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以回忆代替本书的后记,还请大家见谅。
小学六年级时,我们班里有一个堪称天才的同学。他是班里的核心人物,头脑聪明,家境殷实,擅长活跃气氛,是一个总是将欢笑带给大家的优等生。他拥有闪闪发光的领导才能,而且和我志趣相投,因此我们成了亲密好友。我们都喜欢钓鱼和看外国悬疑小说,可以说是志趣相投吧?
班上分组时,我们也总是分在同一组。班长当然是他。某天,学校举办活动,要求各班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演节目。限期将至,我们却仍在为表演什么节目而烦恼。这时,他提出“我们来演戏剧吧”,然后就以一己之力撰写了剧本,这让我终生难忘。阅读剧本时,我时而感动流泪,时而笑得前俯后仰,没想到这世上竟有如此有趣的故事。
他担任导演,指导我们忠实再现了那个剧本。看了我们的表演后,全体六年级师生都绽放了笑脸。我们班获得了金奖,得到了木雕盾牌。当时我演的角色,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
之后,我们上了同一所初中,后来他去了远方上高中,大学也考到了更远的城市。
我时常在想:我是否也能像他那样,让大家捧腹大笑呢?他那个剧本是否就是改变我人生的契机呢?
这种想法在我内心里扎根,成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的一部分。
内容似乎略显单薄。再为各位送上第二段回忆美谈。
我上高中时,曾加入文艺社,虽然只是一段短暂的时光。当时,我要兼顾主要社团的活动,所以一周只会去一次文艺社,而文艺社也只有周一才开。因为社员只有一位比我大一届的学姐。我第一次敲开那扇门时,看到唯一社员兼社长的学姐戴着眼镜,长着一张知性的脸。我完全忘记了当时和学姐的谈话内容,甚至不记得有没有和她说过话。也许当时我们是零交流。
入社不久后,我们就一起制作了文艺社的社刊。我不太想回忆自己当时的作品了。写的不是小说,但封面创作者是我,这是不堪回首的过去。单凭我们二人之力的话,社刊内容就会显得很单调,于是学姐就召集了她的朋友投稿。虽然是无关痛痒的信息,但是我对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印象深刻,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学姐升上高三后便退出了社团,专心备考。与此同时,约有五名新力军加入了文艺社。原因我也不得而知。我在另一个社团获得的乐趣完全高于文艺社,于是我前往文艺社的频率也逐渐降低。
在学姐毕业当天,我和她见了面。当时的对话内容我也忘记了。大概是进行了一番泛泛之谈后,便淡然目送她远去吧。
学姐的名字我已经没印象了,相信对方也一样,不过她会记得曾和某人在文艺社并肩作战的日子吧。
和我一样。
连续两次用这种疑似信口开河的尴尬回忆散文代替后记,难免有种在苦苦挣扎的无力感。不过据我在模糊的记忆里探索所得,抱头烦恼的片段比引人发笑的插曲多得多,我自己也差点眼前一黑……我也想努力尝试写后记,不过这就像落入小溪里随波逐流的足球一样,谁也不知道它会如何,所以我觉得尝试把目光放在新角度上也未尝不可。
最后,我要为各位负责本书出版工作的工作人员,还有所有读者,献上一支感谢之舞。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