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后蜀后事(其二)

作者:高梁河车神 更新时间:2021/6/27 20:59:19 字数:3338

“陛下,大军已到京城。”

正与几位宰相商议着政事,一人趋步走来,暂时打断了几人的谈话,向皇帝赵匡胤禀告到。

“好。”

点点头,这一刻赵匡胤已经等候了许久。

宋军征外的大军,以及蜀地投降的蜀军,都已到达中原。

虽然知晓大局已定,但心中还是有些许的担忧,直到大军到达了京城,赵匡胤才敢全然放下心来。

“传我旨意,命韩重赟率人前往交接军务。”

“遵旨。”

大军回京,当务之急,是赶紧把军权握回手中。

赵匡胤命执掌禁军的韩重赟前去交接事务,先将这两支大军都安置妥当,再好做后续的安排。

“王全斌等将呢?”

除了要赶紧将这么庞大的军队交接安置好,赵匡胤又问起此次赵宋伐蜀的将帅——王全斌等人。

“王将军等人都已归府,静候陛下宣召。”

“嗯,退下吧。”

招手将人屏退,赵匡胤视线对上了赵普,又看了看一旁的几位宰相与副宰相。

“召集百官,明日,商议伐蜀赏罚事宜。”

“遵旨。”

赵普等人恭敬应下,如今后蜀的战事与平乱的事宜都已结束,也该好好做一番“总结”。

乾德二年十一月,赵宋在赵匡胤的旨意下发兵,攻取后蜀。

六十六日,以五万兵力,力挫蜀中十四万大军。

以少胜多,破关神速,这是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大胜大捷。

然而,事情出差错就出在胜得太快,胜得太轻易。

以至于伐蜀的宋军将领们居功自傲、掉以轻心,因为自己的贪欲,而引发了接下来的动乱。

乾德四年十二月,历时两年,蜀地的动乱终于平定。

乾德五年正月,皇帝赵匡胤下令,赵宋将领率军,押送投降蜀军,尽皆撤回中原。

此次出征的功绩,很明显:

攻取后蜀,为赵宋再扩蜀中版图。

而此次的罪责,亦是明了:

未能从头至尾严苛执行军纪,惹出了蜀中的动乱,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好在是最终平叛成功,将先前的功绩给保住。

此次蜀中的叛乱能够稳稳平定,究其根本,还是远在开封的皇帝赵匡胤,对于如何解决叛乱的决策上拿捏得十分妥当:

对于平叛的任务上,赵匡胤主意谁惹的麻烦,谁去解决。

在叛乱事态升级时,便当即向蜀中下令,命在蜀地的将领自己去解决叛乱事宜,而非再次大派军队前往蜀中。

如此,这些将领已经知晓自己犯错,再让其去平叛,若“迷途知返”,也会更卖力。

其次,便是赵匡胤在此次的动乱之中“惩治得当”。

抓典型,但不治全罪。

无论是派吕余庆等人前往处理蜀中事宜,还是自己再亲自下旨,都只惩治一两个典型,而不急于治“众人之罪”。

在蜀中逐渐变得躁乱时,赵匡胤不得不出手治理,勒一勒马,以免事态超出自己的掌控。

但同时,又不敢惩治得太狠太急,只能抓几个“倒霉”的典型作为“示范”。

因为蜀地距离中原甚远,一旦操之过急,惩治起来超过了麾下将士们能够承受的这个度,就等于是把这些将领们给“逼上绝路”。

到时候,哪怕是赵宋的忠诚军队,那些极力去平叛的人,也会因为害怕被赵匡胤治罪,而举起反旗,为了逃避严苛的责罚,直接在蜀中自立。

刚刚消灭了一个割据政权,自己派出的军队,就又在蜀地割据。

到时,想再集结大军,前往平定蜀中,就再也无望收复。

深知将士们的心理,不得不惩治以打压军纪,但也不能让全军上下都畏惧被惩治。

赵匡胤的做法,除了抓典型,在事态完全失控前,重新树立起军纪法度后。对于其余大部分人,则是“暂不问责”,任由王全斌这些将领自己去率兵平叛。

最后,这些将领也是不负赵匡胤的期望,“戴罪立功”。

当然,待赵宋的将领与军队回到京城开封,赵匡胤重新将军权捏在自己手中后,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了。

是功是过,赵匡胤慢慢来处置。

“今日,满朝文武在此。”

大殿上,赵匡胤高坐龙椅,俯视朝上群臣。

“我还特意将蜀中诸位也请来朝上,特来商议如何处置蜀中后事。”

不只是大宋的文武百官,后蜀“迁”来中原的一众高官们,也被赵匡胤特地请来,今日在朝堂之上共议处置蜀中后事。

当然,这些蜀地的高官,并不是今日朝堂上的焦点。

今日的主角们,还是平蜀的将帅——王全斌一众将领,立于朝堂之上,神色有些难看。

“此召上所书,尽是尔等在蜀中举止。

来,宣读于朝,听一听,可有遗漏。”

一份诏书,赵匡胤命人在朝上宣读。

其上将王全斌等将领在蜀中的所作所为、错误罪责,一一细细宣读。

赵宋的文武百官,后蜀的高官大臣,以及王全斌等一众人,都尽皆听着,看看这诏书上可有和差错遗漏。

一项一项宣读过,无疑是在宣读己身的罪责,王全斌等人听着神色愈发难看,心愈发冰凉。

这诏书上每一条每一项,都是赵匡胤从后蜀的臣民口中亲耳了解到的,王全斌等将在蜀地的作为,如何引发了这场动乱。

其次,便是之前自己派出的赴蜀使者,此时也尽皆召集回朝,问询在蜀地的所见所闻,作为佐证。

最后,便是请后蜀的高官权臣们过来,在朝堂上作为旁听证人,看王全斌一众是否还要“狡辩”。

默然。

诏书宣读过,王全斌等人久久不言。

心如死灰,当初的种种作为,就已经注定了自身是逃不过此劫,只能希望皇帝赵匡胤能够念在“将功赎罪”的份上,对众人“从轻发落”。

“既无异议,传我旨意,将王全斌等将押下,特由宰相赵普领中书门下审理。”

“遵旨!”

特殊情况特别对待,对于王全斌等人在蜀中所犯下的各项罪责,交由最高权力机关中书门下,对一众人进行审理。

以王全斌为首的伐蜀统帅,在经历了攻取后蜀的喜悦,劫掠蜀地的贪婪,以及平定动乱的紧张,终于,将要迎接自己最终的宣判。

“王将军……”

“听天由命吧。”

打断了身后将领的搭话,王全斌叹了口气。

曾经,认为此次攻伐后蜀,将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率军取得大胜,王全斌也证明了自身的能力。

可谁料到一步踏错,最后却落得了这般的地步。

执掌大军的统帅被侍卫押下,只能听候发落。

经由赵普等宰相主持,中书门下仔细审理,最后共列出王全斌等将领五项罪状:

仗势抢夺子女玉帛;

擅自打开后蜀国库;

隐瞒财货;

擅自克扣蜀兵行装钱;

屠杀降军。

五项罪状,项项落死,人证物证具在,容不得不这班将领们认罪。

剩下的,就只是召集百官,来商议对于犯下如此罪状的王全斌等人,该做如何处置。

赵普总领审理事宜,代表朝堂百官,站出来宣布了最后的判决:

“法当死。”

平蜀的这班主要将领们,这一项项的罪责累加下,按照法律与军纪,尽皆当处以死刑。

“陛下!”

将王全斌等人押来朝堂,焦急忧虑地等候了数日,听到如此宣判,哪怕是最为骁勇的将帅,也尽皆跪拜在地,祈求皇帝赵匡胤开恩。

“罪虽当死,念其功绩,为我大宋收复蜀中,格外开恩赦免。”

沉默片刻,看着朝上跪着的王全斌众人,一向严苛治军的赵匡胤,此次竟也是格外开恩。

一招手,将王全斌等人的罪责赦免,让其能够逃过一劫。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贬官:

伐蜀统帅王全斌,尽夺兵权,被贬至湖北随州,设立崇义军,命其暂领随州防务,以观后效。

退赔:

抢夺的,勒索的,贪污的,受贿的,这些将领们的钱财,从何处得来,就退回谁人手中。

贬官与退赔,从结果来看,虽然此次出征为赵宋取得了蜀中之地,自己没捞着任何好处,甚至被贬下官位。

但比之被处死,以及赵匡胤一向严苛,还是很给王全斌等人留足情面。

“谢陛下。”

见赵匡胤有意开恩,赵普等一众官员也并未多言,就算是为王全斌一众爱将“法外开恩”。

不过,对于另一批的有罪在身的赵宋将领,赵匡胤确实没有丝毫留情:

在蜀中动乱时,不极力平叛,甚至趁机叛逆,举起反旗的宋军将领。

这十七人,被押回京城后,赵匡胤下旨尽皆处死。

其中罪责最为深重者,甚至下旨灭族。

这一众曾被寄予了重望,为自己攻取后蜀的将领们,最终却落得身死的身死,贬官的贬官,令人唏嘘不已。

十数年后,王全斌才被调任回京,任武宁军节度使,重新执掌军权。

再见时,赵匡胤对王全斌说了如此一番话:

“朕以江左未平,虑征南诸将不遵纪律,故抑卿数年,为朕立法。”

对于惩治立下大功的王全斌等将,赵匡胤实则并不想过于严惩。

在此次蜀中动乱之前,王全斌一身毫无劣迹,更是战功立身,颇为赵匡胤赏识。攻取蜀中,本就艰难,这帮将领想趁机发发“战争财”,作为对将士们的激励与补偿,赵匡胤也可以默许。

只是,做的太过火,将事情闹得如此失控,众目睽睽之下,赵匡胤也无法将王全斌一众保全。

倒不如借此惩治众人,树立一个典型,让之后大宋接领重任的将领们引以为戒,不敢再犯。

为此,待风头过去,十几年的沉寂作为惩罚。

不仅再次掌权,赵匡胤还给了大笔赏赐,作为王全斌的补偿。

征讨后蜀的一众将领,也差不多在同时复出。

后蜀的战事结束,众人都有得有失,是惩是罚,都是应得。

唯独有一人,免于罪责,还受到了赵匡胤重重赏赐:

曹彬。

这位新晋将领,即将作为新的统帅,登上赵宋攻取天下的舞台。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