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迈步,慢慢随着众人,来到大殿的阶梯之下。
“张将军,慕容姐。”
向着面前的两人恭敬一拜,府上办完父亲的丧事,赵匡胤也卸下了战时的盔甲,换上了自己的朝服,上朝议事。
前番张永德与慕容延钊特来赵府吊唁离世的赵弘殷,赵匡胤也要向对方表示感谢。
“匡胤,来了?”
“嗯,出门稍晚了些。”
二人转过身来,亦是热情地与赵匡胤打招呼。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殿前司的几位高级将领,亦是互相结为一派。且既有早占权势的“老臣”张永德,亦有新晋的亲信赵匡胤,吸引更多趋权附势之人的亲近,这一派日后在朝中的地位与势力,只会愈发壮大。
“无碍,还有片刻才上朝。
不知今日,陛下又要朝议何事?”
“我军征得淮南归来,想必,应该是商议战后之事。”
“嗯,我大周征战南唐取得大胜,下一步该当何作为,确实该听陛下如何计划。”
趁着还未上朝,三人随意闲聊几句。
而在一旁的李重进,远见张永德在另一侧被人拥簇、得意着,眼神一冷,暗下不悦。
“好了,不说了,上朝了。”
“是。”
台阶上,高高忽来众臣上朝。
文臣武将,皆有序陈列于阶梯之下,武将双首,李重进与张永德立在最前,各领身后诸将鱼贯进入大殿之中。
跟随在慕容延钊身后,赵匡胤,如今在殿前司中,也是已坐上了第三把交椅。
但,这一次,自己的身前,却再也没了父亲的背影。
如今以后,就要靠自己,在朝上谨言慎行,担下赵家家主之任。
“我大周,此战大败南唐,尽得淮南诸地,可谓大胜。
然,此不过是迈出一统天下的第一步,我大周今后该如何计划,诸位爱卿,可有何良策?”
正如赵匡胤三人先前闲谈时说的,周世宗柴荣临朝,后周下一步要如何动作,是国事的重中之重,这将决定后周下一时的国运。
对此,周世宗柴荣照例,想先听听诸位大臣们的意见。
“我军此战大胜,使国内众心归顺,四方外敌震慑。
趁此时,当休生养民,壮大国力,使四方拜服,尽皆来朝。”
身为最有发言权的老臣,宰相魏仁浦第一个站出来。
提出一场大战过后,后周应当暂停兵戈,休生养民,以图安稳,发展国力,征伐天下之事,则可徐徐谋之。
“陛下,魏宰相所言极是。”
“我军方攻下淮南,当先安稳淮南各地,以防反叛,不可急进。”
随后,老臣魏仁浦身后的一班朝臣也站出来,支持宰相的谏言。
久为文臣之首,魏仁浦在朝堂文臣中不缺乏支持者。
“嗯,魏宰相之言有理。
各位爱卿,可还有其他良策?”
点点头,但周世宗柴荣的视线再看向一班武将处,就知对宰相魏仁浦的建议心中并不满意。
“陛下,既然我军征讨南唐大胜,势头正盛。
更当趁此兵伐四方,必使外敌望风而降,以一统天下!”
知晓一班文臣的保守想法,向来不会符合周世宗柴荣的野心与宏愿。
李重进当即站出来,向周世宗柴荣进言到,揽下“点破”国君心思的职责。
后周当继续出兵征伐外敌,以扬大周国威,以期实现周世宗柴荣一统天下的宏愿。
“嗯。”
又点点头,周世宗柴荣此时则多了些笑意,看来李重进所言正合其心意。
“陛下,我大军方远征归来,还未好生休养,就又接连出征,如此…劳财伤民……不妥啊…….
更何况,一统天下非一朝一夕之事,陛下当先安内,再伐外,以防有何变故……”
以接连的战事会“劳财伤民”为借口,宰相魏仁浦再次正面反对了“主战派”。更重要的是,若要再发兵征讨外敌,周世宗柴荣必定会再次亲征,而自己是劝不住的。
身为一国之君,连年在外率军征战,国都朝内无暇顾及,日久,宰相魏仁浦担忧恐会生乱。
“正因一统天下非一朝一夕,我等才该力争一朝一夕。
若只顾安于现状一日,这乱世便又多一日的危险。
何况,大军出征在外,真的劳财伤民么?”
华夏历史上,任何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皇帝,都不会嫌弃自己留于青史的功绩太多。
征讨南唐,已尝到了第一步甜头的周世宗柴荣,又怎甘心就此停下脚步?
将淮南之地再次并入中原王朝版图,已是不世之功,但周世宗柴荣还想在能力范围只能,取得更大的功绩。
“我军攻取江淮,运回京城财宝无数,尽收十四州县千万百姓。
这乱世,只有战,才有得。”
而所谓的“战事劳财伤民”,在以战立身的乱世,更是显得荒谬。
虽然此战攻伐南唐,后周大军亦有不小损失,但所获得的“战利品”与回报相比,则不值一提。
“陛下……”
已知晓又劝不住,魏仁浦的语气也显得无力。
没了王朴,朝臣中,已少了一个后周国君的知心人。
“我,欲攻契丹!”
表明了要主战后,周世宗柴荣正式向着朝臣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攻打契丹!
朝堂上的大臣,文臣武将,神情无不惊讶。
周世宗柴荣的独断与奇谋,纵使是最为熟悉其性格、作风的亲近大臣,每次也会心惊不已。
此次,忽然提出要攻打契丹,亦然。
就连主战的李重进,闻言,也是神情一变。
虽然主战,但按照众武将们心中所料,后周的兵锋,下一步也该指向中原王朝的四方外敌,如:
南平、后蜀、楚地、南唐、南汉、吴越、北汉……
万万没想到,周世宗柴荣,要领军直杀去契丹!
“陛下,攻伐契丹,不可如此草率啊。”
闻言,李重进也当即改了口,劝周世宗柴荣再慎重考虑考虑,
“大可依王大人所献《平边策》,先取南地,尽收四方以壮国力,再驱北方外敌。”
哪怕在后周现今所依的国策——柴荣的心腹之臣王朴所定的《平边策》中,也进言到“攻取之道,由易者始”。
先取南唐,逐步收服南方之地,将中原四方统一后,国力逐渐壮大,再征讨北汉,驱逐契丹外敌。
自李唐以后,契丹祸乱,就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不乏有向契丹俯首称臣,一心避其锋芒的中原国君。
而在失掉燕云十六州后,成为中原王朝的心病,且更是难以与契丹抗衡。
周世宗柴荣此时忽然提出征讨契丹,无疑是违背了王朴《平边策》中“攻取之道,由易者始”的策略,为后周选了最难的敌手。
且纵使后周将士并不惧那契丹外敌,但四方未平,大军长驱北上,外敌觑视,后周身后存在的隐患太多。
“不,现尽取淮南,我已与李璟议和,南唐的战事暂且告一段落。
而四方诸敌必有所防备,此时若无良机,我军难以得利。
不如趁诸敌忌惮,而契丹频频在北侵扰,大军北上,驱逐契丹,以免此后征伐四方战事时,再受其扰。”
周世宗柴荣摇摇头,要征讨契丹的意图似乎很坚定。
而突然违背心腹之臣王朴《平边策》中的进言,要提出攻打契丹,柴荣亦有自己的理由:
远的说,当年自己初继位时,北汉联合契丹趁自己大权未稳来攻。周世宗柴荣亲征抵御,三军在高平恶战一场,最后以后周的险胜告终。
虽然战胜,契丹当时也未“尽心尽力”,但周世宗柴荣已对趁虚而入的契丹心怀恨意,早晚要向契丹讨回来!
而近因,则是因为在自己率军征伐南唐期间,契丹频频来犯,若非王朴坐镇后方,必受其扰。
而现今王朴不在,自己必须要想办法尽快与契丹做个了断,不然征讨四方诸国时自己亦不能安心。
王朴《平边策》中所定的策略,虽是先南后北,待南方收复,再驱逐北方强敌。
但再好的策略,也只是死的策略。
真正的国君,当依照臣子的策略,来审时度势,适当改变,灵活领导国事。
南方刚征得淮南一带,四方诸国必定戒备,若无好时机,后周大军也难以再打开局面,取得如此大胜。
不如趁此时诸敌都不敢动,大军北上,解决掉北方外敌的忧患,就是无法杀尽契丹,也必须将其驱逐一番,以保北方无忧。
“李筠与符彦卿,都曾上表于我,数次言及北方契丹来扰一事。
此事,不可再多延误,速速解决最好。
待重整军势,便即可出兵征讨契丹。
诸将,可还有何谏言?”
既然契丹是高悬在中原王朝头上的一把利剑,那么周世宗柴荣,就要硬碰硬,将这把利剑摘除掉,再安安心心收服四方外敌,一统天下!
“.……”
上朝前,谁能想到,周世宗柴荣会有如此激进、独断的想法。
众将士低头默不作声,都还在慎重思考此事的利弊。
“陛下。
征讨契丹前,当先调兵遣将,守好退路,护好京城,我军才可与敌拼死一战!”
见无人开口,亲信赵匡胤站出来力挺国君柴荣。
言下之意,已是赞同发兵攻打契丹,但要先留好己方的后路,才可万无一失。
前次北方高平一战的险恶,尚令人记忆犹新,与契丹开战,纵使后周国力、兵力不同以往,也万不可掉以轻心。
后方无虑,前方无忧。
“嗯。”
有赵匡胤站出来赞同,便代表了武将们的赞同,攻伐契丹一事,可以说是已然定下。
“陛下,此事,就由我来安排,末将必尽心尽力!”
随后,李重进也立马站了出来。
防卫退路,护卫京城,若有何变故,便事关国家命脉,这可是一项重任!
禁军的侍卫司,不仅本就主掌护卫事务。且李重进更不放心,怕周世宗柴荣将此任交与张永德或赵家一派。
将重任揽下,派己方人手去做,李重进才可放心。
“好!就如此!”
柴荣欣然起身,后周下一步,剑锋直指北敌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