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更大的动乱,祸起于宋军统帅王全斌。
不过此事,还要从皇帝赵匡胤那边讲起。
先前赵匡胤曾下圣旨,要将蜀中降卒,尽皆押送到中原来。
一则补充中原兵力,二则防止留在蜀中作为隐患。
经王全斌与后蜀将领对接,较为详细的清点一番后,此次押送的蜀军,共有十万余之众。
如何让这么规模庞大的军队能够“安安稳稳”、“顺顺利利”来到京城开封,赵匡胤也是花尽了心思。
最实在,也最有效的方法,赵匡胤所想到的,先为这蜀军的十万余降卒,发去丰厚的军饷,作为“路费”。
在一件事情上拿不定主意时,钱,往往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赵匡胤想用钱财稳住或者说“收买”这支蜀军的军心,毫不吝啬地展示自己的“诚意”,让其愿意走这么远,前来归顺大宋。
不得不说,是个好办法。
只可惜,在具体执行时,出现了纰漏。
错就错在统帅王全斌的身上,本就因为前次受赏时自觉“不公”,导致了心中不平衡。
如今,这蜀中的降卒竟然都有如此之好的待遇,更令将领们眼红。
早在动乱刚起,这批大宋的将领们就已经在成都城为了金银财宝抢红了眼。
钱就摆在自己面前,怎会就这样“无动于衷”?
于是,王全斌带头犯了一个大错:
擅减其数。
将本该尽数交与后蜀降卒们的军饷“路费”,私自进行了克扣。
这一自私自利的举动,无疑会导致蜀兵心生愤怨,胡乱思叛。
不过,对于这些降卒们的不满,王全斌不打算也不会对于有什么反应,并未将其放在心上。
能饶你一命已是遵照皇帝旨意做了“善事”,留下些钱财作为“劳务费”,又有什么不可?
而在蜀中最初的叛乱逐渐被镇压后,王全斌为了留在成都城内帮助文臣们处理后续事宜,分身乏术。
便将押送蜀军的重任,交与了麾下的将领们去办。而为了减轻这项“重任”的压力与难度,考虑到此次押送的蜀军规模过于庞大,宋军将领并未多去领导,而是让军队沿途所经过的州县,每到一处,由各州县派人出来暂为管制。
一段接着一段,如此,这支军队行进途中的大部分事宜就交由沿途各州县去解决,极大降低了宋军将领们繁重的工作。
如此去想,也是美事一件。
只不过没了宋军将领的亲自统领与密切关注,这支蜀军,可就愈发不安分起来。
本就心怀怨愤,如今,还给了自己机会。
当蜀军刚刚离开成都,行至绵州时,就趁机举兵造反。
这十万余众的蜀军,打出旗号“兴国军”,在蜀地掀起了进一步的叛乱。
不过这蜀军降卒突然发动兵变,人数虽多,却缺少领头的将帅。
一众人商议下来,最后便推举了军中官位最高的文州刺史——全师雄,作为这支叛乱军队的统帅。
这全师雄,本来带着自己家族一口老小,作为降宋的后蜀官员之一,跟随着蜀中降卒的队伍,一起到京城开封归顺大宋。
未曾想,这才刚启程不久,半途就忽然发生这档事。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拥戴”,全师雄当即想逃匿起来躲掉,这“叛军统帅”的罪名可不是人人都想担。
自认后蜀已经战败,就想作为降臣,安安心心到了中原,保全好自身一家老小的性命,或许还能安度晚年。
不幸的是,这帮叛军将士们“求贤若渴”,实在是找不到第二个领头人,还是将逃走的全师雄找出,不得已被推上了统帅的位置。
虽然挂的是统帅的名号,全师雄却不想惹是生非,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想着将叛乱之事好好收尾,免得再多背上罪名自身难保。
至此时,大宋方面,再由王全斌派出使者前来谈判。
若是能与全师雄好好交流,无非就是归还些钱财,多给这些蜀军叛党“补偿”,消除掉心中的愤懑,这场动乱也不会难以收场。
可人算不如天算,王全斌派出前来招降这支叛军的将领,又再次出了问题。
这位代表宋军劝降的将领一到,为了树立威信,早早终结这场叛乱,不由分说,当即杀了全师雄全族老小,并将其女儿与钱财尽数劫掠。
毫无疑问,王全斌挑选错了人,这位仗势欺人、贪财好色的将领,再次将大宋与叛军的关系恶化。
这一下,就算全师雄先前并不想谋反,也彻底被逼上了绝路,不得不反。
当即坐稳了统帅的位置,全师雄率领这支十万余众的蜀军,铁了心叛乱。
招降是不可能招降,直接发兵攻打绵州城,好在守城的宋军奋力血战,一时难以攻下。
叛军转而调转了方向,一举攻占了彭州。
以彭州为据,全师雄广派兵马,占据各地险要,号召后蜀各州县旧臣反叛。
于是,才刚刚平定下来的动乱,蜀地的十七个州,响应全师雄的号召,尽皆叛乱。
只花了六十六天就攻下的后蜀,未曾想,转眼之间,十七个州又尽皆造反。
胜利,来得太快。
变化,来得太突然。
由此,因为蜀地大部分州县的造反,成都城内的诸位将领与京城开封的皇帝赵匡胤,两地之间的通信也完全隔绝开来。
动乱一次又一次因为错误的人,做了错误的举动而升级。
远在京城的赵匡胤,还在希望着刚刚派出的吕余庆等人传回好消息,在京城等着蜀主孟昶与降卒们的到来。
谁曾想,等来的是一个更大的噩耗。
再等皇帝赵匡胤下旨就太晚了,现今如何解决这叛乱的重任,就由落在了王全斌等一众将领的身上。
“王将军,此举万万不可!
成都城如今有两万蜀军降卒,若是全部杀之,必会引发人心动乱!”
成都城内,宋军暂时的议事府上,正在商议如何平乱。
其中一人——东路军的统帅曹彬,正激动地向另一位统帅王全斌说到,想要阻止对方的策略。
听闻成都城外,蜀地的十七个州,十余万蜀军叛乱,王全斌也很是震惊。
未曾想,这叛乱一波皆一波,真是令人头疼不已。
而且除了在外面的叛军,这成都城内,可还留了两万余的蜀军降卒收押着。
对于要如何平定这场动乱,王全斌第一时间采取的举动,就是想要将这两万余成都城内的蜀军先行诱杀。
杀降!
自古以来,战场之外,杀降,是极不人道的做法。
一旦杀降,必然会激起蜀中人心愤恨,再次将大宋与后蜀叛军之间的矛盾激化。
面对王全斌要采取如此激进的做法,曹彬自然要站出来反对。
“曹将军,我军现今还有多少人马可以调集?”
面对曹彬的阻拦,王全斌并不恼,只是冷冷反问一句。
如今面对叛乱,己方手上还有宋军多少兵马能够供以调用?
“成都城内还有两万人马,除去各州县守军,能供调度的,总计不到四万。”
立即答到,对于军情,曹彬作为统帅心中一清二楚。
“曹将军也知晓,现在麾下不足四万人马可以调度。
各州县的守军皆不能动,我军外出平乱,成都城内也要留有重兵把守。
若是成都城内一调兵走,这城内的降军一反,该当如何?”
现今的状况,面对此次的动乱,在中原无法出兵支援的情况下,蜀中宋军的兵力严重不足处于劣势。
既要出兵前往各州县平叛,还要留下人手驻守成都城,两面都难以应付。
若是在出兵之时,成都城的这两万蜀军也造反,里应外合,怎么守得下这成都城?
与其如此,不如早将这两万蜀军降卒除掉,再无后顾之忧,也好安心出兵平叛。
而且外面这十万余的蜀军都降了,这成都城内剩下的两万就能保证没有反心?王全斌不把他们当做降兵,而是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将其作为隐患的叛军来除掉,并无任何心理负担。
“可!”
“出征前,陛下曾下旨,此战,我为统帅!
事态紧急,不容迟疑,万事要以平乱为首!
你不想做的,我做!
传我军令,即刻调集北路军人马,听我号令!”
王全斌不顾曹彬的阻拦,自己身为此次攻伐后蜀的最高统帅,并不把统领东路局的曹彬放在眼中。
如果曹彬认为不可行,没关系,那么自己有人手去做。
事态至此,王全斌知晓自己有大部分的责任,为了尽快地平定叛乱,只有采取如此冒进的做法。
成功平叛是第一位,其余的什么,都不及多加考量。
“……”
见王全斌意已决,阻拦不得,曹彬也只能作罢,只能由对方去调度兵马。
于是,这蜀中的两万降卒,如王全斌所愿,尽皆被诱杀。
这两万降卒一杀,正式打响了宋军与叛军之间的战争,矛盾再次激化,动乱也再次升级。
而且不仅是已经投降的蜀军叛乱,一些宋军分守到各州县的将领,因为先前分赃不公心怀不满,目睹此乱局,也想着多捞一笔钱财,纷纷叛变,加入了蜀军叛乱的队伍。
反叛的蜀军与宋军,在蜀地占地夺城,烧杀掳掠,战火不断。
曾经安宁繁华的蜀中,如今,彻底乱作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