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这赵匡胤,是连敷衍都不想敷衍我啊。
哼!”
愤怒一拍桌,李重进站起身来,很是气愤。
赵匡胤建立新朝伊始,最看重的一批人,就是各州县手握兵权的节度使们。
对于这些称霸一方的豪强,大多数,赵匡胤都采取了拉拢怀柔政策,以免朝内方稳,就引起朝外的不满与变动,让这新朝草草结束。
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在赵匡胤看来,必须处于对立或是必须解决的。
留着,反而是隐患。
譬如,与张永德一样同为后周旧臣、权臣,且与赵家不和,曾与韩通共同对付过自己的——李重进。
李重进,曾任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与曾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分掌禁军,二人很是不和。
当年的李张之争,赵匡胤隶属殿前司,且与张永德交好,与李重进一派不和,但赵家其实也并未和李重进有任何直接的矛盾。
比之韩通,赵匡胤与李重进,还未到不死不休的局面。
如果后周的文臣武将们,都能诚心归附与大宋王朝,那赵匡胤自然乐于见到。
但,不可能。
有得必有舍。
赵匡胤选择拉拢更为亲近的张永德入朝,那在前朝就已愈演愈烈的李张之争,赵匡胤定然不可能再留到新朝。
而且,当初韩通打压赵匡胤,李重进虽非主使,可也曾助力一二。
李重进,或许可以留,但赵匡胤不想留。
此次下旨,不仅令韩令坤直接替代了李重进的马步亲军都指挥使一职,代为执掌侍卫司,并且还要将李重进移镇至青州,让其远离自己的属地与军队。
削弱李重进的势力,随后再一举覆灭,赵匡胤之心昭然若揭。混迹官场、军旅数十年的李重进,怎会看不出赵匡胤的用心?
还以为,周世宗柴荣驾崩后,自己终究会与张永德爆发一次冲突。
未曾想,自己和张永德的事还未落下,赵匡胤反而兵变夺了皇位,先要向自己发难。
“代我告知来使,我李重进,愿向新朝俯首称臣。
但移防一事,如今新朝初立,恐南方诸国伺机来犯,此时移防,怕有所不妥。
待时机成熟,我自会领兵移镇青州,让官家勿疑。”
对于其他人,赵匡胤真心想要拉拢,都还迟疑不定,是否要归顺新朝。
而李重进,赵匡胤不愿拉拢,那自己就主动归顺!
伸手不打笑脸人,自己如此恭恭敬敬,服服帖帖,不给赵匡胤发难的借口。
“此外,令人这些时日,紧盯京城内变动。
我不信,赵匡胤这皇位,就坐着这么安安稳稳,必有人要反!”
“是!”
表面上装作归顺,李重进,也已打定了主意,要和赵匡胤来死争一次。
暗地里寻找机会,赵匡胤,自己也曾想过与赵家交好,可惜,命运弄人。
既如此,那便斗上一斗,只要败了赵匡胤,那李张之争,便也落下了帷幕。
后周柴氏之后,这天下想要姓赵,还没有那么容易!
“曹彬,果是可用之材。
那李筠,也真是心生反意啊……”
偏殿内,赵匡胤召见赵普,说起曹彬出使潞州归来一事,有喜有忧。
喜,曹彬成功出使完成了任务,并将李筠在宴席上的“冒犯”之举如实告知,并不有所隐瞒,曹彬用行动表明是愿意为臣了,日后,赵匡胤便可以慢慢委以重任。
忧,那李筠,还真如赵匡胤猜想的,不愿轻易归顺于新朝,要冒头与自己作对了。
“此事,我已听说。
就算如此,那李筠还把其子送入京来,恐是有所图谋。”
“普姐是说,李筠之子,李守节?”
对于要李筠的儿子赴京为官,赵匡胤倒是没有明确的旨意。
应是曹彬随机应变,知晓召不来李筠本人,便把其子召来,也方便赵匡胤自作处置。
“是。”
“李筠其人,骁勇果敢,能征善战,确是一名猛将。
常年镇守北境,颇有威望与权势,但其败也在此。
这些年,北方军务大权独揽在身,李筠有些居功自傲、无法无天了。
义姐在时,念起为国立功,除她外无人可镇守北境,便未曾严惩于她。
如今,我正想提拔亲信上位,她欲惹事,可不会饶了她!”
赵匡胤也是在后周建立之前,就已投身太祖郭威麾下,自幼随父亲在军营中历练,又亲身在军旅混迹多年,对后周一朝的各位将帅,都很是熟悉。
李筠?忠臣、猛将。
这样的忠臣、猛将,十分出色地为后周镇守北境、抵御外敌。
可惜,却也因不断立下的功绩,李筠的权势愈来愈大,野心越来越大,在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就有僭越之嫌,只是柴荣并未追究其罪罢了。
可如今,赵匡胤正缺一个冒头的来开刀,李筠若想,自己可不会想义姐那般念及旧情。
“不过我观其子,倒是知事明理、处事沉稳,或可拉拢。”
曹彬完成自己的使命归朝,李守节也跟随其一同前来。
赵普特意先去接触过,李筠虽然打定了主意要造反,但其子,并非不可能尝试招抚。
“或可一试,召李守节前来吧。”
“遵旨。”
听过赵普的建议,点点头,赵匡胤一挥手,让人去将李守节带来。
“陛下。”
片刻后,恭恭敬敬,李守节跪拜在新皇赵匡胤面前,赵普亦在一旁沉默看着。
仔细打量一番,确实比起李筠,这青年,果然少了些血腥气。
“何必如此多礼,快快请起吧。”
“谢陛下。”
站起身来,李守节知晓此次奉命入京,可不是真的当官享福来了,面对新皇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太子此次来京,是为何事啊?”
见对方如此拘谨,赵匡胤反倒一笑,称对方为“太子”。
咚————————!
“守节不敢!
微臣此次前来,是忠心归顺新朝,绝无二心。
陛下此言,折煞守节了。可是有人离间欲陛下与……才……”
“太子”,可不是谁人都受得这称谓。
赵匡胤话一出口,李守节就知道,这是对方笑里藏刀,暗示李筠图谋篡逆,要造反新朝,自立为皇,才戏称自己为“太子”。
“李将军其人,朕素知。
自以为拥兵自重,居功自傲,便不愿归顺新朝,意图谋反,你以为,朕不知!
不过,李将军镇守北境多年,于中原王朝与百姓,都有功在前。
李筠,若要反,朕不会留情。
然,若你或其余李将军的近臣,愿意归顺新朝,朕可开恩,不追究尔等罪责。”
“陛下……”
“去吧,代我转告李筠。
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
我既未天子,汝独不能小让我耶?”
自己没有当皇帝时,一个在中央禁军掌兵,一个在北境地方掌兵,偶尔权势相争,那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但如今自己做了皇帝,你李筠,要么安安心心当臣子。
要么,死!
“臣……遵旨!”
用力一叩首,李守节不得不领命。
受邀入京做官,如今才方到京城,李守节就被赵匡胤吓走,急匆匆退回潞州,将新皇之言回告于李筠。
“现在就看,这李筠多久起兵发难了。”
看着慌张退去的李守节,自己与李筠之间,已经算是“友好”往来一番了。
下次再交手,那就是战场上见生死了。
“不过我听闻,李重进这些时日,也蠢蠢欲动。
虽主动上表愿意归顺新朝,但托辞不愿移防青州,恐是对我等有所戒备。”
“李重进,确实比李筠更难对付。”
“怕就怕,他二人一同起事,那就麻烦了。”
既然相对李筠与李重进动手,赵匡胤肯定是有所谋划,自信能够吃掉这两方。
但最头疼的是,若是这“二李”联合起来,一北一南,联合进攻,那中原刚刚建立起的宋朝两面受敌可就危险了。
“告知与守信等人,多作准备吧。
再派人往告慕容姐与韩令坤,这些时日看紧李筠的动向。
一有变动,即可回报。”
“遵旨!”
领了旨意,赵普也不在偏殿多待。
“二李……”
目送赵普走出,赵匡胤口中呢喃着。
李重进,为后周中央权臣;李筠,为后周地方豪强。
这二李,一人位高权重,一人手握重兵,分别是两股势力的代表。
选这二人为目标,赵匡胤就是要做给朝内朝外的所有臣子看,一旦成功除掉了“二李”,那其余摇摆不定、想暗观局势的人,就会真真正正归顺了。
现在只有利诱,还未威逼。
虽然官职上都有人做,但赵匡胤大都不全然信任。
如想要除掉“二李”这些事,赵匡胤还是与心腹赵普私下密谋,而不是在朝堂上与范质、王溥这些宰相议事。
威逼利诱,事做全套了,新皇与臣子间,才达成互相的信任。
不过,这些时日,三妹赵匡义倒是在朝中很积极活跃。
二姐赵匡胤为帝,赵匡义如今也是皇亲国戚,朝中许多见风使舵的大臣有意交好赵匡义,而后者也是借此发展起自身在朝中的权势。
对此,赵匡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三妹赵匡义去做,也算是让她以“赵氏”的名义,多与朝臣打下关系。
但……真说起来……
赵普身为心腹,应要拜相;三妹赵匡义,也该封王。
不过现在只顾着拉拢朝臣与拥护自己的一众武将,最为亲近的“二赵”,倒是冷落下来了,都还未提拔、封赏。
也罢,等朝外的事情都平定了,安安稳稳坐好了大宋天下,再回过头来处置这些内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