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当初拥簇自己上位的亲信、心腹们,为了保全双方的“安好”,都已被赵匡胤委派到了地方任事,远离了权力中心。
而这批当年军旅生涯中的亲近之人,唯有赵普,如今仍然最为被赵匡胤信任,在朝堂上执掌大权,权力如日中天。
这无疑要归功于当年身为都指挥使的掌书记,赵普可谓是“慧眼识英雄”,主动与赵家交好,投身于赵匡胤麾下,成为心腹谋士。
在赵匡胤于后周一朝的军旅发迹中,赵普确实献出了许多的计策。
在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赵宋的政权时,赵普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这宰相的位置,是赵普应得的。
而从赵普当上宰相后,从治军的掌书记,摇身一变升迁为治理天下的宰相。
在赵宋初年间,赵匡胤忙于稳固自己的政权时,赵普也没有辜负赵匡胤的期望,替自己坐稳了后方。
宰相,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
赵普对这些事宜,处置得还算妥帖,权力与势力,也伴随这坐于宰相之位日久,而日益壮大。
当然,朝中诸事能如此安稳,也并非只赵普一人之功。
前朝后周的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虽然当时对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得柴氏政权的行为极力反对。
但在赵匡胤的礼遇厚待下,这班旧臣们也清楚认识到,这位新的国君——并不只是只会“夺权篡位”的“乱臣贼子”。
其能力,其魅力,其手段,其谋略,足以与先皇相当。
如果说身为人臣,除了自身的富贵与名誉外,最大的一件幸事,便是遇上一位明君。
亲眼目睹中原王朝在赵匡胤的统治下国力日渐强盛,文武之争的矛盾也在其手中得到调衡,这乱世逐渐向着太平之世发展而去,后周旧臣们如今也对赵宋是忠心耿耿。
当然,在这数位宰相之中,百官自然是以赵普为首。
毕竟身为赵匡胤多年的心腹,其与皇帝的关系,非是他人可比。
当今皇帝赵匡胤,威仪自律,严苛执法,百官们不敢轻易在皇帝面前“放肆”。
于是宰相赵普与开封府尹赵光义,则成为了京城百官们攀附、依仗的对象。
人变了,天下也变了,变了许多。
当年行军打仗、名震后周的将领,如今做了赵宋的皇帝。
当年懵懵懂懂、初涉世事的小女孩,如今执掌京城事务。
当年慧眼识英、巧计频出的掌书记,如今身任朝堂宰相。
天下,逐渐在向赵匡胤手中靠拢。
而权力,同时在向赵普与赵光义手中掌控。
“三赵”,支撑起大宋初年的繁荣与强盛。
直到此次北伐,赵匡胤初尝“败果”,忽然想起了故人故事。
曾经,中原也有一位皇帝,如此意气风发、雄心壮志。
然而,一场突然的意外,让这位明君倒下,让一个王朝覆灭,让一统天下、平定乱世的梦想成为遗憾。
故人故事,如今身居同样的位置,同样的处境,周世宗柴荣的遗憾,引起了赵匡胤的思考。
当一个人白手起家,他可以毫无顾虑,一往直前。
可一旦有了一定的成绩,一定的作为,在继续展望自己的愿景时,身后也多了一份顾虑。
一步踏错,一个意外,就可能前功尽弃。
若有一日自己也如那般突然不在,在自己这位开国皇帝百年之后,“二赵”能够替自己这赵宋天下吗?
或者说,自己的后继之人,能够让赵宋继续繁荣与昌盛,完成自己或许会留有遗憾的梦想吗?
为了自己的愿景,赵匡胤的目光,一直放在四方天下。
此时,忽然想转回来看看朝内,如今的赵宋,已是何种光景了?
这手握大权的“二赵”,与自己一样变换了身份,也与初登高位时不同,会令自己满意吗?
沉默走着,赵匡胤不语深思,为了赵宋皇权的长久稳固开始隐隐有了忧虑。
跟在身后的赵光义,见姐姐今日神色肃穆,也不敢多问,紧紧走着。
穿过开封城的大街小巷,天色渐晚,时候已经不早。
二人终是来到了宰相府,这座宰相赵普的府邸,开封城内最气派的,便是皇宫、开封府衙与这宰相府。
比起开封府衙的侍卫,宰相府邸守门的下人,对以往常来私访的赵匡胤,可是一眼便能瞧出身份。
见皇帝与亲王一同前来,也是立即让人去禀告于赵普,自己恭恭敬敬请二人入府。
“陛下,殿下。”
“普姐可在府中?”
到门前站定,赵匡胤开口问到。
“赵大人今日处置完政事,已经退朝回府。
我已命下人通报,请陛下与殿下到书房暂歇片刻,大人随后便出来相迎。”
“好。”
点点头,带着赵光义往里走。
而得知了皇帝赵匡胤竟然已经回京,带着妹妹赵光义一同前来,赵普也立即从屋内走出。
“陛下。”
快步来到书房,赵匡胤与赵光义已经落座,留给主人一个位置。
还未入座,赵匡胤看着房间角落摆着几个大箱子,突然向赵普开口问到:
“这是何物?”
“这……”
视线随之看去,赵普也发现了摆在书房角落处的几个箱子,神情略有疑惑,好像也不知道这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来人,将箱子打开来。”
既然皇帝在问,赵普当即命下人将之打开,一看究竟。
咔————嗒————!
这几个令人瞩目的箱子拖出来,下人们用力打开,其中装着的,竟尽是满满几箱金银财宝。
“看来,普姐近日真是钱袋充盈。
这些钱财珠宝库房都摆不下,都要摆到这书房来了……”
看着这满满几大箱的金银珠宝,一个臣子,被皇帝发现私藏如此重财,而且来路不明,自然不是什么好事。
赵匡胤见了也不恼,只是开口向赵普打趣,这宰相的位置坐着,还真是钱财源源不断滚进口袋。
“禀大人,这是先前吴越使者临走时所留下之物。
说是劳烦大人主持两国修好之事,略备薄礼,以示心意。
大人当时已经上朝,便未向大人禀告,暂留于此处。”
在赵普看着几箱财宝哑口无言时,下人先开口解释到,说明这是之前吴越国的使者离开时所留下,因为当时赵普已经先一步去上朝,便未能及时向赵普禀告。
因此,才会摆在了这里,令赵普现今如此难堪。
“陛下,此物……微臣先前确实不知。
待我命人将吴越使臣追回,将其尽数退回。”
赵普说自己不知道这些财物的由来,想要将之尽数退回,以免赵匡胤“误会”。
“无碍,既然是送你,你收下便是,也免得辜负别人一片心意。”
赵匡胤笑笑,让赵普收下,懒得再多此一举送回去。
“看来,这吴越也知道,如今赵宋朝上是普姐在当家作主啊。”
从这几箱财宝上收回目光,赵匡胤继续打趣到。
这吴越,要谈事不与赵匡胤来谈,反而是去找宰相赵普送礼。
说到“当家作主”,虽是皇帝的玩笑话,可却有些不敢听,是否暗指赵普有些僭越了?
赵匡胤笑着,却令赵普心中隐隐不安。
私自敛财、权力太过,皇帝是否真的对这位权势日渐高涨的宰相有所不满,就只能凭赵普自己去臆测了。
“普姐,坐吧。”
看到赵普有些愣神,赵匡胤开口到,怎么就让两个客人坐着,主人家却还呆站着。
“是……”
察觉到自己有些失态,赵普赶忙也在空位上落座。
瞧了眼赵匡胤的神情,平静如常,一旁的赵光义则是冷眼相瞧,不想多与赵普开口。
比起开封府衙中赵光义尽职尽责办事,在当今执掌朝权的宰相府中,见到了这样一笔他国用来收买的“横财”,可不算是什么能令皇帝满意的场面。
“我今日在朝上才收到消息,说大军班师回朝,陛下怎今日就突然回京了?”
坐下后,赵普也问起赵匡胤的行程,皇帝已经回京,却没有人来报与朝上。
“军中之事,有重赟与曹彬在后操办。
无他事要忙,我便先行回京。”
简单解释一句,赵匡胤是刻意隐瞒了自己回京的消息,来看看自己许久没有率军后,再次离京时后方的京城会是何场景。
“既已收到大军回撤的消息,我所叮嘱的移民之事,可都有安排妥当?”
既然赵普面露难色,也不再谈这与吴越国交好之事。赵匡胤转移话题,聊起自己所交付的战后事宜。
“陛下放心,诸项事宜,我都已命人去操办。”
虽然被赵匡胤撞见了“难堪”的一幕,赵普点点头,但在该做的事上,身为宰相,诸事都做到位了。
“如此便好,近来,朝中可还有其他事宜?”
又问起自己离京后中原后方可有何重要事宜,赵普不紧不慢,一一作答,身兼重任,颇有稳重之风。
听在耳中,后方一切安好,在赵匡胤离京征战的这段时间,朝堂诸事如常。
赵普与赵光义都在证明,自己能够胜任高位,不负赵匡胤的期望。
待一番交谈过后,不觉得,天色已暗。
赵普命人掌上灯,难得有机会与赵匡胤再在私下如此畅谈。
“时候已不早,我先前命人备好酒菜,陛下与……府尹,不如就在府上用膳,再议朝事,如何?”
“好。”
想邀请两人留下,备上些美酒,边喝边聊。
“那就有劳赵宰相了。”
见二姐留下,想必又要与赵普谈事,赵光义也不客气地加入进来。
今夜还长,三人难得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