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如此经历,当你交到朋友时,父母总会从各种途径知道这件事,然后接下来就会对你进行爱的拷问,一定问得面面俱到,跟审犯人似的。然后如果是比你好的就让你回去写作业了,但如果是比你差的(成绩),那么就要对你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了(详细情况请自行想象),最后结尾一句还意犹未竟的说一句:
不要交比你差的朋友哟!
有文化的还会补一嘴:连孔子都这么说的。
那么问题来了,孔子说没说过呢?答案很悲催,说过,而且说了两次。以下原文: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又《论语·子罕第九》: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如下: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固守。做人重要的是诚实、守信用。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看样子,孔子似乎是觉得不如自己的人会让自己沾染上某些不良的习惯,毕竟如果没有毛病,他怎么会不如我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也是我们父母所想。
这种说法似乎可以说的通,沒什么毛病。然而,这句话后来又出现了其他三种解释:
注释1: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指要见到每个人的长处。
这种说法也可以说的通,《三体》中歌者(快拿二向箔送我去二次元吧!)长老所说的“在宇宙中,你再快都有比你更快的,你再慢也有比你更慢的。”似乎可以做一种解释,连宇宙中就算你认为自己是快到极限,都有比你快的,更别说人类的,比自己强的人不计其数,所以不要自鸣得意,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之心,长老的话大概是这“无友不如己者”的发挥罢!
注释2:无友不如己者,指的是一句成语,意思是不跟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往。
不过这句话我就要反对了,因为这志向不同感觉有些过于片面,我最近看《亮剑》(绝对的神作),里面的李云龙与楚云飞尽管信仰不同,一个共,产主义,一个三,民主义,却不妨碍他俩成为一辈子的朋友,而且就现在来说,假如有巴基斯坦人志向是使巴铁崛起而读书,而你的志向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么你们两个难道老死不相往来,难道仅因为就疏远他人吗?不与他人交往吗?人各有志,志向不同很正常,难道别人一定都要与你的志向相同才去交往吗?这完全是反人类的!所以这句话过于片面,便引出了第三种解释。
注释3: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跟自己不同的人交朋友,不跟不像自己的人交朋友。
首先用我们的理论知识来分析一下,无是不。友是跟....交朋友。重点在这个“如”,一种是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这就是一开始的解释版本,另一种则是如同,像。“如临大敌”中的“如”就是像的意思,而【注释3】就是将“如”解释为“像”,表示“不跟不像自己的人交朋友”,钱逊先生则是把“如”解释为“类似”,译为: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与“道不同不相为谋”相类似,这种说法可备一说,算为【注释4】,不过基本含义同【注释3】相类似。这与上一种解释的区别在于,不再拘泥于“志向”,而是加以扩展,还是拿《亮剑》的李云龙与楚云飞举例,尽管信仰与志向不同,然而我们还是能看到许多类似之处,比如二人指挥方向的才能,作战方式,以及二人的谈话,简直是臭味相投(云龙兄真♂臭不要脸)等等,倘若把两人在抗日时职位交换,李云龙还是会做楚云飞会做的事,楚云飞也会同样不打折扣地做李云龙会做的事,这或许是二人成为一辈子朋友的原因之一罢!
论证这一观点,这点论证还不足以证明,我们得看看孔老夫子怎么做的,比如子路,子路和孔子可谓两个极端,子路性格火爆,之前是个杀马特“冠雄鸡,佩豭豚”,而且还暴打过孔老夫子“陵暴孔子”,本来两人应该是平行线永不相交,然而两人不仅相交,还成为了世交,原因其实很简单,子路爱好礼,《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只是稍稍诱♂引子路,子路就立马穿着儒服请求当孔子弟子,(还怕孔子不答应,特意找门人去“请为弟子”)倘若子路心中不向往着礼,喜欢着礼,就算孔子再怎么诱引,
子路也不可能主动的。而孔子自己也喜爱礼,这难道不足以说明“不跟不像自己的人交朋友”吗?而我自己也比较倾向这个观点。
可是,你以为就只有这些解释吗?萧民元先生在《论语辨惑》中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要先把“主忠信”连上去,应合解“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重视忠信的人交朋友。在这里,“不如”不是比自己差的意思,而是不像自己一样很重视忠信的意思。
而萧民元先生的理由是因为忠信这种品德,小而言之,是忠于事而信于人;大而言之,则是忠于国而信于民;皆君子立身行事的要素。
不过这些观点,我将它们一一列举出来,至于取舍,在于各位读者自己,不过我也希望各位读者能有自己的理解,那真是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