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战,周世宗柴荣收获颇丰。
在自己继位之初,通过此战,成功巩固了后周的政权,让外敌忌惮。通过此战,在禁军中树立起威信,更使治内还在观望的有心者拜服。
可以说,高平之战打赢后,柴荣得到了战前她预想得到的一切。
用自己的性命相赌,这是柴荣应得的回报。
可比之柴荣,另有一人的收获却更大。
此人,便是柴荣亲自封赏的赵匡胤。
在历史上,总有一些关键战役,是历史名将们的成名之战,或是在后世流传中成为这些名将们的代名词。
高平之战,于赵匡胤,便是如此。
或许不如其他名将的著名战役那般广传于后世,但经此一战,赵匡胤也已是在禁军中威名显赫,名噪一时。
禁军上下大大小小的将士,或亲眼相见,或口耳相传,都知晓在高平之战的最危难时刻,是赵匡胤站了出来,护卫了柴荣的安危,率领大军转败为胜。
此外,赵匡胤还被破格提拔为了禁军的高级将领们,与一众军中将帅们建立起了关系。
张怀德盛赞其勇识,有意主动与赵匡胤结交。而张怀德,乃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在朝廷与军中都有自己庞大的势力,与张怀德建立起关系,赵匡胤在此后的军旅升迁中,就有了莫大的助力。
可最后,也最大的收获,还在这些之后。柴荣特意将一项重要的“任务”与“权力”,交与了赵匡胤:
整军!
在高平之战中,右路军的七十余名禁军将领,皆被柴荣以罪问斩。
除了其中一些高级将领的重要的职务等,柴荣须自己提拔人上来之外,还有下面的一众职位,需要重新安排人上位。
经过此战,柴荣深深认识到,禁军,虽是中原王朝的主力军,但经历了数十年间中原数个王朝的更迭后,禁军中的一些旧制、旧将、旧兵,都需要好生整顿。
高平一战中,右路军樊爱能等将的溃败,就暴露出了禁军现存的极大问题。
而柴荣选择将整军的任务,交与赵匡胤来执行。
同样,这也是赋予了赵匡胤一项极为重要的权力。
整军,是关系整个禁军队伍内部变动的大事,会牵扯到许多的利益。
简单而言:
柴荣不把此项重任交付与李重进、张怀德等在禁军中久有威名,位高权重的顶级将帅。
反而把此项交与新晋的亲信赵匡胤,可以说,朝中与军中的大臣、将领们心中都已知晓:
赵匡胤,是柴荣新的左膀右臂。
如何完成整军的任务,如何行使整军的权力,是赵匡胤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
在要决定如何整军之前,还要先说明后周的军制,与赵匡胤现今被破格提拔后,在禁军中所处的地位。
后周的军制,分“禁军”与“牙军”。
禁军,是中央政府的军队,直接效力于一国的国君,是也必须是后周兵力的主力军。就如高平一战中,禁军的强弱,关乎国君的安危,与一国的国力。
牙军,则是地方藩镇,节度使的军队。为了护卫一方的安危,地方军队也是有必要的存在。但在这群雄割据、动荡纷乱的年代,皇帝往往会忧心地方军队的势力过于强盛,压过禁军的军力,脱离自己的掌控。
禁军与牙军,相辅相成。
在一国之君看来,禁军必须强于牙军,才能便于巩固自己的中央权势。
而在地方势力的心里,自己的军队自然是越强越好,在这动乱的年代,朝廷中的皇帝是换了又换,忧心自己的皇位尚且难以顾全,又哪有心思来管地方上的动乱。若没有强的地方军,就难以护卫一方的安全。
如果地方豪强势力还另有私心,就更要暗自壮大自己的军力,能够割据一方,与朝廷对抗。
五代十国数十年的改朝换代中,不少的皇帝在坐上皇位前,都曾是掌控一方兵权的节度使。
由此,也能看出在相辅相成之外,禁军与牙军,坐掌中央的皇帝与执掌一方的强权的明争暗斗。
而后周的禁军,还要细分为两系:
一为殿前司,一为侍卫司。
“现今禁军中两司虽都是尽心效忠新皇,一军分作两司,只是便于管理,并无高低之分。
但比之侍卫司,殿前司的军力,实则是要稍弱一些。”
虽自幼跟随父亲在禁军军营中耳濡目染,跟随在柴荣身边后,赵匡胤也在军队中摸爬滚打过几年。
但对于一些禁军背后更为深刻认知与见解,赵匡胤依旧不如父亲赵弘殷老道与透彻,赵弘殷现在便在给特来求教如何整军的二女儿赵匡胤,阐述禁军中的详细现况。
虽然侍卫司与殿前司两司同属禁军,都直接效命于国君柴荣,但既然是同源同体,近卫司与殿前司互相间自然也有暗地里的竞争。
在国君能稳定执掌禁军的安稳时期,这种竞争还只是暗潮汹涌。可一旦朝中或是军中有何大的变动,两司的军力对比,就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无论是近卫司还是殿前司,身为其中一方执掌兵权的高级将领,无论是何想法,怀有什么心意,自然都是希望己方一司军力要更为强势才好。
而总体上而言,赵弘殷向女儿赵匡胤阐述明了,现今两司的军力,侍卫司强,殿前司弱。
赵匡胤,现在被提拔后便是殿前司的都虞候。
都虞候,在殿前司的指挥系统中,排行第五。
都虞候再往上,还有副都指挥使,都指挥使,副都点检,都检点,构成了殿前司的高级将领行列。
“父亲的意思,是我应借此机会,平衡两军军力?”
自幼耳濡目染,又跟在柴荣身边学习多年,赵匡胤现今也不再是那个莽撞,越发有了城府与,一点就通。
平衡两军的军力,或是让殿前司的军力压过侍卫司,对于身为殿前司都虞候的赵匡胤而言,是一件极为有利的事情。
“平衡两军军力,有益于禁军两司的稳定,是你应做之事。”
赵弘殷点了点头,赵匡胤通过此次整军,来调整、保持两司军力的均衡,于公于私,都算是一件正确可行之事。
“此外,你在军旅中也已摸爬滚打多年,也应有可信之人。而还有些与你意见不和的,也应想办法处理处理。”
赵弘殷开口说到,点破不说破。
话里的意思,柴荣让赵匡胤来整军,就是给了赵匡胤一个的机会:
在禁军中安插、提拔自己的亲信,培养自己的一派势力的机会;
在禁军中排除异己、打压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和之人的机会。
而赵匡胤如果要趁此机会开始在禁军在培养发展自己的势力,不只是自己的结义兄弟韩重赟、石守信、王审琦三人,还有在这数年中其他交好的将领,以及父亲赵弘殷建议的一些人选,都可安排入禁军中的要职,或是多做提拔,巩固自己在禁军中的势力。
“嗯。”
点点头,此事要如何去做,赵匡胤心中已有分寸。
“不过,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
赵弘殷知这些话女儿心里清楚,点了点头,很是满意。
不过增强自己所在殿前司一系的总体实力,在禁军中安插培养自己的亲信,打压排除异己,都不是在此次整军中最为重要的。
这些做法,只要是有心想作为之人,很容易便能想到。
真正能让赵匡胤在此次整军中获益最大,或者说最该做的一件事,赵弘殷还未点明,想听听二女儿赵匡胤这么多年过去后,究竟成长了多少,为人待事是否有自己的想法。
“女儿认为,平衡两司军力,是忠于国君,为禁军的长远发展应做之事。
其次,若要借整军强己排他,但与我交好、交恶之人,现今也只是少数而已,一时并不急于求成。
女儿真正要做的,是看在此次整军过程中,还能够再与多少人交好。”
听赵匡胤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赵弘殷欣慰地点了点头。
如今,就连在军旅中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自己,也要对女儿刮目相看了。
平衡两司的军力,不过是为朝廷,为国君柴荣的应做之事。
安插自己的亲信,现今赵匡胤自己并非是禁军中的顶级统帅,虽然柴荣让赵匡胤整军,自己却也无法变动比自己权位更高之人。自己的权力有限,交好的人也只是少数,暂时无法将所有禁军中的要职都安排上自己人。而且若是趁此次整军大肆排除异己,也难免有人在背后言语中伤。
自己真正要做好的,是应最大化发挥此次整军的作用,通过柴荣赋予自己的权力,交好更多禁军中的将士。
赵匡胤想借整军交好的,不是像张怀德等比自己更高级的禁军将领,而是排在自己之下,自己有权升迁、调动的无数的中下级军官。
如先前所言,禁军中高级将领的指挥系统的编制,是如宝塔尖般。
职位越往上,身兼要职的人就越少。
赵匡胤现今无权也不可能去改动禁军高级将领的编制,可在自己下面的中下级将领,却比只有寥寥数人的高级将领之列,多了千倍万倍。
虽然中下级军官自然不比高级将领有权势、地位,可这些中下级军官有两个特点:
一,人数众多;
二,直接管兵。
人数多,就构成了禁军最下层,也最基础、坚实的关系网。
直接管兵,虽不能命令千军万马,但当遇上突**况是,反倒是这些中下级将领能够最直接、最迅速地指挥手下兵士。
赵匡胤若利用好此次机会,与先前并不很熟悉的禁军中下级军官们,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自己亲自提拔出可信、可用、可靠之人,让他们来做这中下级将领的位置,再将那些反对自己的人尽数剔除,以免后患。
曾如此书前文中柴荣所说:
许多兵士们心中都清楚,所谓的靠着军功立命,建功立业,达官显贵,其实不过是遥不可及的愿想。
他们其实并不在意自己能不能威名一时、名留青史,他们只在乎能不能活过这次战争,打完一场仗能拿多少赏钱。
而赵匡胤,可以给他们一个机会,一个意外之喜:
提拔他们做禁军的中下级将领。
如此,就足以让这些人感恩戴德,与赵匡胤交好,对赵匡胤忠心。
禁军中无数的中下级将领,哪怕其中只有多半的职位由赵匡胤来任命,那也是极为庞大的关系网。
可以说,赵匡胤通过此举,就在禁军中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因为这些中下级将领,他们会感激的,不是柴荣,反而是赵匡胤。
所有说,高平一战,获益最大的,不是柴荣,反而是赵匡胤,而且是柴荣自己给了赵匡胤这些奖赏。
“嗯,大胆去做吧。”
赵弘殷已然放心,让女儿赵匡胤大胆去做便好。
高平之战,是赵匡胤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而正是此战后,赵匡胤得到了整军的机会,得以在禁军中下级将领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这一行为,在日后赵匡胤人生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时,将会产生深远且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