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与后蜀,正式开战。
王全斌,率宋军南下。
王昭远,率蜀军北上。
两军一北一南,都带着向自己国君的承诺,背负这一国的命运,加紧行军。
最终,双方在陕西与四川的交界处相遇,战场,就选定在此处。
大宋与后蜀的最初一战,一触即发。
两军统帅试探性地交锋,都想试一试敌军的实力,不敢太过托大。
这一战,蜀军略为受挫,战败后,王昭远领大军退去,王全斌率军攻入蜀地,继续向着后蜀的首府成都城进发。
“宋军来势汹汹,初次交锋,我军虽略处下风,却也无需多加忧虑。
暂避其锋芒,退到利州,集结大军,再做决战。
同时,回报与陛下,可令援军集结,前往剑门。”
面对这初次交锋的失利,王昭远并不在意。
自己初次掌军,第一战略处于下风,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大军暂且退后,自己率领后蜀重兵,在利州进一步布防,做足准备再与宋军一战。
此外,无论如何,初战确实是败了。
虽然告诉自己不用太在意,但为了保险,王昭远还是想求得援军,以防万一。
毕竟,这一场战争,赌上的可是自己的身家性命。
“遵令!”
听罢王昭远的旨令,将士们暂时仍对统帅的能力表示信任,大军速速往利州集结,准备下一次与宋军正式一战。
“此战,虽初次得胜,但万万不可轻敌。”
反观王全斌,率领得胜的宋军继续进蜀。
作为战胜方,对于这份胜利,反倒看得很轻。
这第一战,可以说只是将通往后蜀的道路打开,后续还有更为艰难的战争在等着自己。
“随后深入蜀地,需得万分小心。
传我军令,全军将士,需谨遵陛下旨意,多争取北人相助,不可劫掠残害沿途百姓。”
即将深入后蜀地界,王全斌再三叮嘱,要将士们不可掉以轻心。
遵循皇帝赵匡胤在发兵前的旨意,争取更多蜀地内人士的帮助,让宋军能够成功进入后蜀,顺利打开战局。
“陛下,前方传回王将军战报。
初战失利,让后方调集援军,速速前往剑门布防,当如何?”
很快,王昭远的战报,就传回了后蜀的皇宫之上。
“如王将军所言去办,速速发往援军。”
将前线的战况报与了国君孟昶,没有过多的迟疑,孟昶一招手,立马照着王昭远信中所说去做。
是胜是败,现在都仰仗在前线的王昭远,自己身为国君身居后方只能尽力支持。
同时,此次迅速调集了援军,孟昶决定让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当朝的殿下,亲自率军前往为王昭远助战。
“发兵前,我要叮嘱一番,你好生听着。”
在援军临行前,孟昶特意将儿子叫来,特意要单独嘱咐一番。
坐于大殿之中,只有孟氏二人,孟昶希望儿子明白,如今后蜀,或者说孟氏,所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局面。
“我孟氏,执掌蜀地四十余年。
孟氏兴旺,蜀中盛衰,皆系此一战。
此次出征,必取胜而归。”
难得的语气严肃,孟昶,也露出了国君的沉稳一面。
自先皇孟知祥开始,孟家执掌蜀地政权,已经过去了四十余年。
这四十余年,孟氏让蜀地变得愈发繁荣昌盛,蜀地也不负所望地将孟氏推上了皇位。
可以说,孟氏的权力与蜀地的繁荣,相辅相成。
此次一战,不仅拼的是后蜀的国力,更比的是孟氏在蜀地的统治力。
此战若败,孟氏在后蜀的政权,也将不复存在。
自己身为国君,不能离开后方,也没有能力去前线作战。
虽然现今并未表示出对前方战事的担忧,那是因为自己只能相信手下的这名亲信——王昭远,当年并不代表孟昶轻视这场战争的意义。
当然,孟昶希望,此次率领援军的自己的儿子也能清楚这一点。
“陛下多虑了,有王将军在前领军,我蜀中大军往赴,宋军不过不堪一击。
若是陛下表现得如此忧心,满朝文武,谁人还有自信?
待我率军与敌一战,儿臣,定大胜而归!”
面对孟昶的再三叮嘱,此次率领援军的儿子,却不甚以为意。
孟氏居蜀中之时,恰逢中原混乱动荡,无暇顾及四方政权,很是享得一时的太平。
或者说自孟昶这一代起,有先皇孟知祥在蜀中发展的资本,再在自己继位,将几名心腹大患的权臣除掉后,后蜀的皇室,就过起了养尊处优的日子。
战争,危险,已经远离了这天府之国太久。
有人嗅到了危机,有人还想继续沉沦。
殿下摇了摇头,如王昭远一般,认为战胜宋军,不过是手到擒来。
蜀中此次出兵,十四万!
十四万兵马,难不成连来犯的宋军都击退不了?
“好,你有此信心,也好。”
见儿子如此态度,没有在外敌来犯时心生畏惧,也算是件好事。
“此次领军出征,多加小心,若有何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照王将军所说去做。”
一位亲信,一个儿子,十数万大军。
孟昶,除了把自己留在后蜀首府外,可以说把一切都压在这一场战争上了。
“必不辱命!”
战事当前,就不再摆送行宴,孟昶在成都城楼上注视着儿子离去。
车马载着自己的妃子,随行一队歌舞戏子,陪着后蜀的殿下,率领身后的大军,踏上了增援的道路。
待这支后蜀殿下所率的援军,不紧不慢、一路载歌载舞到来前线时,前方王昭远与王全斌两位统帅间的战事,又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于利州,今广元,两军再次交战:
三战三败。
这是蜀军,不得不面对的败绩。
而宋朝于乾德二年十一月奉皇帝赵匡胤之命发兵,十二月与蜀军大战,不到一个月,就进入了蜀中,并且攻下王昭远重兵布防的利州。
对于后蜀抵御大宋的这场战事,史料上没有过多的赘述,也只需知晓这一个明了的结果:
王昭远的自大,经过这三场战争,将后蜀前期的战略优势尽皆葬送。
不得已,王昭远只能继续撤军,与后来的援军退守剑门关。
“王将军,此战,真能得胜?”
本以为前方战事很是轻松,可待自己率领援军到达后,这位后蜀的殿下,听闻了数次战败的消息,也一扫玩乐的兴致,心情紧张起来。
可,身为养尊处优的皇子,日夜在皇宫享乐,也不懂得任何战事,只能仰仗王昭远。
“前番几战,是末将有所轻敌,我军虽败,宋军亦损失惨重。
此次,有殿下亲自率军来援,宋军却难以补给。
我军更可在剑门布防,居高临下,凭险据守。
必可阻击敌军,让宋军不敢再进,一举击溃宋军,大胜而归。”
为殿下分析着战局,王昭远自认数次战败,是有些轻敌。但宋军虽然得胜,兵力也有所损失。
后蜀的援军,已经迅速到来。
而从中原远来的宋军,难以支援,也难以补给,打持久战,肯定是后蜀更占优势,何况,己方还有天险可守: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王昭远现在身处的,可是剑门关,自古是蜀中要地。
其危,其险,可是为世人所熟知,也注定了其在蜀地重要的战略位置。
前番几战,蜀军难以与骁勇善战的宋军正面相抗,败下阵来,可以说是甘拜下风。
如今,剑门关,成为了后蜀与宋军继续作战的地势依凭。
扼守险要、居高临下。
这,将会是宋军攻后蜀,所面临的最为困难的一道险要。
同时,这也是后蜀在宋军的攻势前,所能据守的最后一道屏障。
如果剑门关也被攻下,那么,成都平原,就将暴露在宋军的铁骑与刀刃之下,后蜀再无一抗之力。
“好,那就全听王将军指挥了。”
只有遵照临行前,国主孟昶所交代的那样,将一切希望寄予这自比“诸葛亮”的王昭远身上了。
是胜是败,背靠剑门,与宋军最后一战。
而就在大宋的北路军,已经取得初步胜果,将在剑门关要与后蜀大军决一死战时。
自荆湖出发的东路军,在曹彬的指挥下,也已经沿江而上,进入了蜀中地界。
“夔州……”
立于船头,曹彬迎风呢喃到。
东路军这一路过来,虽然没有取得北路军那样的大胜,但一路进军的步伐还是顺利,没有遇到太多的阻碍。
先前攻取荆南与湖南,为南方战局打下的基础,在此时就显现出了优势。
不过,这番顺风顺水,待曹彬看到眼前的城关时,或将在此暂时止步。
夔州……按照先前那封“投诚”到赵宋王朝上的书信,以及降臣所告知的情况,有后蜀在此布置重兵,更有大将坐守。
看着这紧闭的门扉,东路军想要一举将其攻下,顺势进入蜀中腹地,恐怕要多花些时间与精力。
剑门与夔州,一北一东,拦下了王全斌与曹彬的步伐。
这二关,将成为宋军攻取后蜀最大的阻碍,也是后蜀抵御大宋最后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