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三人如此彻夜畅谈,已是赵宋王朝刚刚稳定,建隆二年的冬天,雪夜商讨征伐天下的策略。
时过境迁,在大的战略方针下,赵匡胤把握住数次良机,创造数次优势,成功打开局面,将荆南、湖南、后蜀先后收入中原。
可以说,赵匡胤想要一统天下,结束乱世的愿景,至此已经完成近半。
“然,如今中原虽日渐强盛,却也现于众多鄙陋,当着手整治。”
但是,在伴随着赵宋愈发强盛的过程中,整个中原王朝朝内朝外,如今也是出现一番新的格局。
新的局面,就会暴露出来新的问题,或是将旧问题给加重。
在此时,南北方战事都暂且歇下,赵匡胤正好可以腾出手来,认真整顿一番国内政事。
停杯放筷,坐于桌前的赵普与赵光义都认真听着,每次赵匡胤如此说话,看似轻描淡写,但皇帝的任何一个细微决策,都将对赵宋一朝影响深远。
“荆南、湖南、蜀中等地,接连收入中原。
如今暂令旧臣领旧事,也不是长久之策。
大宋若欲立国,旧病当除,新法当立。”
简单来说,赵匡胤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是将现在赵宋王朝暴露出来的毛病给革除掉;
其二,则是伴随着格局之变推行适用于赵宋新的治理之道。
“依陛下之意,我朝现今有何鄙陋?”
听出了赵匡胤话中的意思,身为赵宋的宰相,对于朝堂上的法度与现状,可是甚为熟悉。
赵宋,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取后周而代之。
在建立赵宋之初,为了政权的成功交接,赵匡胤可以说是将后周的大臣、制度给全盘接收。
由此,赵宋现行的制度,是沿袭了后周一朝。而且随着荆南、湖南、后蜀等地一一被中原收复,为了确保新归入赵宋的四方诸敌的安稳,同样在这些地方暂时维持了其前一位统治者推行的法度。
如此行事,使得赵宋的版图在接连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时,仍旧能够确保安稳。
但随着赵宋王朝在皇帝赵匡胤的带领下,离一统天下的愿景越来越近时,要想自己这一王朝能够长久永固,肯定不能再如此只会沿用旧事、四方各行其是,应当建立起属于赵宋的新的制度。
先前,赵匡胤已经对军中事务开始了逐步的改革。
如今,赵匡胤矛头调转,这短短几句话,让赵普隐隐有了危机感,现在恐怕该对这班文臣们下手了。
“朝中陋习,无非是腐败成风。”
简单一句话,点出了如今赵宋王朝内部,文臣们最大的一个弊病。
这不只是赵宋王朝,更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根深的陋习。
官员,贪污腐败。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于官员们自身,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五代十国这个时代的特点所决定:
五十年间,中原更替了五个朝代,换了十数位皇帝。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些官员们,凭借自己的本事也好,还是有自己的门路也好。好不容易当上了官,爬上高位,结果不知道哪一天朝代和皇帝就换了。
朝代一变,皇帝一换,自己的性命能不能保全都是问题,更不说官路的长久发展。
于是,这一恶劣的朝堂环境,使得五代十国的官员们养成了很强的“手腕”:
当官后,快快的,狠狠的,捞上一笔。
这样明天就换了朝代,换了皇帝,只要自己今天捞得够快,捞得够多,就算是不能再继续做官,也可以携带钱财跑路避难,也不枉在官场“混”这一趟。
捞这一次,就要捞够本。
什么忠心,什么忠义,都被摆在了自己的安危与钱财之后,使得五代十国“君臣义绝”。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这成为了官员们“明哲保身”的一个好办法。
比较一番,如今的赵宋,看似确实是要安稳、强盛许多,但谁能保证赵宋真的能够江山永固?
赵匡胤肯定有信心结束乱世、一统天下,但不代表文武百官们都有这决心,这些陋习在此朝就仍旧被保存下来。
身为皇帝的赵匡胤,自然不愿意看到这样“涸泽而渔”的养官方式。
“君臣义绝”的乱世,也该在自己手中终结。
先前,赵匡胤以文抑武,提高了文臣们权力与地位,让他们先尝了尝甜头。
如今,甜头尝够了,赵匡胤也要给文臣们树立起新的法度,给他们身上打打棒子。
“侵吞、盗窃、诈骗、强占勒索、非法经商,”
一项项说着官员们腐败的各种陋习,忽然话语一顿,转过来,提起赵普面前的酒壶,将杯中满上。
“受贿。”
等等数项,归纳出官员们为了腐败贪污而发明的“好手段”,赵匡胤虽然之前没有大力惩治,却不代表皇帝对此毫不知情。
自己腾不出手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太出格,赵匡胤就以示“宽容”。
但一旦要开始着手整治,那就要一整到底了。
“那……陛下想如何整治?”
宰相赵普,百官之首,赵匡胤若要推行新的法度,必也要其参与进来。
“其一,贪污腐败者,加大量刑。
其二,一旦事发者,咎其过往。
其三,依罪富发者,大赦不免。”
一句话,一项手段。
首先,对于官场的贪腐之风,赵匡胤直接加大量刑,棒子打狠一点,让百官心生畏惧。
其次,一旦事发,贪污腐败的事迹败露,便将其过往的履立一并咎查,只要查出些不好的东西来,数罪齐罚。
最后,只要是因贪污腐败被惩治的官员,哪怕是天下大赦,也绝不免罪,要其终生为戒。
狠,久,绝。
多少乱世,起于四方兵权的割据。
多少盛世,败于朝内制度的腐败。
文武齐治,武将夺兵权,文臣则治腐败。
“可……陛下,如此法度……是否过于严苛?”
听过赵匡胤想要推行的新法度,要官员廉洁奉公、清清白白,一辈子都不犯错,还不给改过的机会,是否未免太过苛责了。
若是如此推广下去,赵普担心,恐怕众臣心中生怨啊。
“矫枉必过正,欲立新朝之法度,必惩旧代之恶习。”
摇摇头,赵匡胤便是要做就做到底,手段够狠,才能体现出奇效果。
当初,赵普劝说自己打压武将们时,可不是如此犹犹豫豫,夺兵、夺权,连结拜的生死兄弟都赶到了朝外,不得在京城执掌禁军。
如今,赵匡胤想要让文官们“严于律己”,又没直接夺你权,又没直接要你命,怎么反倒如此迟疑?
无非,是因为涉及到了自己的利益,赵普才想多留有回旋的空间。
听赵匡胤如此说,已经执意要如此操办,赵普也明白自己身为宰相的“尴尬处境”,不敢再开口多言。
如果说赵匡胤要打压文臣,宰相,就是头一个。
“自然,朝政鄙陋已久,吾亦知新法推行不易。
吏员猥多,难以求其治。
俸禄鲜薄,未可责以廉。”
将赵普的沉默看在眼中,赵匡胤知晓这些官员们也有难处,要治起贪污腐败,和要其性命,也已相差无几。
经过五代十国的乱世,这些朝臣们已是担惊受怕怕了几十年了,要从他们手中夺权、夺财,不是什么易事。
惩治是要惩治,但赵匡胤知晓,不能太过于苛求。
人人都有私欲,要百官都清廉奉公,一错不犯,又不都是圣人。
“当官的想要钱,非是不可。
然,不可剥削百姓,不可贪污受贿,害国害民,尽来些不义之财。
既当官,国家来养,各级官员皆加俸禄。
廉洁奉公者,更可破例提拔重用,多多褒奖。
此外,为推行新法,我有意在各州县设立通判。
先于荆南、湖南、蜀中等地试行,添设通判,以监各州官员行事。”
和对付的武将们时一样,赵匡胤一方面要治,但在治的同时,也要给些好处安抚着才行。
这些官员们,之所以贪污腐败,不就是为了自身的安危,为了多要点钱财?
安危,只要赵宋王朝一日尚在,便保赵宋官员们一日安全。
当初太祖誓碑之上,赵匡胤便专为百官们刻下一句: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钱财,加俸禄,各级官员都加俸禄。
虽比不得贪污腐败来得快,来得多,却来得安稳。
对于那些效行法度,廉洁奉公,表现优秀的官员们,更是不吝奖赏,可以破格提拔。
一方面严惩,一方面奖赏。
两条路摆在面前,就看这些官员们自己如何选择了。
此外,就是常用的一项手段——分权。
尤其是对于那些四方收复的荆南、湖南、后蜀诸地政权,赵匡胤多是留用其前朝官员,但未免生乱,便想出一个法子来,添加“通判”一职。
一来,可以对这些新入赵宋的官员们加强监督,二来则是协助新法体系的推动,成为中央的“耳目”。
“你二人,身居高位,执掌大权,推行新法,革除弊病,更要以身作则。
私下里,姐妹情深,我不把你们当外人,才让你们替我掌权。
但既居其位,身份不同,朝上百官都看着,君君臣臣,还是要分清。”
言毕,赵匡胤给两人多提个醒,毕竟是替自己执掌朝权的左膀右臂。
“三赵”私下关系一直不错,就如周世宗柴荣与自己那般,无论是亲妹妹赵光义,还是待如宗亲的赵普,赵匡胤一直可谓是“情深义重”。
但看着三人如今地位的变化,相互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君臣的关系要明确。
情是情,义是义,法是法。
既然赵普与赵光义二人都在扩张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势力,那么也要为自己今后行为的负责。
“谨遵陛下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