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雪夜定策(其二)

作者:高梁河车神 更新时间:2021/5/29 17:25:34 字数:3164

如此大雪,深夜私访。

温酒烫肉,火盆旁,三人落座于此。

想要出兵征讨北汉。

一番客套与试探后,赵匡胤抖出一语,让一旁的赵普与赵光义对视了一眼。

果然,坐于皇位之上的赵匡胤,还是忍不住想早早继承周世宗柴荣的遗志,想要对这乱世的纷乱割据发动新的战争。

而赵匡胤选择出兵的目标,则是北汉。

之所以选择北汉为首要目标,赵匡胤有其理由:

其一,北汉比之四方诸国,首先其国力与兵力,相较而言最为势弱。且若要出兵北汉,其境内难有天堑险地可守,要行军备战也最为容易。

这一点,纵眼其他与中原相接的四方诸国:

荆南之地虽小,却扼守要道连接四方,诸国都对这块战略宝地虎视眈眈,若中原出兵,其余诸国皆不会坐视赵宋轻易拿下荆南。

后蜀孟氏,坐拥天府险地,国力难测。蜀道之难,发兵不易,在无法确保中原有稳固的行军之路与后方保障之前,万不可贸然进兵蜀中。

南唐,虽然前次一战——周世宗柴荣三征南唐,夺取了淮南之地,令南唐元气大伤。但其如今仍幅员辽阔,还有烈祖李昪留的底子,若真将之避至绝境,拼死一战,国力、兵力尚不可小觑。

这样一看,一无天险可守,二又孤立无援,三再国力式微的北汉,似乎是赵匡胤想要快速挑起战争的不错选择。

而且,华夏历史上自古国与国之间的交战,除了国力与兵力这硬实力的对抗外,还要讲究一个——师出有名。

只要师出有名,在硬实力的对抗中处于上分外,更可在“情理”之中取得主动。

南唐、吴越,后周朝战败后,就一直对中原俯首称臣,方才休战不久,若无“缘由”,不好轻易撕破脸,再次出兵攻伐。

荆南之主,自知地小国薄,在赵匡胤上位后,也承认了中原这一新的王朝,并且对四方诸国多有讨好,好言好脸在先,伸手不打笑脸人。

至于后蜀、南汉等地,与中原相隔开来,距离遥远。久不与中原王朝互通音信,赵匡胤也不能无由头突然发兵攻打。

不过,北汉嘛。

且不说后周一朝,北汉与中原素有旧怨。当初高平之战重创北汉兵力,赵匡胤就曾立下了大功,埋下仇恨。

前次李筠叛乱时,还曾特意与北汉国主刘钧联手,虽然那一战中北汉“见风使舵”,并未与赵匡胤的大军爆发正面交战,但其胆敢助“叛党”出兵,赵匡胤就已经有足够的理由,来宣布对北汉开战。

这样看,当初被李重进所求援的李煜,没有选择出兵相助,倒是如愿保全了南唐的安危,没有给赵匡胤的出兵南唐的借口。不然,南唐那块幅员辽阔的宝地,赵匡胤或许还真有兴趣。

因此,这种种缘由,一通细细对比后看下来,赵匡胤选择“北汉”作为自己一统天下的首要战争目标,确实有一番道理。

不过,在向赵普征求看法之前,这也不是赵匡胤第一次向别人问询“出兵攻打北汉”的意见:

第一次,是前次召张永德入京时,赵匡胤曾特意问过了张永德对于兵发北汉的看法:

“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可仓促取也。”

作为曾经执掌后周大军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虽然在大事上难有主见,但在军事方面,确实有一番自己的作为与见地。其简单剖析了北汉的利害,不赞同赵匡胤出兵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参考性。

北汉虽然国力与兵力相对较弱,但兵少而悍。

看前次李筠叛乱,请求北汉出兵援助,虽然当时北汉国主刘钧所率领的兵力并不强盛,未被赵匡胤与李筠所重视。

但真若发兵攻打北汉,一路打到了北汉的国都太原,那么刘钧与其下将士必定拼死相抗,也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拿下。

而且,北汉紧靠契丹,自北汉建国之初,为与中原抗衡,就一直向契丹俯首,也是使得北汉如今坐拥狭小一地却仍能存在的根本。

若是北汉情势危急,那么北方的契丹必然不可能坐视不管,必定会趁机发兵,或援助北汉,或直接侵扰中原。

到时候,原本看起来好打的北汉,因为契丹的介入,也会变得无比棘手。

而除了此次与张永德相谈之外,前次送别时,赵匡胤特意将慕容延钊留下来,也是为了征求对方对于出兵北汉的意见。

作为在禁军中最有威望、地位最高的将帅之一,慕容延钊,也对赵匡胤的策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前番平定李筠叛乱,我朝与汉国接壤处,因战事凋零破败,民不聊生。

若要取太原,需先休养生息,再做图谋。”

在慕容延钊看来,北汉,赵匡胤想打,也不是不能打。

只是,不能打得如此之急。

先前李筠起兵叛乱时,慕容延钊曾作为此战的统帅之一出征,亲眼在阵前督战。

知晓虽然那一战顺利得胜平叛,但也导致了李筠所驻守的边疆城墙防务遭到了战火的损毁,其州县内的黎民百姓,也因这战事遭逢过苦难。

如今,战事虽然胜利了,创伤却也留下。

中原国内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不如多多休养一番,等将帅们、等兵士们、等百姓们,都做足了各方面的准备后,再去发兵攻打北汉才最好。

慕容延钊的说法,是从本朝的角度来考虑,也表示了对此战略的不赞同,不过比之张永德要更为委婉。

谏言一旦开战,必须要提前做好长久的打算,才能赢下此战。

张永德与慕容延钊,在朝堂上以及禁军中,都曾颇有权势与地位,为将为帅比赵匡胤更早。

可一者,明确反对。一者,并未明确支持。

但哪怕先后征求了这两人的意见都没得到支持,赵匡胤,似乎还是没有放弃心中的想法。

今夜冒雪前来,还特意召赵光义在侧旁听,赵匡胤想再问问最为亲信的赵普,看“出兵北汉”之计是否可行。

“非臣所以知也。”

火焰,黯黯燃着,暖着屋内的热气。

赵普默然良久,面对赵匡胤想要攻打北汉一事,终于是开口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赵匡胤想要打下北汉,要如何去打?这不是赵普所能谋划与预料的。

“普姐此言,莫非……太原真不可取?”

自己问询的第三位心腹近臣——赵普,似乎也对赵匡胤出兵征讨北汉的策略很不赞同。

赵匡胤神情稍稍严肃起来,问起赵普缘由。

“我意无他,只因太原当西北二边。”

言简意赅,赵普摇了摇头,简短的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并不是如张永德与慕容延钊那般,从国内需要考量的缘由或是北汉可能存在的风险,来剖析攻打北汉的战略可行不可行。

赵普,只认准了一点,如果真的打下了北汉,值不值当?

一场战争,看的,不只是胜负。

最要看重的,是你要在这场战争中投入什么,以及这场战争后你能收获什么?

北汉,国都太原。虽然相较于其他诸国,北汉国境狭小。可正是这北方的小小一国,却替中原挡住了西北两边的西夏与契丹大敌,形成了一个人为的“缓冲地带”。

从一方面来看,北汉久居中原头顶,高悬着这一虎视的仇敌,确实是一块不小的隐患。

可从另一方面看,虽然北汉的国主并无此意,但北汉的特殊地理位置,却促使其形成了一块“屏障”,被夹在中原、契丹、西夏中间,减少了中原王朝与契丹和西夏的正面冲突。

如果赵匡胤执意发动战争,暂且不论怎么打,能不能打,就照着最好的预期结果来看:

真的取下了北汉。

那就将导致中原赵宋与西夏、契丹直接交壤。到时候,中原所要面对的就不只是北汉这一小国的隐患,而是两方的大敌虎视。

为了防备契丹与西夏,那中原肯定要在北面重兵设防,才足可安心。

而赵匡胤继承周世宗柴荣的宏愿,肯定不会只愿攻下这北汉,还要征讨收复四方。

到时候,北面如临大敌,成为中原掣肘。赵匡胤再如何抽兵去攻打其他诸国,就成为了大问题。

要出兵北汉,会付出多少还是未知数。但从结果来看,就已是不值得。

“陛下既有意出兵北汉,想必,定知晓其中利害,已有定夺。”

赵普将赵匡胤面前的酒杯取过斟酒,这些事,赵匡胤曾为将为帅,如今又登上帝位执掌天下,心中肯定比他人更清楚。

“普姐此言在理,我意也如此。”

借坡下驴,既然连问了三人,都对自己征讨北汉的战略表示了不赞同,赵匡胤点点头,就将此策暂时作罢。

“那起兵攻伐北汉一事就……”

一直在旁默默听着的赵光义,此时开口到,视线转过来看了看赵匡胤与赵普。

难道今夜三人讨论的结果就是此策不可行,就此没了下文?

“非也……陛下既深夜来访,定有更好谋划。

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陛下所向。”

斟满酒,双手托着,将酒杯送递赵匡胤手上。

试探至此已经足够,既然双方的心思都互相猜到了,那打开天窗说亮话。

从赵普手上接过酒,赵匡胤一饮而尽。

一旁的赵光义正襟危坐,心中已经隐隐预感到,这个夜晚,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夜晚,恐怕是将决定宋朝国运的雪夜。

乱世的终局,随着赵匡胤酒杯一落,将在三人面前展开。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