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平边策(其三)

作者:高梁河车神 更新时间:2021/1/29 22:42:20 字数:3411

“诸位爱卿的上书,朕昨日已尽数阅览。”

大殿上,周世宗柴荣的桌案前,摞起高高的几沓奏折。

这些,全都是自己前些时日下令,让宰相魏仁浦领朝中一班文臣,关于后周下一步该如何夺取天下的国策的进言与上书。

大周的天下太小了,只有一统天下,四方来朝,才能满足周世宗柴荣的抱负与野心。

可,此刻在周世宗柴荣面前的,朝中大臣们的这些上书,其中所进献的谋划、策略,到底能不能支撑起国君的野心?

这是周世宗柴荣,特意给诸位文臣的一个机会。

朝堂上在列的诸位文臣们,都静静地等待着皇帝柴荣宣布阅览后的结果,究竟自己的上书合不合皇帝的心意,究竟会不会被周世宗柴荣所采纳。

而朝堂上另一众武将们,倒是对此毫不关心,依旧觉得只靠这般文弱书生拿不出什么主意。

一统天下这种事,什么奏折上书,不过是舞文弄墨走走形式而已,徒费气力。

到了最后,皇帝柴荣还是要与诸位将帅们商议,靠刀剑与兵力来见真章,决定后周的下一步动作。

将手搭在了奏折上,所有大臣的上书,无论职位高低,周世宗柴荣昨日都已连夜将其尽数认真阅览毕,无一遗漏,尽知群臣之意。

只是,结果如何……

大殿上,文臣们尽在认真听着周世宗柴荣的想法。

“诸位爱卿的上书,其意大体相同,虽言辞恳切,却无甚新意。”

这几沓奏折,所有文臣的上书中,虽都是所写各自的想法,其实大体的态度与见解几近相同。

简单概括,便是:

——修文德,来远人。

诸位文臣们的上书中,都表达出这一个意思。

修养发展起一国的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的法度,等后周国力强盛,文治繁荣,四方自会来朝,远人尽皆臣服。

不必出兵征伐,不必拼死沙场,不必血流成河。

以文治国,以德服人。体现出华夏历史上,最为典型的文臣思想,同样也是以文臣为本的治国方略。

此话,定有其理。却没有什么新意,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实质的用处。

在这乱世之中,想以文治得天下,只不过是单纯的文臣心中的美好想法,对后周真正一统天下,消除外敌,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帮助。

阅览过所有的上书,周世宗柴荣并不对众文臣有所责备,因为这也是其从自身的思想、观点、立场出发,体现了文臣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让宰相魏仁浦领一班文臣去做,给了这样一个机会,最后会有这样的结果,其实也在周世宗柴荣的预料之中。

“不过……

众爱卿的上书中,唯有王朴的上书见解独到,令朕耳目一新,甚合朕意。”

话锋一转,从一众奏折中取出独独的一份,周世宗柴荣的视线看向了朝堂上在列的大臣王朴。

身为周世宗柴荣的心腹之臣,王朴跟随在身旁处置事务多年,深知周世宗柴荣所思所想,更知晓上书中自己该如何写,才最合周世宗柴荣心意。

同样,也要符合后周现今一国的实况,才上奏此疏。

这同样也是柴荣对王朴的信任与放心,就如同柴荣在战场上对赵匡胤等人的信任一样。

随着周世宗柴荣的赞赏,朝堂上众大臣们也都留意向了王朴。

一招手,让下臣将王朴的上书在大殿上宣读出来。

王朴此次上书,其中便是五代十国时期,十分著名的《平边策》。

《平边策》——攻取之道,从易者始。

——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即与天意同。

——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南人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与朝堂上其他一班尽皆主张以文治国,以德服人的文臣们不同的是,王朴身为文臣,却支持周世宗出兵征伐外敌,以攻伐之道,消灭后周四方的割据政权,一统天下。

可以说,确实是与众不同,独有见解。

并且,王朴在《平边策》中,还为周世宗柴荣提出了一个较为详尽的总体规划。

简单而言,王朴论述了后周四方外敌现今的割据局势,简要分析了当今天下大事,在《平边策》中,其中最为总领,最是精髓的一句,便是: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

在王朴的《平边策》中提出的,周世宗柴荣若想使大周一统天下,出兵消灭四方外敌,必须先从最简单、最易取得胜利成果的敌国开始。

从国君、国民、国力、军力、地理位置等各个方面,在《平边策》中进行了论述与比较后,王朴细细分析其利弊,得出最符合后周一步步顺利夺取天下的策略是:

先取长江以北,再取长江以南,南方的国土尽皆收复后,再出兵北汉,一统天下。

没有虚假的废话,此策言辞精简,词句有力,论述详尽,有理有据,是一篇不错的策略。

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符合周世宗柴荣的心意。

周世宗柴荣虽非武将,亦算是行伍出身,同时也在官场浸淫多年,可谓是文武兼备。

在迈上帝位后,国君柴荣能以文臣与武将的两种眼光与思想,来看待一件事务。

此番,是周世宗柴荣的过人之处,更是难得之处。

若欲取天下,便要出兵去打,而如何攻打,先打哪里,后打哪里,王朴的《平边策》,便是给周世宗柴荣最好的参考。

一个文臣,能有这样的眼光与见解,令群臣们都对王朴刮目相看。

“三十年,”

让一旁的下臣向诸位大臣们宣读过王朴的《平边策》后,群臣们都认真听着,知晓了其中策略。

周世宗柴荣此时自龙椅上站起身,面向朝堂上诸臣,负手说到。

三十年……

“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

前次周世宗柴荣特意前去造访心腹之臣王朴,让王朴以阴阳相术推衍自己的寿命尚有几何。

立即以相术推衍后,王朴以自己所学推算出,周世宗柴荣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还有三十年,柴荣可以将大周的政权紧握在手中。

而三十年后,王朴以自己所学,就难以再继续推衍。

“三十年,足矣。”

柴荣点了点头,相信了王朴的话。

三十年,再活三十年,自己定可将大周治理得繁荣强盛。

在华夏历史上的皇帝,自帝业祖龙开始,想要追求长生不老,追求永生者,在各朝各代都一直从未断绝过。

一个人,越拥有执掌天下的最高权力,就越想将其一直紧紧握在手中,不肯放开。

为了延长自己的统治,数不清的帝王,倒在了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更有甚者,因为对永生的执着,在最后的晚年,因此而毁了自己一生的帝业与清誉。

周世宗柴荣,让王朴用阴阳相术推衍自己的寿命,并不贪心自己的寿命有多长,也并不对长生不老有所觑觎。

周世宗柴荣只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这大周天下多出一份力。

只因,这五代十国,短命的皇帝太多,能长久坐稳龙椅的太少。

而柴荣,现今正当年,正是一生最该建立功业的时候。

再有三十年给自己,柴荣已觉得足够了。

“三十年!

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向着朝堂上在列的诸位大臣们,柴荣震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也是大周的规划。

三十年,用十年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结束现今的纷争与割据;再用十年修养生息,安抚百姓,稳步发展国力;再用十年,励精图治,使大周成为繁荣昌盛,名留青史的王朝。

三个十年,柴荣将用自己一生所剩下的三十年,来完成这个宏大的愿景,来使大周繁荣昌盛,来报答义父郭威的恩情。

周世宗柴荣,面对着群臣,面对着大周,面对着天下,此刻雄心勃勃,尽显一代国君的风范。

“王朴进言献策有功,升任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

再次提拔王朴,周世宗柴荣奖赏其上书进言有功,所献《平边策》,为后周今后的宏图大业提供了一个可靠可据的规划。

“谢陛下隆恩!”

王朴当即跪拜,谢过周世宗柴荣的封赏。

“诸爱卿听旨!”

封赏完王朴后,周世宗柴荣一挥手,朝堂诸臣瞬时尽皆跪拜,听候皇帝的旨意。

“依王朴所献之策,朕将攻伐天下!

先取江淮,兵发南唐!”

自己要秉承义父郭威的遗志,自即日起,执掌大周一统天下!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