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料理店门口挥手告别艺均,我正式踏上了回家的路。
刚刚享用过的荞麦面化做温暖的养分在我的五脏六腑间游走,驱散了冬日里入骨的寒冷。我振奋起精神,加快了脚底前进的速度。
通往公寓的路并不遥远,只不过十分钟,我就抵达了熟悉的门前。
“我回来了!”
推开门,我一边换上室内鞋,一边向屋里问候道。
屋子里黑漆漆的,没有声音回应我,我并不意外。
走到客厅里打开灯光,我把书包放到茶几旁,让身体自由地倒下去陷进沙发里。在沙发上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我解锁手机打开了联系人的页面。在里面置顶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有希,另一个是父亲。
有希并没有发来什么消息。我打开和父亲的聊天记录,最后一条消息是他在我午休的时候发过来的。
“今天夜班,明早回去。你晚上自己在外边吃吧。”
简单的话语,对我来说却已经是家常便饭。
“我到家了,工作加油。”
我编辑好信息,按下了发送键。
很快地,我收到了父亲的回信。
“好的。”
不是可爱的聊天表情,也没有任何多加修饰的词语,只有单纯而又朴素的两个字。我知道,这就是父亲的风格。
父亲是一名刑警。刑警这份工作是没有规律性作息的,白班与夜班、工作日与休息日交替进行。我经常晚上回家见不到他的人影,直到第二天准备上学了才看到他拖动疲惫的身体归来。由于圣诞节的临近,最近这段时间他上夜班的次数明显地增多了。
至于母亲……
这个家里没有“母亲”这种角色。
与父亲的通报结束,我退出联系人的页面,打开了每日的新闻推送。
“智能数码领域产生新变革,人类社会将面临算法重构。”
“国际空间站证实‘地外生命猜想’,人类起源或许来自宇宙。”
“中国探险队于新疆罗布泊发现巨型生物脚印。”
……
我随意地点开首页的新闻链接,浏览着今天这个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阅读新闻是我的日常任务。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挖掘新闻背后的“真实性”或者“时效性”,而是想要通过这些报道去探索新闻中所蕴含的这个社会的“正确性”。
听起来有些莫名其妙?那让我来解释一下吧。
很多人看新闻的时候都只会关注它的内容,却忘记了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所有被报道的新闻都是因为“可以”让人看到所以才“会”发布出来。
这乍一看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不然。
因为——
不是所有被挖掘到的新闻,都能够被报道出来。
固然这中间有着“重要性优先度”的问题。但是,必然存在与被报道出来的新闻具有相同“重要性”,却因为某些原因被人为隐瞒了的事件。
我们无从得知这些被隐瞒的事件是什么,但我们可以从那些被报道出来的新闻中发现,这个社会允许我们知道什么。
有一个名词,叫做“价值观”。
很多人认为价值观是人类自我主观发展的产物,然而很遗憾,这是被名为社会的组织“引导”形成的。这种引导,就是我所提到的“正确性”。
为了让个人意识遵循集体意识,我们只能接收到社会愿意让我们接收的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形成“价值观”。这是群体社会的必然。但也因此,只要我们考究出“这些信息之所以允许被传播”的理由,就能解析出这个社会所认可的“正确”,甚至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份“正确”。
所以,为了让这份“正确”具有充足的客观性,必须要收集庞大的新闻数据。事实上,这才是我每天的必修课。
看完新闻主页上的热门推送,我在脑海里整理了一下今天获得的信息,把手机关掉放到旁边。感觉喉咙有点干渴,我起身去厨房里接了一杯水,“咕咚咕咚”地仰头饮尽。
舔舐着湿润的嘴角,我再次走回客厅,目光锁定到被搁置在茶几旁的书包上。
是时候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
我走过去拿起背包,拉开拉链。放在包内的最上层的就是那叫“月”的陌生人寄给我的快递。
我按捺住迫切的心情把快递取出来,重新坐回沙发上,再从茶几下方的抽屉里找到一把壁纸刀,小心翼翼地裁开封在盒子四周的胶带。
撕拉声响起,随着胶带脱落,盒子终于被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