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陛下!”
“恭迎陛下凯旋!”
“恭迎陛下凯旋!”
文武百官,在两位宰相,以及赵光义、赵普二人的带领下,前来迎接皇帝赵匡胤凯旋。
“嗯。”
微微地点了点头,赵匡胤此刻御马前行,披戴盔甲,带领威武整齐的禁军,得胜回朝。
此次,与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的恶战,天子脚下最为宝贵、骁勇的禁军,亦有所损失。
但战事发展之快,结束得之迅速,足以是一场向四方宣扬初登帝位的赵匡胤威名的胜利。
“诸将,领大军先归军营。
文武百官,上朝议事!”
“遵旨!”
命大军速速归营,免得惊扰到城中百姓。赵匡胤让众人退去,速速准备上朝商议朝事。
此战大胜,赵匡胤要好好宣扬一番。
无论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还是投降归顺的,凡该封赏、该招抚的,都先封赏、招抚一番。
而且留守在京城中朝臣们隐约的担忧,随着皇帝亲征胜利的归来,也都放下了心来。
那些还摇摆不定的众臣们也知晓,赢下了开国一战,自己也该“真心实意”地归顺与新朝了。
“如何了?”
褪下战场上的盔甲,换上坐镇朝堂的黄袍,与文武百官商议完了朝事,赵匡胤下旨退朝,只单独留下了赵普,询问起自己离开京城后,朝中的事宜。
“此次,朝内还算安稳,百官皆各居其位,并未察觉有人私下谋事。
潘美与曹彬已传回消息,保义节度使与建雄节度使,也都已表示归顺。
此战,大胜!”
“好!”
这一战,不仅是前方与李筠的战事胜了,更是胜在收复了朝臣之心,让朝外的其余节度使震慑,对朝内、朝外取得的胜绩,赵匡胤都很满意。
“此次出征,多亏普姐与光义坐守后方了。”
战事毕,总结起来,这一战,胜绩可喜,打得却是危险。
除了跟随自己在前方拼死作战的将士们,安排在后方留守的赵光义与赵普,同样立下了大功。
“陛下在前率众位将军与敌厮杀,此战才能得胜。
我等,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
谦虚一番,赵普并不居功,但其他人都知晓,现今无人可以替代赵普对赵匡胤的心腹地位。
“近日,李重进,可有何动作?”
说过了现阶段取得的胜利,赵匡胤话锋一转,向赵普问到。
解决了李筠这个强敌,赵匡胤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李筠闹叛乱的时候,南方可还有一个心头大患——李重进。
如今李筠兵败,先前准备起兵的李重进却未有任何“冒犯”之举,不好对其追责,也不便在朝堂上商议,只能与赵普私下里商讨商讨“对策”。
“李重进……恐怕是知晓了李筠兵败的消息后,自觉良机已过,不敢再擅自动兵。
不仅如此,她先前还上表,要亲自入京朝拜。”
取出了一封李重进的亲笔信,赵普小心交与了赵匡胤。
为了收复朝外的各方豪强,赵匡胤都是优待加封赏,都还有人不愿归顺,抗拒新朝。
如今,这李重进不仅未得半分实际好处,被赵匡胤夺权、夺地,各种打压,却反而主动想要京城,来表明自己对新朝的归顺与新皇的认可。
“她如此,倒是让我不好做了。”
赵匡胤笑了笑,这李重进,浸淫官场、征战沙场数十载,果然是人精。
她知晓,李筠兵败了,那赵匡胤的矛头下一个要指的,就是自己。
如果李重进直接起兵,那赵匡胤就有发兵的“理由”,来平定又一场由李重进发起的“叛乱”。
不过李重进知晓,如果此时自己表现得万般归顺,不主动惹祸上身,那赵匡胤也不可能无缘由地发兵征讨自己。
凡事,需要一个“理”。
自己先起兵,自己就有罪。
赵匡胤先发兵,赵匡胤就理亏。
远离京城,失去了对禁军侍卫司的掌控,李重进深切知晓自己现在没有资本、没有机会与赵匡胤相争,不如主动的示弱服输,来保全自己的性命,以再图良机。
这些伎俩,赵匡胤与李重进对对方的心思,都是心知肚明。
“既然她‘诚心’归顺新朝,那也不可辜负她一片心意。”
见到赵匡胤的反应,赵普也是苦笑到。
哪怕对李重进的诡计一清二楚,却也不能直接拆穿。
不然,要是此事被人刻意“宣扬”出去,有人诚心归顺,你赵匡胤却不接受,还要出兵剿灭对方,谁还敢投靠新朝?
“此事,就由普姐去办吧。
回书信一封,让她李重进,不用特意来京城了,不过,也要给她留些情面。”
对于李重进的这些伎俩,赵匡胤也懒得自己去琢磨。
下旨让赵普找些好舞文弄墨、雕琢字句的文臣,好好地回李重进一封信:
既不同意她入朝拜见,也不拂了对方一片心意。
“好。”
点点头,从赵匡胤手中收回了书信,赵普将此事应下来。
“对了,陛下。
还有前些时日携李重进迷信前来投诚的使臣,此次事迹败露,也逃来了京城。
陛下,可要召见他?”
说起此事,赵普忽然提起前次赵匡胤与李筠征战时,前来京城报信的那名使臣。
对方也算是李重进的亲信,才能得到如此重要的情报,传递给了京城。
不过随着如今李筠兵败,李重进知晓前次与李筠的传信中,肯定是出了问题。
那名使者,也是预感到了危险,在李筠兵败的消息传到淮南时,就逃亡到京城来,想寻求庇护。
“那就有劳普姐将他带来。”
“遵旨。”
在大殿中等着,不多时,赵普便将那名使臣带到了赵匡胤的面前。
“我听闻,你也是李重进麾下亲信。
李重进颇有名望,待部下也不薄,你为何要背叛她而投靠我?”
面对这名投诚的敌人亲信,赵匡胤似乎有所怀疑,严肃发问到。
“陛下无需置疑,微臣,不过是良禽择木而栖。”
在这次决定仕途甚至生死的抉择中,选择赵匡胤的,可不在少数。
“李重进此次特意上表,想要归顺新朝。
她虽曾有反意,但其既有悔意,共仕多年,我也不想同室操戈,徒生战乱。
我欲赐重进券,依你看,其信我乎?”
券,铁券,丹书铁券——免死金牌!
赵匡胤将李重进上表归顺之事,告知了对方,并对李重进的“悔过”满是感慨,深表惋惜。
为了向对方表明自己接纳的诚意,赵匡胤表示要赐予李重进“丹书铁券”,以此来赦免对方的罪过,让李重进可以安心归顺新朝。
特意先告诉这李重进曾经的“亲信”,赵匡胤想试探试探,在他人看来,这李重进,到底如何处置。
“陛下,李重进,终无归顺之志!”
哪怕曾经在李重进麾下效力多年,但对方还是当着赵匡胤的面表明,李重进绝对不会真心诚意归顺新朝!
无论是担心李重进日后抱负,还是看穿了李重进的脾性,但这就是旁人的看法——一名为李重进效力多年的亲信的看法——李重进,不会归顺。
“好,此次传递军情,你立了大功!
我自会在京城中予你职位,去领赏吧。”
“谢陛下!”
手一挥,赵匡胤不再多说别的,将对方打发去领赏。
目送对方离去,赵匡胤又看向了赵普。
“这李重进,不得不除啊……”
二人对视,此刻达成了绝对的一致:李重进,必须要除,不得不除!
要除掉李重进,早就在赵匡胤与赵普的计划之中。
李重进,不同于权臣将帅,其乃是前朝开国皇帝郭威的外甥女,与郭威的血缘关系,比周世宗柴荣还要亲近。
当初郭威临终前,想传位于养女柴荣时,曾特意命李重进当着自己与宰相魏仁浦的面,跪拜侍奉柴荣为帝,其在后周朝的显贵身份,无人可比。
若像是李筠或其他几位蠢蠢欲动节度使,最多只是后周一名手握重兵的将领,想打着“讨逆”的旗号来造反、谋求自身的利益。若是对方及时迷途知返,自己尚可以饶对方一命,好生安抚。
可一位足以威胁到柴荣的地位,在后周皇室拥有极高身份,身负后周的“皇权正统”与极大的号召力,赵匡胤怎敢留?
而且,除了这身居前朝“皇权正统”的身份,李重进在朝堂与军中的地位,也是十分显赫。
比之李筠这些,在朝外豪霸一个节度使,坐拥的,不过是一州或数州的牙军。
而李重进,曾为禁军侍卫司一把手,虽然现今被赵匡胤夺去职位,命韩令坤接任。但李重进从征太祖郭威帐下,在世宗朝又执掌侍卫司已久,在禁军中有自己的一派势力。
虽然除掉了大敌韩通后,禁军现今尚在自己掌控之中,但李重进不除,赵匡胤知晓,禁军的人心不会全部归顺于自己。
李重进——忠心可鉴,身居要职,战功卓著,威名极盛。
如果说周世宗柴荣驾崩后,谁最有资本接替柴宗训坐上皇位,那应当是李重进!她远比赵匡胤、张永德等人,更有地位、更有权力、更有机会!
但,或许正因为李重进最有机会登上帝位,周世宗柴荣在临终前,为了调衡众将之间的平衡,让李重进保留侍卫司马步亲军都指挥使的职位,但却将其移防去了扬州兼淮南节度使,远离了京城。
正是柴荣的这一举动,反而是给了赵匡胤的机会,登上帝位。
而如今,赵匡胤要将这心头大患,彻底除掉。
自己,绝不能给李重进任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