)
最后
献给大家一段名人警句,与诸君共勉:
*
CNM!老子没说过这句话!——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