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匡胤为杜太后服丧这段时日,朝堂政事,依旧由范质、王溥二人主持。
面对着愈加稳定下来的局面,宋朝,似乎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
后周,已成过去。
大宋,已经到来。
在此同时,有二人,也被慢慢推至了朝前,成为新王朝的权臣。
一者,赵匡胤之妹,赵光义,凭借两次守卫京城之功,任职开封府尹,正式登上朝堂。身为皇帝的妹妹,日后必有万众归附。
另一者,赵匡胤心腹,赵普,官职被逐级提拔上来。朝臣们心中都知晓,赵普登上相位,不过只是时间问题,亦不乏攀附者。
后周太祖郭威,曾有魏仁浦,助其登帝夺位。
周世宗柴荣,也有心腹王朴,为其分忧解难。
如今,新朝,大宋,赵匡胤。
老臣魏仁浦尚在,却是对宋朝拒不受封,一直托病在家,
王朴,也早就在周世宗柴荣之前病逝,若尚在人世,定也不会归附新朝。
赵匡胤,需要新的可堪大任的文治之臣,来为自己治理天下。
范质与王溥,这二位宰相虽然诚心归顺新朝,但赵匡胤并不想再多加器重。
其最后选择的,还是三妹赵光义与心腹赵普。
二赵,赵匡胤有意培养为自己在朝堂上的左膀右臂,在朝堂上的朝臣们,都是明眼人。
是归附赵光义,还是攀附赵普,在日后,或许就将成为朝臣党派间斗争的新矛盾。
赵光义、赵普,再加上赵匡胤本人,三赵,就是宋朝天下的初代执掌者。
不过在为太后守孝时,赵匡胤,也并非与朝事完全隔绝。
赵普仍旧私下来商议要事,而且,三妹赵光义似乎是有意与赵普较真,哪怕无甚要事,也常前来拜见。
看来,当日在杜太后面前,赵普丝毫不给赵光义留情面的反对,确实令赵光义心生不悦。
这种不悦,或许也不尽是针对赵普,也有赵光义自己的不甘。
当初,赵家遭逢险境,自己被小觑,不容出力。
如今,自己也已经有能力、有名望,为何还被觉得不可堪当重任?
好在,二姐最后还是让自己做了开封府尹,表现出对自己的信任。
对于三妹心中的不满,以及与赵普之间的矛盾,赵匡胤都看在眼中,却也并未开口调和。
自己,对二人算是秉持了公正。
日后,赵光义与赵普,必是文臣二首,至于最终会发展得如何,就让她们自己去做吧。
“陛下。”
“普姐今日,还是为了前次谏言之事?”
过了这些时日的安宁,赵匡胤渐渐地走出杜太后逝世的悲痛。
但赵普,似乎是为了完成父亲赵弘殷当年的嘱托,为了辅佐这位新皇,似乎不管是何时都执意要打扰赵匡胤的沉溺。
陈桥兵变,收复朝臣,宴请节度使,平定二李叛乱……
赵匡胤自登上皇位后,一直忙碌个不停。
现在,终于可以清净了些,赵普,却又给自己带来了新的烦恼。
“此事,早做打算最好。”
“普姐,你可知,你这是要我作尽‘忘恩负义’之事?”
眼神愈发冰冷,赵匡胤能走到这一步,绝对离不开心腹赵普在旁“推波助澜”。
而如今,在赵普的辅佐下,赵匡胤登上皇位,朝臣已经收服,叛党已经伏诛,在赵普眼中,却还有一类人,在此时,成为了新的隐患——新贵。
新贵——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王审琦,这些当初拥护赵匡胤登上皇位、手握重兵的人,转眼间,就成了新朝的隐患。
赵普这些时日,不停来找赵匡胤商议的,就是这件事。
想要找机会,打压这些在陈桥兵变与后续的平叛中,拥簇赵匡胤登上皇位的亲信们。
“陛下如今贵为天子,天子,何须对人有忠有义?”
赵普不依不饶,哪怕面对如今已是皇帝的赵匡胤,依旧“毫不忌讳”,直言不讳。
“守信等人,早年就与我结义,同生共死。
慕容姐等人,也与我赵家交好,随我在战场上一同出生入死多年。
如今,新朝初立,他们拥立我为帝。
立功,便得封赏,如此才尽收人心。这些道理,你,应该比我更懂。
这才将众人提拔不久,你便要我收起兵权,他人会作何感想?”
虽然赵普一再谏言,可赵匡胤自身,却并不赞同此事,一再回绝。
建功立业,伐敌得赏。
自己还为将是,赵普就跟随在自己身侧,难道还不熟悉这些将领们的所欲所求么?
地位、财富、权力。
只有这些东西,才能让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拥护你,爱戴你。
哪怕是与赵匡胤最情深义重的石守信这些结义兄弟,也需得赏赐,才能对得起他们的拼死付出。
如今,赵匡胤登上帝位了,众人也得到了封赏。可刚提拔上位不久,赵普就要赵匡胤收了他们的兵权。
目的,就是防止石守信等人再造反?
为了保护自己的皇位,就要剥夺这些功臣的荣誉,甚至是忠诚。
若真这么做,难免让这一众功臣们,寒了心。
“且这些年,守信等人,我最为熟悉。
他们与我情深义重,绝不会有不臣之心,更不会起兵造反!”
更何况,慕容延钊、石守信这些人,可都是自己这些年在军中最为信任的心腹。
可以说,没有这些人,就没有现在的赵匡胤,没有现在的赵宋。
赵匡胤不信,也不觉得,他们手上有了兵权后便会起兵谋反。
“陛下信任石将军等人不会如此,可怎能确保其麾下将士,不会再重演陈桥驿之事?”
赵普咄咄逼人,当即反驳。
五代十国,这乱世数十年,哪些拥兵自重的将帅,哪一个,不是觑觎执掌天下的皇位?
都已经手握大权,走到了这一步,为何不再多走一步登顶?
哪怕石守信等人确实对赵匡胤忠心耿耿,可其手下人呢?
若是这些将帅麾下的兵士,有了可趁之机,为了自己的利益,效仿赵匡胤起兵拥立这些将帅为帝,再次上演陈桥驿发生过的事……
那么,赵匡胤能全然杜绝么?人心,可是最难猜透。
“普姐,你不必多言。
守信等人,与我相交多年。
哪怕其麾下亲信有异心,他们也绝不会背叛我!”
赵普说的,只是万一,确实有此可能。
但若是要赵匡胤为了这“万一”,就弃众人间数十年的情义与不顾,赵匡胤,做不到。
自己也坚信,石守信等人,也会信守这忠义。
如果连一同出生入死的“结义兄弟”都不相信,那自己这皇帝,还有其他人会效忠么?
摆出脸色来,这是赵匡胤与赵普之间,又一次产生如此大的矛盾。
“只如陛下岂负得世宗?”
辩论至此,赵普淡然一语,不再多说。
“……”
如果是其他人,敢在赵匡胤面前说这样的话,赵匡胤绝对会叫人立即拖出去砍头。
只如陛下岂负得世宗?
既然情义深厚,就能够保证君臣之间的忠义。
那,当年情义深厚如君臣、姐妹的赵匡胤与柴荣,最后,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赵匡胤,都已经背叛了曾经要誓死效忠、情如姐妹的周世宗柴荣,亲手夺了后周柴氏的政权。石守信这些人与赵匡胤的情义,还比得过赵匡胤和柴荣吗?
这话,说得太重了,无异于是在骂赵匡胤的“忘恩负义”,以此来告诫赵匡胤所谓的“君臣情义”,到了真正的利益面前,不过是乌有。
这话,只有赵普敢说、能说,来惊醒赵匡胤。
压住隐隐的怒火,随着赵匡胤与赵普二人间长久的沉默,终于,二人对于是否要处理这些手握重兵的新贵,多次的商讨争论后,有了结果。
“陛下,如今新朝初立,正是大举革新之事。
有些事,早日做了,虽有些难看,却还容易办。免得日后,更加难办。”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新朝初立,皇帝登位,在赵普看来,正是大举革新之时。
赵匡胤如果能够一口气将旧臣、叛党、新贵的问题全部解决,便是除了心头大患,免得日后,事情闹得更加严重,反而变得棘手起来。
“陛下需知,新皇登基后,杀功臣者,不在少数。
既然石将军等人与陛下情深义重,好生相谈,只是交出兵权而已,必会欣然从命。
早绝此患,也免得最后落得……”
朝代更迭,新皇登基,对曾经拥簇自己的功臣大开杀戒者,历朝历代,都不在少数。
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天子都杀人。
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兵变,对于前朝旧臣已经是做得仁至义尽。
如今,打压石守信等人,防止兵变再重演的方式,也只是夺对方的兵权而已。
若是做得好,不流血、不杀人,大家都痛快。
真的将这些问题留到后面,最后发展成后汉刘承祐与太祖郭威,或者周世宗柴荣与赵匡胤这般,闹得流血死人,国破家亡,就不是众人希望见到的局面了。
“可……如今夺了他们兵权,若再有外敌来犯,谁人可以为我御敌?”
赵普先重言重语刺激,而今又好言相劝,让赵匡胤难得听进去了几分道理。
可这么大的事情在操办之前,也不得不多思量几分。
现在就将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全部给夺走。到时候外敌来犯,谁让率军出战?又安排谁来接任?这些,都得考虑好再着手操办。
“微臣的意思是,徐徐图之……
借此机会……各州县节度使、中央禁军,皆要大改。”
“ !”
眼神一惊,赵匡胤没想到,自己居然还是小觑了赵普的胃口。
赵普居然不仅是要夺这些新贵的兵权,还要借这大好机会再次整改禁军,甚至要趁此整改各地节度使的军队。
“……好。”
沉默片刻,赵匡胤点点头。自己知晓,赵普既然提出了这样的想法,那就是有了一定的谋划,能够帮助自己做好此事。
如果,真的能够将此事办好,对于赵宋王朝,也是收益极大的一件事。
不过最后的实际操作,还是要由赵匡胤亲自来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