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六年四月,柴荣亲率大军北伐辽国,取道沧州,数万大军长驱北上,至宁州,宁州刺史王洪献城以降。
后周大军转进,水陆具下,至益津关,守将终廷晖献城以降。
至瓦桥关,不战,守将姚内斌献城以降。
莫州刺史刘楚信闻风举州以降,不做抵抗。
五月,后周大军至,瀛州刺史高彦晖当即献城归顺。
大破易州,后周擒获易州刺史李在钦,易州转眼便被攻克。
同月,后周以瓦桥关设置雄州、益津关设置霸州,以稳大军阵势。
契丹军先锋数千骑兵赶来驰援,为后周大军轻易击溃,尽收关南之地。
仅四十二天,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并未发生任何一场难打的血战,后周已经连收三关三州,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及瀛、莫、易三州,共十七县。
“匡胤,你觉得此战如何?”
方击溃来袭的契丹兵士,赵匡胤身为统帅,这仗打得并无太大的压力。
整理整理盔甲,引大军安然回寨,一旁的赵普在赵匡胤身旁开口问到。
“这仗,打得太顺了。”
说着胜利的喜讯,可赵匡胤的语气却并未有丝毫的欣喜激动。
大军自京城启程后,这一个多月以来的战事,基本可以说是毫无压力,不费一兵一卒,后周大军一至,几乎所有敌将便献城而降。
比之高平之战抵御北汉与契丹联军的进攻所遭遇的凶险,与南下征伐南唐淮南各地需奇谋与勇武并用才得取胜,此次大周兵指北疆,一座座城池、一场场胜利,都来得太过于容易了。
根本并未遭到任何有效的抵抗,就连契丹,其大军也还未组织起完整的攻势,只让驻扎在关南的少数先锋部队前来骚扰,又怎会是后周大军的敌手?
“这仗打得顺,是应当。
这些城池、州县的守将,本就不是忠心向契丹卖命之人。
为保自身周全,也不必舍命相战。
如此,也倒省得我军再费力攻城了。”
主帅与谋士们,都将这场战争的初期局势看得清清楚楚。
敌将本就不想打,赵普安慰到,这战事现今如此异常的顺利,倒也在预料之中。
“要是这仗一直都这么好打,就好了啊,哈哈哈哈。”
“要真都这么好打,大军一到敌人就投降,还要我们为将为帅作甚?”
“也好,拿了赏赐,辞官还乡,去过快活日子,不也比天天刀口舔血好。”
跟随在赵匡胤与赵普一旁的韩重赟、石守信、王审琦等将,也随意开口闲聊着,丝毫没有平日里在战场上的紧张感。
如此顺风顺水的仗,众人征战沙场这么多年,也是从未遇到过啊。
莫非,这四方外敌,尽皆如此不堪一击?
这天下,真的要尽归后周了么。
“但,再往后面,就不好打了。”
虽然后周已经轻易取得了北伐的初步胜利,但赵匡胤却对这仗,觉得反而越打越忧心。
“嗯,再往北打,就不好打了。”
赵普也开口赞同到,知晓赵匡胤心中是为何事所忧。
两人同时回首,看着先前契丹军被击溃后撤走的方向——北方。
哒哒哒哒哒哒哒……
“前方战事如何?”
一阵急促地脚步声匆匆进入,在后方总领防务的侍卫司统帅李重进,同样一直密切观察着前方战事的动向。
随时都有兵士来回报军情,不想让军中任何事情离了自己的眼线。
“禀将军,前军已连克三关三州,皆是捷报。”
前线的胜利接连传到后军与京城,众将领、诸大臣心中都很欣喜。
似乎战前的各种准备与忧虑,都是多余的。
前线旗开得胜,后方李重进安然坐镇,一切似乎尽在后周的掌握之中。
“连克三关三州……”
李重进听得战报,点了点头,缓缓站起身来,迈步走出府,径直往城楼上走去,众将士都在后紧紧跟随,不知主帅此举是何意。
瓦桥、益津、淤口三关,瀛、莫、易三州……在心中默念着前线的胜利,即使没有地图在眼前,李重进也能将后周与北方契丹接壤的版图烂熟于心,尽数展在自己眼前。
“传令,全军加紧戒备。
前方军情加快探查回报,不得有误!”
远远眺望北方,李重进眼神一凛,露出内心的担忧。
再往北,就是…….
哐哐哐哐——————————!
兵器与盔甲的摩擦声在屋中中回响,周世宗柴荣坐在堂上闭目养神,亲自在外领兵征战数年,比不得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士,偶尔也会觉得力疲。
尤其是心腹之臣王朴走后,无人可分忧,更多的国事,都压在周世宗柴荣的身上。
不放心宰相魏仁浦等人主持朝政,有何大事,周世宗柴荣都还特下旨意,要朝堂上尽写于书信中报与自己,亲阅大事,方可安心。
“陛下,都已传令出去了。”
众将士严整在周世宗柴荣两侧,韩通身着盔甲快步走入,跪拜在柴荣面前,回报到。
遵照周世宗柴荣的旨意,已将旨令快马加急传去了各军。
“好,”
国君柴荣点了点头,微微睁开双眼,示意韩通起身。
“都去吧,速速整备大军,待诸将一到,便立即商议战事!”
“是!”
一抱拳,韩通领命起身,与众将士一同急急出府,去整备军中事务。
周世宗柴荣有令,召集在外征战的诸军将领,处置好眼前军务后,速速前来一同议事。
而自己所要与诸将商议的大事便是——周世宗柴荣眉眼一虚,望向北方——燕云十六州!
谁也未曾料到,后周兵锋,会如此之快,如此之猛地直插辽境。
连克三关三州后,后周大军再往前一步,就是“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在华夏的历史上,赫赫有名。
换做今日,便是北京、天津及河北与山西之北,统称为燕云十六州。
这十六州之地,是早自战国乱世纷争以来,至秦汉皇朝,都是修建长城的地方。
长城所在,便是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人力所立下的一道分界线,一座坚固屏障。
虽在建造时耗费巨量人力物力,甚至成为一个皇朝加剧灭亡的原因,但这万里长城,在后世作为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外敌入侵的一道重要凭仗,保护中原地区的安定与和平,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
由此可见,燕云十六州,无疑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外敌间的兵家必争之地,战略意义十分重大,甚至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命运。
有燕云十六州在握,中原王朝便可重重布防,挡住外敌的大举入侵与劫掠。
无燕云十六州在手,北方外敌则可长驱直入,铁骑踏破中原的和平与安稳。
而燕云十六州的失守,则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时期之事。
契丹之乱,导致了李唐王朝的覆灭。
契丹对于中原王朝的威胁,也一直危及到了五代十国的乱世时期。
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在契丹大军的压迫下,为保全自己的势力,夺得心中渴望的中原国君之位,主动向契丹表示了臣服,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得契丹的扶持如愿称帝。
这“儿皇帝”一生功过、软弱与得失,并未被后人所熟知。但石敬瑭向契丹献出燕云十六州的屈辱举动,却遭到后事不断的唾骂。
而哪怕石敬瑭做出如此丧权辱国之举,向契丹人称臣以换得短暂的帝位,后晋也迅速走向了灭亡,皇位未能久传。
“燕云十六州啊……”
后晋的迅速灭亡,除了石家,恐怕不会有任何其人人心痛。但因为石敬瑭的拱手相送,燕云十六州,却成为了中原王朝心中永远的痛!
而后晋之后,后汉王朝纷乱不断,中原的局势还未站稳,后汉刘氏也转瞬即逝,在汉隐帝刘承祐的手中,失掉了自家的皇位,更不用说去与北方的外敌契丹征战。
五代十国连过了四代,一直到太祖郭威建立后周,恰逢契丹内乱,无力大举南下侵袭,中原王朝,在郭威的强力权势威压下,终于得以有一段时间的安稳发展。
而太祖郭威驾崩后,后周的政权,传到了义女周世宗柴荣手中。
虽继位之初,后周也数次遇过危急,但在国君柴荣的治理下,挡下外敌来犯,稳住朝内政权,收服朝外势力,整治禁军编制,国力与兵力都得以愈发强盛。
甚至,后周大军兵伐南唐,尽皆攻下了淮南,将中原的版图不断向外扩展,向四方外敌昭告了大周的强盛!
而为了周世宗柴荣结束乱世、一统天下的宏愿,终于,中原王朝经过了数十年的内忧外患,真正有了机会与资本,兵发北疆,与契丹一战,直指燕云十六州!
后周于战事之初,接连取下的三关三州,自然有其战略意义,不仅拓展了后周在北面的版图,更可以在日后做为抵御北方来敌更加坚实的防线。
但这三关三州的胜利,与眼前的燕云十六州相比,则完全不值一提。
关南之地的收复,足以增添后周大军的战绩。
但只有真正攻下了燕云十六州,这才是周世宗柴荣眼中,大军北伐真正的胜利!
一旦攻下燕云十六州,便可不再顾虑北方外敌之忧!
这悬于中原王朝头顶的铁骑与利刃,将由周世宗柴荣亲自取下!
国君周世宗柴荣,前线领军的殿前司都指挥使赵匡胤,后方压阵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还有张永德、慕容延钊、韩通等诸将的视线,都不约而同地……
望向了这燕云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