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九月的终末
在RainbowX,我们每天的工作除了完成我们对外销售的项目外,就是研究击垮Cloud22的方法并进行尝试。目前,我们掌握的信息除了那封十万字的遗书外,就只有通过与其他公司的产品进行类比衍生出的仿生模型的基本原理了。对于源代码的破解,还是个未知数。我们与Cloud22做对比的公司名叫ECHAR,是一个规模很小,专注于复刻游戏角色的公司。他们在近年来制作了超过一百种游戏角色的人工智能实体,满足了很多玩家的需求。由于该公司的源代码大部分是公开的,且他们的仿生模型的效率奇高,所以很多公司都以ECHAR为参考进行仿生模型的改造。比起饱受争议的Cloud22,ECHAR在市面上广受好评,没有任何公司试图与其产生争端。他们的理念则是“开源改变未来”。
即便我们推测出Cloud22大概率和ECHAR使用的是同样的仿生模型,但说到底也只是我们的推测和根据一些证据总结出的结论而已,并不是我们直接看到的结果。我们可以暂且相信这个结果,但不能完全相信,那一丝疑虑有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一次作战计划会议中,我提到:既然ECHAR是开源的,市场上也有很多公司使用和ECHAR相似的仿生模型,为什么那些使用者都做到了开源,但Cloud22却没有呢?
有一位同事反驳我说,现在仍有17%的公司没有开源,这是完全合理的做法,因为每个公司都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但我再次反驳道,Cloud22的特殊性和其臭名昭著的研发基地,是不是已经说明了他们不选择开源的真正原因呢——那就是一旦开源,就会暴露自己的恶劣行径呢?
另一位同事说,开放源代码只会暴露产品的研发经历,构造和使用偏好,并不会暴露自己公司内部的管理和研发基地的地址,所以他们是否选择开放源代码,与此无关,也就是我们几乎无法从源代码中获得信息。
我只是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任何事情,不试一试,怎么知道结果呢。
后来,经过大家投票表决,有超过半数决定继续对源代码破解进行尝试。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将眼前的这几台来自Cloud22的设备的源代码提取出来。其中的一台,就是我从国内寄过来的‘九月’。由于我对九月的行为举止都已经非常熟悉,所以我成为了‘破解机器猫小队’的队长。9月3日,我将它的行为举止等观察成果先汇报给了其余三名队员,并阐述了我的思路:如果能使用ECHAR的模型复制一个相同的机器猫,再观察两者之间的行为模式区别,就能找到不同之处了。
三名年轻队员都同意了这个观点,开始和我一起复制模型。我们之中的两人将ECHAR的各种设备中的代码组件提取出来,并整合到一个文件内,由一人来完成代码间的连接。而我则负责和硬件部门交涉,将模型分模块实体化。
十天后,我从制造部门那里拿回了成品。它的源代码有六万行,长相和构造和‘九月’都完全相似,只是源代码可能有不同的地方。9月13日下午两点,测试和记录工作正式开始,我们四人将复制的机器猫和九月分别放进两个环境完全相同的场景中,然后开始执行已经编写好的测试集。
第一个测试,是对两只机器猫诵读一段带有强烈感**彩的文字,观察它们的反应。我下令开始后,一名队员站在两个测试池中央,开始诵读。
“啊,伟大的上帝,他开拓了宽阔的河流,为人们带来惠泽,他开辟了山间的林地,为人们带来生发,他……”
五分钟后,两只机器猫的所有属性变化被成功录入到数据库中。这些信息包括了机器猫的心理活动,肢体活动以及生理机能的变化。经过一个渐进Query程序的运行后,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基于行为模式的差异。
第二个测试,是那封遗书中提到过的,在首尔的基地内经常用于测试生理机能的一种序列。测试的内容是让机器猫按照指示灯做出86种互不相关的动作,通过3D成像研究两只机器猫之间动作的细微差异。十五分钟后,测试完成,依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既然心理和生理的测试都没有发现异常,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性了——基因排列的不同。若要证实这一条,我们必须逐次替换两只机器猫的身体部件,也就是给它们做移植手术,来发现基因中的那些细微区别。对于机器猫来说,基因就是最小电子单元,它的排列对整个设备的运转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旦电子单元排列不同,那么数据的流向也不同,从而影响到存储结构和逻辑单元,最后影响整个程序的运转,可以说是蝴蝶效应活生生的例子了。
这个测试需要花费十五天的时间来把所有的部件逐次拆解并反复进行前两个测试。一旦测试的结果不同,那就说明,替换掉的那一部分部件中正好有一些Cloud22独有的代码块,我们就可以对那些代码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我们从最核心的模块大脑开始,朝着尾巴的方向一点一点地取出皮肤,骨骼等样本,并交换两只机器猫的样本后缝合,在确认无差错后,再进行每一次测试。由于取出和缝合需要高精度操作,耗时较长,这半个月是我们加班最严重的半个月。不过既然是自愿的,那也只能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了。
“我只是一位计算机工程师,但我能体会到外科医生的不易。”我把当天的个性签名换成了这句话。
9月27日20时48分,第733个模块测试完毕。
“Alex,发现异常了吗?”我说。
“等等……这个尾部震动频率好像不太一样啊,你看!”Alex说。
“确实,在20时44分的时候,Cloud22的频率是7.3次每秒,而仿制品是4.5次,已经高出了50%以上了!”Lisa说。
我盯着屏幕上的两根曲线,它们摆动的幅度几乎相似,但两根线的中间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空档。在20时44分18秒的时候,这个空档特别大,达到了2.8。
“把这个模块收集起来,青枫,你先去研究这个模块,我们继续测试剩余的40个模块!”Alex说。
三天后,我带着研究报告,与队员一起来到了可以容纳三百人的会议大厅,和其他五个小队一起宣布结果。在我们前面的四个小队都没有任何进展,现在轮到我们了。
“在长达十七天的研究中,我们于9月27日20时48分,第733次模块交换测试中,发现了尾巴根部的一个异常。当我们交换两只机器猫尾巴根部一块体积为1.5立方厘米的电子元件块后,原型的尾部震动频率由5.5上升到了7.3次每秒,而仿制品从5.5下降到了4.5次每秒。在长达三天对该模块的研究后得出,Cloud22在机器猫的尾巴根部安装了一个自毁模块,如果检测到人为的对机器猫核心的远程攻击,则会引爆所有市面上已经发行的人工智能产品。同时,由于这个引爆装置使用的是C++语言而并非生物语言,我将此装置作为突破口,成功的将所有源代码全部解析完毕,并且在第32574行代码处发现了由艾拉妮雅内部员工撰写的加密注释。通过我们的解密后,得出该注释内容为:艾拉妮雅研发基地成立于2022年5月7日,位于加拿大最北端的埃尔斯米尔岛上,坐标北纬80度,西经72度左右,属于与世隔绝的极寒地带。该基地内有1300人左右,大多是大学毕业后被‘保送’进去的,有30%的人在进入基地后五年内选择了自杀。如果有人能看到这里,希望你能把我们救出来,仅此而已。——凝霜”
“引爆装置……看来我们绝对不能鲁莽行动,否则几百万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青枫,你认识凝霜这个人吗?”Jack说。
“不认识,但听上去也是个中国人的名字,应该也是来自中国的大学生吧。对了,关于引爆的原理,这里我需要补充一下,当引爆装置激活后,它会强行改变其设备的分子排列,让设备变成一颗实打实的核弹……”我说。
全场一下子就瞪大了眼睛,对这一事实产生了极度的恐惧:曾经用来陪伴人们的人工智能,竟然会在某一天突然变成杀人机器,难怪Cloud22的研发基地也可以这样泯灭人性。
“第六组有什么发现吗?”Jack说。
“暂时没有,但我和这个凝霜,是大学同学……”第六组的队长蓝雪说。
刚才恐惧的气氛一下子被这句话刷新成了好奇,所有人都注视着蓝雪,期待着她说出更多的细节。站在大屏幕前的Jack也捂着胸口,深呼吸了几下,让自己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我和凝霜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同学,我和她都是14年入学的计算机系学生。17年的时候,她被邀请进了一个叫明日世界的社团,那里每天的活动就是研发人工智能产品并以此获利。我记得她和我说过,她们的队长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计算机博士,也是为她们提供收入的老板。18年2月,我就突然联系不上她了,听她的朋友说,她被保送到了加拿大读研……”
“其实是去了北极的那个什么岛,对吧。”Jack说。
“只有这一种结果了,因为,我和她已经十三年没有联系了……”蓝雪说。
“如果直接前往那里,未免太冒失了,况且那里已经零下四十度了。我想,我们可以先去尔湾打听一下情报,之后再做决定也不晚。”Jack说。
会议结束,计划就这么被决定了。我代表的第五小队和蓝雪代表的第六小队,会跟随Jack以参观学校的名义于十月四日到达尔湾,进行长达一周的情报收集工作。在这之前的三天,当然是属于我们的假期了。
这个辛苦的九月终于结束了,那个‘九月’也完成了它的使命。拆除引爆装置后的它,莫名显得温顺了起来,和**了的公猫一样。话说,我还不知道璃月是不是也已经“拆除”掉她的“引爆装置”了,是不是也和这只猫一样温柔黏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