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的决策、理论,决定了一国一朝乃至整个华夏历史的进程。
如被后世广知的春秋战国时合纵连横,如名留青史一分三国的隆中对。
在这些充满割据与纷争的乱世之中,国君的一个决策,国家的一个国策,甚至可能将决定整个华夏历史的流向。
今日上朝时,周世宗柴荣,就将与诸臣诸将商议后周的国家大事。
关乎于后周的下一步进展的国策,在新皇周世宗柴荣的统治下,现今的后周,该走上如何一条道路。
“如今,我大周国力日益强盛,军势威震天下。
可自李唐纷乱起,天下分崩,诸多势力割据一方,与中原为敌。
朕,欲取天下,开疆拓土,使四方来朝,却尚无何良策。
熟思良久,朕打算让朝中诸位文臣上书建言,有何策略,可助我大周一统天下,使四方归顺,都可各抒己见。
此事,朕就交与魏宰相去主持、操办,三日后,各位爱卿就将自己的策略一同献上。
若有合朕心意者,是为我大周一统天下的功臣,朕重重有赏。”
面对朝堂上的诸位大臣,柴荣简简单单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欲取天下。
柴荣想要将大周的疆域与版图拓展出中原,使四方来朝,一统天下。
可是现今在后周的周围,尽是割据在外、坐拥一方强势的敌国,要说身份,都与周世宗柴荣一样是皇帝,必不可能轻易臣服于后周。
柴荣若想使四方臣服,是要出兵征讨,还是和平劝降?
若要出兵征讨,该派多少军队,该派何人领军,该从哪一个敌国入手,战事顺或不顺又该如何应变?
若是和平劝降,该派谁人出使劝说,劝成了是如何,劝不和又是如何?
从整体的方略与细致的措施,都是需要细细商议的。
在以往,或者说在五代十国这一时期,这种关乎国运的国策,实则皇帝一人细细谋划,也可自己谋断。
或是涉及战事,都是皇帝与朝中诸将帅们商议,制定出兵征战的方略。
柴荣此番却是不同,自己未定下主意,也不如手握重兵的将帅们参与进来,而是要文臣们出出策略,自己若欲取天下,该如何去做?
“臣领旨,即日便命人处置此番事宜。”
宰相魏仁浦领了旨意,向周世宗柴荣一拜首。
朝中的诸臣诸将,都不明周世宗柴荣此举是为何意,但既是皇帝的旨意,也只能去照做。
“既然想使四方来朝,还有什么可说的,出兵去打便是了。”
“禁军刚刚整军完,正好一试新军军力,依我看,官家正是此意。”
“这征伐之事,官家不与我们商议,反倒让那班文臣去做,又是何意?”
“既然是官家的旨意,自有其意,我等就不要多去揣测了。”
“这班文臣,文文弱弱,畏首畏尾的,能想出什么好事来?”
“官家要是想出兵征讨敌国,直接让我们率军去打就行了。
如今汉国与契丹的十万余大军都能击溃,我大周军力雄厚,还怕什么。”
“前次出征,朝上的文臣就执意反对官家率军亲征,结果呢?
带兵打仗这种事,靠他们是靠不住的,也就只会在朝堂上动动嘴皮子罢了。”
今日上朝的唯一要事,就是周世宗柴荣宣布了自己想征伐外敌、拓展后周版图的想法,并令宰相魏仁浦领众文臣们前去商议策略,给出一个期限后,各自上书阐明自己的想法。
而此次意外被冷落的众将帅,在退朝后,自然是忍不住讨论起此时。
带兵打仗,掠地攻伐,本都是武将们做的事。而如何谋划、如何实施,也一直都得由将帅们来商议,如今反倒让一众文臣去做。
真是怪哉。
众将帅的言语中,也是丝毫都看不起这班子文弱书生,连刀都拿不起,还对战争的事宜指手画脚,不过是百无一用,徒费时间与气力。
“赵将军,你资历老,你认为官家此举是有何意?”
众将帅七嘴八舌地说着,忽然有人转过来问向了赵弘殷。
在后周现今的朝堂上,赵弘殷,已算得上是资历最老的一批武将,在禁军中有权势有威望。
年龄高,阅历足,对事情自有更深的认知,想问问赵弘殷是否知晓皇帝周世宗柴荣此举的意图。
“让文臣来决定征伐之事,我在朝上、在军中这么多年,也是未曾见过,不知官家此举到底有何用意。
不过,官家既言明,有意欲取天下,此后定少不了战事,我等还是早早做好准备。
时刻让手下将士严阵以待,准备奉官家的旨意带兵出征。”
欲取天下——现今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打!
派兵去打,派大军去打,派将帅去打。
一日打不下来就花一月,一月打不下来就花一年。
柴荣若想拓展后周疆域,使四方归顺,一统华夏大地,结束现今纷乱的时局,那便只能打,出兵征伐,除此没有别的选择。
无论周世宗柴荣是问文臣,还是问武将,最后得出的能让柴荣满意的答案,肯定只有这一个。
昨夜赵府忽有人深夜扣门,赵弘殷也知晓二女儿赵匡胤被周世宗柴荣紧急召入宫中,柴荣肯定与赵匡胤说了些什么,且多半与今日朝堂上所议之事有关。
但具体说了哪些,柴荣究竟是何用意,就只有柴荣本人与赵匡胤知晓。
不过自昨夜回府后,二女儿赵匡胤未主动将与柴荣相谈之事说与自己,赵弘殷也未主动向赵匡胤问起。
二人虽是父女,亦同为人臣。
赵弘殷自幼想培养赵匡胤的,不只是勇,空有一身高强的武功;也不仅需要智,凡事能有自己的谋断;还要有情、有义、有忠,做一个好的的女儿、姐姐、人臣,这才是让赵弘殷满意的“为人”。
赵匡胤与柴荣的谈话,是君与臣在商议要事,父女俩间不说不问的默契,则是身为人臣的本分。
“匡胤。”
“爹。”
与众人分开后,父女二人同走一路,赵弘殷将赵匡胤叫住。
“军中尚有些事务,我现今要急着去处置。
匡义那边,你就多费心先去看看,看有无甚要帮忙之处。”
“好,我这就去匡义那边看看,父亲放心。”
特意叮嘱到,赵弘殷要赵匡胤去看看妹妹赵匡义,父女二人暂且分别。
昨晚周世宗柴荣说想让赵匡胤的妹妹赵匡义也入朝为官,今日一早,诏书便到了赵府,看来柴荣确实是早已有所谋划此事。
虽只是一个小官,赵匡义现今比之父亲赵弘殷,二姐赵匡胤,算不得什么朝廷上的重臣、要职,不过有了周世宗柴荣的这份特别关照,赵匡义也算是正式踏入了自己仕途的第一步,容易且简单。
“匡义。”
迈入宫中一处府院,妹妹现今应就在这里任事。
赵匡胤远远喊到,少女正与旁人说着什么,一副认真模样。
听见二姐的喊声,转过头,
匆匆走了过来。
对于还无甚处事经验与官场阅历的赵匡义而言,一个小小的职位,也能让初入仕途的自己学到许多东西,这也是父亲赵弘殷特意叮嘱的,上任后要尽职尽责,多学多做,勿要负了周世宗柴荣对赵家的特意关照。。
“二姐。”
换上了官服,平日里亲切近人的小妹,看着还有些官场的正式严肃模样。
现今虽只做得些小事务,但有身处高位的父亲与姐姐在朝廷中,赵家的势力亦在周世宗柴荣的关照中不断壮大,赵匡义日后在官场上的前景,肯定也是一片坦途。
“尚有事务没忙完?”
见妹妹似乎正忙着,赵匡胤担心自己的突然到访打扰到赵匡义办事。
“已快了,无甚要紧之事。”
“第一日能如此尽心,已很不错。”
刚抬起手想揉揉妹妹的头,赵匡胤才发觉一直亲人的赵匡义,如今也已与自己一般高矮,身着官服,仪态严谨,不再只是家中亲近的小妹。
只是拍了拍妹妹赵匡义的肩,以示肯定与鼓励,赵匡胤便又收回了手。
“待你事务处置妥善,一同回府吧。”
“好。”
赵匡胤作势让妹妹先继续去忙,等赵匡义将事务都办理妥当,二人正好一同回府。
叩叩叩————————!
一日稍晚些,忽有人敲响了大臣王朴的府门。
“陛下!?”
一开门,见来者是周世宗柴荣,王朴很是惊讶。
“此番我微服前来,勿要声张。”
摆摆手,周世宗柴荣独自前来王朴府上拜访,让王朴不要声张。
“陛下请!”
连忙将周世宗柴荣进入府中,好在此举并未引起他人的注意。
王朴,柴荣心腹之臣,在高平一战中虽抗旨弃城,却率军支援了前方战场,立了大功,在战后自然也得到柴荣的重重奖赏,连连升迁。
虽未位列文臣之首,却都比其他人都深得柴荣器重。
每位皇帝,身旁都有文武心腹,且王朴比之柴荣义父郭威的心腹宰相魏仁浦的稳重与谨慎所不同的是,王朴性情刚直,处事果决,有时甚至锋芒毕露。
不单有文臣的谋略,更有文臣难得的胆大与英勇,高平一战的表现就足以可见。
当初,义父郭威建议柴荣将王朴收为己用,日后的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极其英明的决定。
“陛下前来,可是为了今日朝堂上所议之事?”
将柴荣迎入府中,也未过于声张地招待,两人独坐在书房,王朴向柴荣问到。
特意来访,可是因为今日朝堂上让诸臣待办的事宜,前来相问。
“非也,我此番来,并非为了今日朝廷上之事。
那件事尚且不急,待你拟好策略,与诸臣一同上书即可。”
周世宗柴荣摆摆手,既然自己已经在朝堂上与诸臣说明,就不会再特意跑一趟,在王朴面前多叮嘱一遍。
待王朴拟好自己的策略,在朝堂上上书即可,
柴荣对此放心。
“那陛下此番前来是……”
“我此次来,是另有事找你。
听闻你,长于阴阳相术?”
在柴荣身边相伴相随多年,柴荣对心腹之臣王朴亦有所了解。
王朴除了精明机敏,果决英勇,还多才多艺,精通阴阳律历和相术。
“略懂一二,不知陛下有何事相问?”
此次特意前来,柴荣正是为了此事。
“朕当得几年?”
柴荣问到,自己,还剩下多少年,能够将大周的天下紧握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