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驿,两军的领袖初次会面后,李筠再次回到了泽州,关注起眼前与中原的战事。
“如何,那赵匡胤的大军,可有何动向?”
此次统帅李筠单独前去与北汉国主刘钧会面,详情如何,众位将领都不知晓。
但看统帅回来时的脸色,恐怕,没有一个好结果。
李筠心中,也确实如猜测这般。
特意前去赴约,结果除了确信这一盟友“毫无用处”之外,没有丝毫的收获。
刘钧能援助自己的,恐怕也就只是壮大一些声势罢了。
“禀将军,前方军情传回,赵匡胤命石守信为帅,已经抢占了太行山。
慕容延钊,也在我军东侧骚扰,牵制我军侧翼。”
兵贵神速。
就在李筠前去赴约时大军的这短暂停留期,赵匡胤命石守信为统帅的中原大军,也不负期望地按照预定计划抢占了太行山。
“一旦被敌军抢占了太行,我军就避无可避,必须与其正面交锋了。”
将军情如实禀告与李筠,众位将领的神色并不好看。
先前李筠一方,也有不少的将领,劝李筠直接西下,不急着与赵匡胤正面交战,先取焦作与洛阳,稳稳当当打下西京的地域做资本,再在中原与赵匡胤分庭抗礼,徐徐图之,细作打算。
而统帅李筠,却是直接拒绝了众将的提议,执意要直接一鼓作气南下,旨在以最健全最强大的军力,与赵匡胤全力一战,直接打下赵匡胤的京城汴梁,迅速终结掉赵匡胤的“短命王朝”。
本来军中还有些争议,但如今太行山这一要道被赵匡胤派兵抢占了,李筠的大军再想直插洛阳而去,石守信的大军怎会在旁坐视?
如此,倒是断了想坐拥西京与赵匡胤打持久战的这一派的念想,只能与大军正面交战。
孰是孰非,孰对孰错?
只能说,各有各的道理。
徐徐图之,或许是最为稳妥的策略;但急功近利,才能打出“讨伐逆臣”的气势给天下人看。
或许说,对与错,就全交由此战的胜负来评判!
“点兵,开拔!”
听闻对方已经反过来抢占了一头,李筠也不继续在泽州坐等,要主动出击与石守信交战。
“是!”
不等李筠的军令,众将士就早已做好了起兵的准备。只待李筠一声令下,奉统帅之令,即刻出发!
威武大军,自潞州,攻占泽州,一路向中原进发,打着李筠与“后周”的旗号,气势汹汹,威势逼人。
李筠,一马当先,领着自己的军队。
这支自己精心培养的军队中,有从征军旅征战多年的兵士,有无路可走逃到边疆的亡命之徒,如今,无论出处,这些人都为李筠效力,血战沙场。
脸上那道显眼的伤痕,这些年作为统帅领兵征战,已淡了些血色。
但身披灼眼的盔甲,佩戴刺目的兵器,丝毫不减从战场的鬼门关中一次又一次走出的戾气。
“将军,刘钧派人前来,说是作我军监军,利于两军传递军情。”
在大军行进途中,一直在旁“坐观”战事发展的刘钧,忽然又传了消息来。
此番,比前次派遣使者来传递消息,还要更显刘钧的“亲近”之意。
以国君的旨意,特意派了一名使者,说是作为“监军”,来方便两军之间传递军情战报。
“‘监军’、‘监军’,哈哈!
这刘钧,是想安插人手监视我?”
说是利于两军间交流情报,但刘钧的真实意图,李筠怎会猜测不出?
不过就是前一次会面后,被自己的强势所吓到,不放心自己独自在前领军作战,特意以此为由,在自己军中安插亲信来监视动向。
两军联合,让他派些援军来,就慢手慢脚。
一搞起这些阴谋诡计,倒是手段不少,这“国君”之名,倒也不是白当的。
大笑一声,李筠对刘钧的这些小手段嗤之以鼻。
还未与强敌开展,就先忌惮起自己的盟友,这刘钧,不足与谋!
或许真正的联盟,只会存在于强强联手。
一强一弱,一凶狠一怯懦的联合,终究会暴露出内部的问题。
“他要是亲自来学学怎么带兵打仗,我还给他几分面子。
派人来监军?哼,真把自己当国君了?
让那人滚,真有事,我自会派人去传递军情。”
为帅多年,李筠早已打出了功绩,打出了名声,打出了威势,打出了气焰。
不喜欢自己领兵打仗的关键时刻,还有一个不懂兵法,连自己都交手不过都“国君”在那指手画脚。
后周太祖郭威,自己当年从征多年,学到了许多行军打仗的经验,对其自是仰慕不已;后周世宗柴荣,虽非武将出身,不比手下将帅能征善战,但也是深得太祖郭威的栽培,胆识更胜于寻常将领,受到李筠的尊重。
这两位若有何命令,李筠心甘臣服为将。
可这刘钧,何德何能,怎可与前两者相比?
什么使者,什么监军,见都不想见,李筠直接让人滚。
本来就对刘钧的“援军”不甚满意,如今不助力与敌作战不说,还想趁机在自己身上打算盘,真以为帮你拉作援军,称一声“陛下”,老子给你脸了?
“可若刘钧恼怒翻脸,趁我军在外征战之时,袭击我军后方……”
熟知自家这位将帅的暴戾脾气,对刘钧,麾下的众将领本来也没什么好脸色。
但这样做,丝毫不给北汉国君刘钧面子,是不是太过了?
“放心,有守节留守潞州,量那刘钧,也不敢有所图谋。”
留儿子李守节守在潞州,后方足可无忧。
现今李筠要做的,就只有往前战!
“先不管刘钧了,当务之急,是与石守信大军一战。
我倒想试试,她赵匡胤的禁军,到底有何能耐!”
刘钧,是盟友还是敌人,无关紧要。
最重要的,还是眼前与中原的战事。
禁军,是天子脚下护卫皇权的重兵。
但牙军,也是坐镇一方安危的大军。
或许其他州县节度使的军队,有些势弱。
但北方的两军节度使——符彦卿与李筠,那可是常年顶在边境战争的最前线,与北汉、与契丹作为敌手,战斗经验丰富。
赵匡胤这些年,趁着周世宗柴荣改革禁军,一拓版图,那真是步步高升,声名鹊起,赢下了世宗朝数次重要的战役。
可牙军,真就敌不过那禁军了?
“传我军令,大军直杀汴梁!”
能有如此自信,不仅是李筠可以仰仗自己这么多年在北境经营的资本,与此次开战前就轻易攻下泽州,不无关系。
两军正式交战前,己军先下一城,对于士气,都是极大的鼓舞。
趁着这战无不胜的势头,李筠要直接将禁军打垮!
“下战书!就在长平,与那石守信一战!”
主动出击,李筠选定了战场。
两军首次大战的地方,就在长平!
“赵大人,前方战事,可有何消息传来?”
一日下朝,赵光义快步走来,向赵普私下里问到。
赵匡胤此次效仿当年周世宗柴荣亲征,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
新朝——宋朝,毕竟才刚建立不久。
不比当年周世宗柴荣从太祖郭威手中继位,赵匡胤,这可是改朝换代,夺了人家皇位。
胤刚刚才收复了朝中文武百官的人心,赵匡胤此时就敢率军离开京城,将后方的事务交由两位宰相,与亲近的“二赵”来主持……
是大胆,还是真的对百官信任?
没人猜得透赵匡胤心中的想法,只知道这位新皇刚登上皇位面临大事危局所展露出的沉着与果决,比前朝先皇柴荣更甚。
若是有人趁此时在京城作乱,那赵匡胤的后方,将面临比李筠更为危险的局面。
在此前后两难的局面,赵匡胤却没有丝毫的犹豫,很快就精密做好了两手安排。
果然……是因为二人亲近的关系么,在赵匡胤的身上,百官仿佛看到了当初的柴荣。
不过好在,至今为止,赵匡胤率军出征已有数日,刚刚招抚好的这班臣子,留守在后方,还尚算安稳。
或许,其中的有心人,都还想再看看讨伐李筠此战的胜负,再做图谋?
说不准。
但这一战,就如当年的高平之战一样,是大宋的立国之战!
所遇的敌手,有没有当年那样强悍,还未可知。
但这一次,赵匡胤没有如魏仁浦那般,能够为柴荣绝对坐镇住后方安稳的权臣。
但这一次,赵匡胤没有如王朴那般,能够临危应变侧应战局的军师随行在旁。
这一战,难。
不仅前线的压力大,后方亦如是。
除了范质与王溥这两位前朝的宰相,其实赵匡胤最为依靠的还是赵光义与赵普。
趁着战事发生前的这些时日,赵光义以皇妹的身份,已与不少人都交好,在朝中慢慢发展起自己的势力。
而赵普身为赵匡胤眼前最为得力和器重的文臣,知晓其日后官职不会低,也有人前来与之结交。
后方的全权事务,就落在了这“二赵”的身上,能为稳住局势么?
赵光义有些紧张,才会不停询问赵普,关注前方战事。
“先前军情传回,石将军已领前军驻扎在了太行山,官家领后军伺机而动。
算算时日,如今,应当已开战了,只是还未有军情传回,不知胜负如何。”
而赵普,比之赵光义,也跟随在赵匡胤身侧从征了数年,算是见过了许多危急的局面。
此次被留在京城,却比随军亲赴前线还要紧张。
“前方战事,官家自会得胜,我等不用过于忧心。”
将心中隐隐的担忧暂且按下,赵普开口安慰到赵光义。
不管战事胜负如何,至少后方的心态不能先乱了,要相信赵匡胤一定能够功成归来。
“而今我们要做的,是紧盯各方动向,不可再让人趁机起兵,引发动乱!”
赵匡胤临行前,也是如此嘱托。
与李筠的战争,只是一个开始。
其他各方势力的动作,才决定了此战何时会结束。
“嗯。”
点点头,赵光义沉下心来,自己绝不可辜负二姐的信任!
“赵大人!”
二人正商议之事,一名留守京城的将领匆匆跑来。
只因赵匡胤先前有令,自己率军出征后,但凡有何军务紧急之事,要先报与赵普,而非两位宰相。
“何时?”
看对方神色慌张,方才还在安慰赵光义的赵普,脸色也是瞬间阴沉了下来。
“有李重进的密使前来报信!
李重进要联手李筠,进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