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征李筠(其三)

作者:高梁河车神 更新时间:2021/5/3 21:38:36 字数:3235

长平。

长平此地之威名,更甚于在此立下战功、留下性命的将帅们。

自华夏第一位皇帝登上帝位之前,长平之战的名声,就已经载入了史册。

数朝以来,长平,于此地,曾爆发过数不清楚的大大小小的战役。

今日,这一战,不过是历史洪流中,不甚起眼的一场血战。

“这李筠,倒是有几分血性。”

自己刚领兵前来,还未安安稳稳扎下营寨布防,对方就主动前来交战,势有一举拿下此战胜负之意。

“她自来送死,倒也省得去我再去挑战她了。”

石守信现任侍卫司二把手——马步亲军副都指挥使,奉赵匡胤之命,身为此战的统领,领前军先行,来试一试与李筠交锋。

“听闻这李筠,心高气傲的很,甚是瞧不起我中原。

此战,我倒要看看,她到底有何能耐!”

李筠前次曹彬奉命出使时,故意取出前朝皇帝的画像哭丧。身为使臣的曹彬顾全大局,给了李筠几分面子。可这些事传回了朝内,这些同样当将领的石守信等人,可没曹彬那么好的脾气,区区一个节度使,有什么资本与中原王朝叫嚣?

终于等到这机会,亲自与对方一战,教教她李筠“为臣之道”。

“传令!大军进发,迎头痛击敌军!”

这些年跟随着赵匡胤征战沙场,这一班子“义社兄弟”,可都是战功卓著、出生入死、经历过数次大战与危机的将帅,岂非当年打一窝强盗土匪,都会有性命之忧可比的?

论资历、论名声,在太祖郭威朝就被拜为上将的李筠,确实是将帅中的翘楚。

但时至今日,改朝换代,这些新一代的将帅们,也当走上历史舞台,让这些人知晓:

这天下,如今姓赵了,不姓郭也不姓柴。

后周一朝,曾跟随太祖郭威发迹、立下无数功绩的将帅们,如今,也该被拥立赵匡胤起事的这一众亲信所取代!

“报————!”

大军奉令前往与李筠交战,此事,兵士急急来报。

“有何要紧事务?”

大战当前,除非事态紧急,其余汇报一律不听。

“呵,带兵打仗直往前冲,我还以为,此次是重赟领兵来了。”

不待传令的兵士回报,其身后跟随而来的一名将领,开口打趣到。

待石守信看清来者,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继勋!”

认出了对方,石守信真是收获意外之喜。

义社兄弟中,李继勋算是发迹最早最好,但也与众人最为疏远的。

这些年其独自在军旅发展,一直忙碌着各方战事,石守信等人很少有听闻对方的消息。

直到,当初周世宗柴荣驾崩前最后一次亲征幽燕,大军护送柴荣回京之时,赵匡胤才与前来交接防务的李继勋见上一面。

之后,就是周世宗柴荣驾崩,韩通与赵匡胤相争,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天下。

提起当初陈桥兵变,最初,是由契丹大军来袭的消息忽然传到了京城,才给了赵匡胤重掌兵权的关键机会。

而随着陈桥兵变的结束,契丹来袭之事,也草草收场。

到底是谁传递了促进陈桥兵变起事的最为关键的契丹来袭的情报,至今,那人的身份还没有摆到明面上来。

但李继勋,当时正身处北方,在周世宗柴荣驾崩后,与李筠、符彦卿一同镇守北境,负责对北汉和契丹的防务……

一直到如今,北方两系豪强——符彦卿归顺,李筠动乱,李继勋得到命令,率军前来协助石守信与李筠交战。

石守信此战,来得十分迅速,抢占了要道,但正因赶路太急,兵力也会稍显不足。

好在,李继勋紧赶慢赶,终于在交战前,成功率军与石守信汇合。

“敌军就在眼前,难道还有不打之理?”

面对李继勋的揶揄,石守信也笑到。

“打!”

故友重逢,不必多叙旧。

战事当前,唯有并肩一战,共同杀敌立功。

“报————!”

两军交战的战场之后,赵匡胤,同样在领后大军加急赶往太行山。

与李筠的大战,初次交锋,关系重大。

但凡前军有任何的失利,就要靠赵匡胤来扭转战局。

这位刚建立了新朝的皇帝,此次出征,没有身穿皇袍,仍是披戴盔甲兵器,亲自御马,在前领军。

就如曾经一次次的战争,后周世宗朝,最负盛名的统帅,带领自己的将士们,赶赴战场。

看着赵匡胤的背影,仍如当年驰骋沙场,令众将士心安。

“前方军情如何?”

“石将军与李筠在长平交战……”

见有兵士回传前方战况,赵匡胤当即问到。

长平,是两军初次交战之地。

李筠,拒绝了新朝的诏安,对前朝的忠心与自己的野心,把自己给逼上了这条绝路——一条不胜就死的绝路。

石守信,拥立新皇发动兵变起事,位于翊戴功臣之首,此次开国的第一战,赵匡胤将决定一国兴衰的希望都寄托于身上。

李筠与石守信的这一仗,打得很简单。

历史上,没有关于这一仗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记载,只不过是五代十国这乱世之中,平常的一战——惨烈、血腥、死亡。

李筠的牙军,与石守信的禁军,在长平摆开架势,双方一战。

最终,以李筠阵亡三千兵士,大败而归告终。

“传旨,乘胜追击,收复泽州!!”

此时赵匡胤率领的后军已距长白山不远,赵匡胤当机立断,让兵士传令,石守信率前军直接乘胜追击。

如今李筠想一鼓作气直杀汴梁,却在初次交战之时,就被石守信一战扭转,扼断了对方妄图中原的想法。

敌人遭逢败势,气运站在了自己这一边,赵匡胤要反守为攻,直取被李筠攻占的泽州。

“杀!”

大军气势汹汹,奉统帅之令,奉国君之旨,反攻而去!

“我等现今……该当如何?”

前线的胜利,还未传回后方朝堂。

替赵匡胤主持后方大局的赵普与赵光义,所要面临的,是来自李重进的危机。

李重进,其在后周朝的地位、权势,比之李筠更盛。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令所有人都忌惮不已。

好在,李重进派去传信与李筠的“心腹”,“弃暗投明”,选择了归顺新朝,前来京城报信。

而且李重进并未立即发兵,而是想等待李筠的消息,再稳妥起事。

如此,使得现今的事态还未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坐镇后方的赵普与赵光义还有回旋的机会。

“不若趁李重进还未起兵,我们立即发兵,扼守要道,先发制人?”

深知此事事关重大,若是让李重进发兵危急到了京城的安危,那无论北方与李筠的战事是胜是败,自陈桥兵变起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将功亏一篑。

赵光义提出先发制人,趁李重进还未起兵,先行组织起军队,把守好各方要道,阻断李重进军队来路,做好全面抵御对方来袭的准备。

这样,就算李重进起事发兵,那所组织起的防线,也能尽力为北方的战事多拖延一些时间,让李重进不能轻易、迅速地威胁到京城,争取赵匡胤率军回防。

“不可,”

对赵光义的稳妥提议,赵普却是予以否决,

“现今京城内所剩兵力不多,朝外能调集的节度使的军队,不多,也不可信任。

我们若是贸然动作,必让李重进猜疑京城兵力空虚,趁势大举来犯!”

为了尽快平定李筠的叛乱,赵匡胤此次亲征,带走了多数的禁军。

留守在京城的这点兵力,最后的危急之时守守京城还行,可想要主动出击,构建起复杂的防线,却很难与李重进全面一战。

此时确实是关乎这初建的王朝存亡之机,赵光义的担忧无可厚非,可若是擅自做出太大动作,等于是不打自招,告诉李重进现在京城兵力空虚,很是惧怕对方来袭,才会精心布置防线。

李重进戎马一生,战略眼光与行军打仗的本事,绝非赵光义与赵普可比,怎会抓不住这战机?

必定会率兵大举来犯,届时才真是陷入险境。

“那……”

难道就坐视不管,任由李重进发动兵变?

“此事,还需有劳大人了。”

到了这种时候,只能由赵普来出面定夺。

“掌书记请言!”

当年做赵匡胤的“掌书记”出身,赵普这一称谓还被许多人视为“尊称”。

前来传信的李重进的“亲信”,也知晓此时事态的紧急,全都听由赵普的安排。

“李重进要起兵之事,万万不可声张,更不可仓促应敌,除秘密遣使告知与官家外,就当此事没有发生!”

“可……”

“大人这几日,就先在京城隐匿行踪,暂留几日。

我看能否找人仿照李筠笔迹,书信一封,大人带回给李重进。

就言李筠此人,心高气傲,不甚愿意与李重进合作,但在大人再三劝说下,勉强同意。

不过,李筠还联合了汉国主刘钧,要一同发兵中原。

此事事关重大,要与刘钧联合,需要仔细操办,不可仓促起事。

待北方战事将起,再传书信与李重进,让其在南面发兵。

在书信来前,就请李重进暂且按兵不动,以免错失良机!”

思虑良久,赵普说出了自己的策略。

李重进要起兵之事,只有赵光义与自己知晓最好,若是传到了其他有心人耳中,可能会惹出更大的麻烦。

而与其草草构建防线抵挡,赵普提议用李筠的假书信来稳住李重进,让其“静待良机”,更为稳妥。

“这……十分太过危险?”

对于赵普的策略,赵光义也不是很赞同。

“官家在前线殊死一战,我等,也必须放手一搏!”

“好!谨遵掌书记之令!”

希望,在李重进识破这一骗局之前,赵匡胤已经结束掉与李筠的战事……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