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上,赵匡胤端坐皇位,看着文武百官鱼贯走入。
“慕容将军与韩将军等人,今日,为何不见上朝?”
待百官入朝,赵匡胤的视线看向了武将之列,今日,排头的将帅少了许多。
不只是自远方归京的慕容延钊与韩令坤未上朝,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一众在京的禁军将领,都是一个人不见。
开口问到,赵匡胤在等一个答复。
“陛下,慕容将军等人战场上旧疾复发,病重在家,这些时日皆不能上朝,几位将军托人让我向陛下呈上几份奏折。
称军不可一日无将,兵不可一日无帅,几位将军愿以病请辞,陛下再寻良将统辖禁军。”
范质开口到,小心呈递上这几位将领的奏折,放在赵匡胤面前。
翻开奏折,赵匡胤仔细看过。
朝堂上的赵光义与赵普在旁听着,神色微动,却皆没有说话。
看来,赵匡胤特意设宴摆的这席酒,慕容延钊等人没有白喝。
“慕容将军、韩将军、石将军等人,皆为我心腹将帅。
如此……可惜了。
也罢,慕容将军等人请辞之事,我会再酌情考虑。
待退朝后,我亲自去府上探望。
今日朝堂,还有何事要议?”
看罢后,赵匡胤将奏折都收好,点了点头。
转头看向了朝堂百官,继续今日的朝事,而慕容延钊等人如何安排暂且先按下,自己后面再慢慢处理。
站在朝堂上的赵普,闻言略微点头,终于是放下心来。
前来赴宴的慕容延钊一众人,如今都皆称病请辞——往日在战场上拼杀的旧疾复发,不能上朝,亦不便再统兵。
如此,就算是已经表明了态度,选择了听从了赵匡胤当时给出的建议,从众人手中顺利地收回禁军的兵权,下一步,就是将众位将帅们调任到地方上去任节度使,给予高官厚禄。
这一众新朝建立时,拥立赵匡胤上位的新贵们的隐患,就如此“轻易”地解决了。
经过一番思虑,赵匡胤对这班新贵们的“出路”,作出了安排。
慕容延钊,不再任殿前都点检,改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韩令坤,卸去马步亲军都指挥使一职,任成德节度使。
暂时保留了石守信在禁军中的职位,并且升任马步亲军都指挥使。
同时,一直只做得中级将领的韩重赟被大大提拔,补任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并没有将这些拥立自己建立新朝、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新贵、亲信们一口气尽数除职。毕竟宋朝才刚建立一两年,内乱虽然平定,但在这乱世之中还不知会否有新的战争爆发,需要众将帅出力的地方。
而且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这些人,都在禁军中为帅多年,具有一定的威望与地位。
如果这一下全部替换掉,必对禁军造成太大的影响,新培养的亲信也还没有时间站稳位置。
因此,赵匡胤准备慢慢地对禁军中的统帅们进行换代。
一年后,石守信也被收走了禁军兵权,改到地方任节度使。
当初跟随赵匡胤出生入死的那般弟兄们,最后有韩重赟——最为耿直、最为心计的“老将”,留在禁军任职。
这是一场内部的战争,持久的战争,无声的战争。
从赵匡胤宴请众将,要收回新贵手中的兵权开始,再到两司分三衙整改禁军编制,最后到削弱地方节度使的兵力纳入中央。
这些,并不是一次“杯酒释兵权”,就可以轻松解决的。
赵匡胤用这次精心安排的酒宴为始,以自己在位的所有时间为限,才将这乱世所遗留的天子与将帅、中央与地方的兵权隐患,给一点点地解决。
“杯酒释兵权”,开了个好头。就此,开起了赵匡胤“以文抑物”的第一步。
“慕容姐此次到朝外赴任,要离京多时,不知何时能再见,路上多加保重。
还有令坤,若到任后,地方上有何变故,可命人传消息回京,我速速处置。
如今天下未平,你们在外,万事一定小心。”
此次再聚,喝酒,就是真的只为喝酒了。
先被从禁军中革去职位的慕容延钊与韩令坤,马上就要奉命离开京城到地方上任,赵匡胤特意来为二人送行。
石守信等人,也聚集在此,一同与二人道别。
再过不久,要离开京城的,就是自己这些人了。
“嗯。”
点点头,记住赵匡胤的叮嘱,众人一同饮下没救。
“如此看,陛下是有意,重新整改禁军?”
为将数十载,赵匡胤还只是一名小卒时,慕容延钊就已身任后周将帅。
自那日听了赵匡胤指出的“明路”,与赵光义的“解释”后,慕容延钊猜到除了收回兵权外,赵匡胤肯定还有别的目的。
对于后续要大礼整改禁军之事,赵匡胤不把慕容延钊等人当外人,也想听听对方建议,便简略说了一二。
略微皱眉,慕容延钊却未曾想,只喝了一次酒,居然会牵扯这么多事。
“若是此事能,自然最好。
如今禁军将领权力太大,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
诸位与我为将数十载,都应当知晓……
朝外有战,禁军战无不利,牙军各方往援;
朝内生变,禁军祸起萧墙,牙军坐霸一方。
这兵权,不得不收。”
把话敞开了说,赵匡胤端起酒杯,直言到。
“要收兵权……事关重大,不是易事。
陛下如此冒险…可是有何大计?”
收兵权一事,如今只开了个头,解决掉了一众“新贵”的隐患,人不在,权却还在,要“收权”可比要“赶人”难,后续还要牵扯众多。
能否成功,能否做好,都是未知数,赵匡胤如此尽心尽力去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只为一统四方,天下太平。”
周世宗柴荣的宏愿,一统天下。
赵匡胤的所作所为,也只为秉承那个梦想。
“若真天下太平了,倒也不用我等武将再打打杀杀。
只是……这愿景,不知还要多少年……才能见到啊。”
“是啊……”
“嗐,既然匡……陛下说能,我等只管照着去做,定能做到!”
对于赵匡胤的说法,一众人有人忧虑,亦有人支持。
无论如何,这条路,慢慢走。
“虽现今不得不作别,可一旦有战事,还要仰仗各位出力!”
天下无战乱……
为此,确保国家内凝聚一心,才是首要。
只有朝内朝外的大权都紧握在自己手中,赵匡胤才可以没有任何顾虑地,为了结束乱世,为了太平盛世,去收复四方,一统天下!
“对了,此次回京前,李将军曾托我送带与陛下一物,差点忘却。
李将军说,为镇守北境边疆,不能回京来见,陛下万勿怪罪。
定不会辜负当年情义,为我大宋,誓死效忠!”
酒宴快尽,慕容延钊忽然想起来,还有一事未办。
小心从怀中取出一件物什,此事李继勋相托已久,此时自己才想起要办。
“哦?”
即使李继勋不用托慕容延钊特意转告这番言辞,赵匡胤亦不会怀疑对方的忠心。
不过,自己却想不到对方会托人送来什么物什。
赵匡胤从慕容延钊手中接过,一块布帕包着,小心翼翼地打开。
“这是……”
一支已失了光泽,但一眼看来便知是用心保存过的发簪,展露在赵匡胤与众人眼前。
“这只发簪……”
赵匡胤还有些不明所以,石守信看到,却是先忍不住开口。
“你认得这发簪?”
将发簪托于手,赵匡胤转头问到。
“这发簪确实是继勋的,好像曾见过,有些年岁了。”
“这不是当初在董刺史府上,继勋想给京娘的那支?”
众人还说不出个所以然,韩重赟瞧了一眼便说都,当初众人在外闯荡,暂居在董宗本府上时,不是曾撞见过李继勋想给赵京娘送一支簪子?
这应当,就是那支簪子。
“如此说来,这么多年了,不知京娘,过得如何了?”
这班曾经在外漂泊结义,共谋出路的“义社兄弟”们,如今都已手握大权,做了高官。
李继勋的这支簪子,才让众人想起,除了自己这一众人外,当年,还有一名陪在众人身旁的可人儿,过去了十数年之久,不知如何了。
“……”
赵匡胤凝视着手中的发簪,久久沉默。
当初,为了解开心中的迷惘,赵匡胤选择了独自奔赴前程、找寻自己的理想与出路。
如今,自己已经完成了当年的梦想,有了自己的一番作为——建功立业,封将拜帅,名扬天下!
赵匡胤更是做了宋朝的皇帝,继承义姐柴荣的遗愿,眼前有了更为宏大的愿景。
当年,为了自我前程所辜负的……如今又……
“唉,饮了这么多酒,还是当年在蒲州,酒最好喝。
过些时日,我有意举办国宴。
当有蒲州的酒,才好。”
放下了发簪,赵匡胤苦酒入喉,说到。
“既然陛下喜欢,我亲自去蒲州,命人送些酒入宫来。
顺带,打听打听京娘的消息。”
听出赵匡胤话中的意思,石守信揽下了此事,替赵匡胤去走一遭。
“好。”
表示了赞许,结束这短暂的插曲,众人继续这场酒宴。
“慕容姐。”
“陛下还有何事?”
一场酒宴尽,为众人的送行,就到此结束。
“我有一事,还想问慕容姐的意见。”
待其他人都离开后,赵匡胤特地留下来慕容延钊,还有事要问。
“陛下直问便可。”
转回首,见赵匡胤神情严肃,慕容延钊不敢怠慢,对于皇帝的问询,如实谨慎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