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步走入皇宫,自己显贵无二的身份,令所遇的侍卫与宫女们恭恭敬敬立于一旁,以示尊敬。
已经许久,未回到这金碧辉煌的皇宫中来。
与自己在赵宋王朝独一无二的身份所不同的,自己似乎并不爱慕这些他人仰慕的权力或是地位,也没有这么多外物的缠身。
绕过一条条走廊,不用于任何人通报,也不会有任何人阻拦,此人迅速来到了后宫之中。
“陛下已在殿内久候,请殿下入内一会。”
“有劳了。”
一位侍从早已等候在此,见到来者后,走上前来恭恭敬敬一拜,要替对方引路。
跟随在侍从身后,向着皇帝所在快步走去。
“德昭?来了?”
还未入内,殿中之人便先开口,赵匡胤抬头向来者,主动问候到。
“是。”
人带至后,侍从便恭恭敬敬退出殿内。留来者上前,向着赵匡胤一拜。
此人,赵德昭,正是当今赵宋的皇帝赵匡胤的次子。
而因长子早夭,所以这名此子赵德昭,更可算是皇帝赵匡胤膝下的“嫡长子”。
皇帝的“嫡长子”,在华夏帝制的历史上,身份可谓是独一档。
有这个身份,就是“太子”之位的人选,更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然而,这位赵宋王朝的皇室“嫡长子”,似乎却与四方诸国的那些“太子”、“皇子”们有所不同。
未有华服加身,更不着任何配饰,却只身着一件官服。
赵德昭,在赵王朝的身份,无人可比。
但今日站在皇帝赵匡胤面前的,并不是爱子,不是皇子,只是以一名官员的身份,来面见圣上。
中原王朝,五代轮换,如今到了赵匡胤手中,可谓是迎来了最为繁荣强盛之时。
四方割据诸国,无论地狭物薄,或是偏安一隅,也是纷纷称帝,追求帝位与皇室的荣誉。
但与这些为了皇权与皇室的身份而痴狂的追求者们不同的是,赵德昭身为王朝的“嫡长子”,赵匡胤不仅一直未确认“太子”的储位,甚至更是未将赵德昭封王。
其所享受到的地位与待遇,比起四方诸国的皇亲国戚们,都还比之不及。
或许,是因为当年杜太后驾崩前,在赵匡胤、赵光义、赵普三人面前所定下的金匮预盟,落成了赵匡胤心中的一块心病,于是一直没有定下储君之位。
而又因为赵德昭过于年幼,或许赵匡胤认为让其太早地享受超人的地位与待遇,对于其反而不是好事。
于是,赵匡胤与一般的皇帝们不同,比起先确保嫡长子的“地位”,赵匡胤更想要先锻炼其“能力”。
有了“能力”,自然会有“地位”。
赵匡胤下旨,让赵德昭身任贵州防御使,到外去任事。而不是像其他“爱子”的皇帝,将皇子们好好生生养在宫中。凭借赵德昭自己干出的功绩,再让其渐渐进封为王。
这与当年后周太祖郭威,在确定皇位继承人时,对于养女周世宗柴荣的培养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朝堂之上,在赵德昭之前,赵普与赵光义二人已经分权,不好再让其强**来掌权。
因为如今局面,天下尚未一统,乱世尚未结束,新的法度亦再大力推行,赵匡胤不愿见朝内徒添纷乱。
让赵德昭在外好好锻炼自己的能力,好好培养自己的势力,就如当年周世宗柴荣所做那般,等到有了一定的能力与势力,再回京来,才可更好地使用“嫡长子”这一身份。
尤其是当荆南、湖南、后蜀等地一一被自己收复的割据政权,还有那北汉混乱的朝内状况,其无能无为的皇位继任者们,轻易便葬送掉了先辈们辛辛苦苦才打下的基业,更是坚定了自己此举的“正确性”。
赵宋王朝的下一位皇帝,谁能继承自己的宏愿?
能者居之。
这其实也是杜太后“金匮预盟”中,提出的“兄终弟及”,其所暗含的真正意思。
年龄与身份,并不是皇位传承的最好选择,如果在允许的情况下,传贤才是对于一个王朝最优的选择。
为此,赵匡胤先把赵德昭丢到地方上去,等其有能力、有作为,权力与地位,自然会交到他手中。
但若其就如那些被自己攻取的四方诸国的皇位继承者们那般无能,就只能……
“近些时日,于属地任事,可有何情况?”
此次,赵德昭便是作为赵宋王朝的“臣子”,入京前来述职。
正好赵匡胤结束了北方对北汉的战事,闲了下来,便特意将赵德昭召来,问问任职的事宜。
“这些时日……”
恭敬立于面前,赵德昭一五一十将自己这些时日来在属地遇到的情况、自己的作为如实禀报,就如臣子向皇帝报告事务,严肃认真。
赵匡胤认真听着,时而点头赞许,时而打断教诲,赵德昭也一一认真听着,虚心接受指教。
“别久站了,坐吧。”
谈论过君臣之间的事宜,赵匡胤让赵德昭在旁坐下,不要如此拘谨。
“久未回京,若有何想问的,你也可开口直接相问。”
待赵德昭入座,赵匡胤看着自己的子女,身为皇子、皇女,却受如此待遇,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赵宋,立国于乱世,自陈桥兵变起,平定内乱、征讨外敌,为了完成心中的宏愿,一系列的变故与事情接连摆到赵匡胤的面前。
太多的事压在皇帝的身上,使得赵匡胤很少有时间与精力,来教育这些儿女们。
有舍才有得,要得天下,就必须付出一些代价。
好在,自己这些儿女们都很能体谅自己的苦衷,并不因为自己身为皇子、皇女而飞扬跋扈、肆意妄为,对赵匡胤的教诲十分听从。
很欣慰,也很愧疚。
难得今天有机会坐下聊一聊,赵匡胤让赵德昭若是有什么想问的,想聊的,都可以畅所欲言。
“如此……儿臣其实有一事想请教。”
“何事?”
“听闻前次北伐刘汉的战事刚结束,儿臣想多听听北伐之事。”
“哦?”
听赵德昭的意思,向赵匡胤问起了此次北伐的详细情况,想多听听前方战事如何,赵匡胤又是如何亲征,排兵布阵、行军打仗。
“好,此次难得,便说与你听一听。”
思索片刻,赵匡胤点点头,既然赵德昭想听,多讲一讲也没有理由拒绝。
于是,二人坐于殿内。
赵匡胤从北汉朝中变故讲起,如何派遣先锋军打开局面,如何阻击契丹援军稳固优势,如何强攻太原城池,如何巧计利用水攻破城。
两军又是如何的僵持,最后宋军内部生变,赵匡胤又是如何思虑,果断撤军保存军力,移民以削弱北汉的国力。
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自己的每一环布局,自己的每一步谋划,赵匡胤毫无保留,讲得格外详细,边讲视线一直看着赵德昭。
一人认真讲,另一人也认真听。
不敢轻易开口,全神贯注,赵德昭珍惜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用兵、驭人、审时度势,这都是赵德昭身为皇子,该向皇帝赵匡胤学习的。
“那如今北方战局暂歇,之后将欲往南方用兵?”
畅谈一番后,听罢了北伐战事的详细经过,赵德昭继续问到。
下一步,是否该向南方用兵?
确如赵德昭所言,赵匡胤虽然顾全大局,知晓“先南后北”的战略,但一直心心念念,还是忘不了征讨北汉的愿望,想对北方用兵。
此次,挥师河东,无论是成是败,都算是了却了赵匡胤的一个心愿,更令赵匡胤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北汉的战事结束之后,赵匡胤的目光,将再次转向南方,继续推行大的战争方略。
向赵德昭点点头,赵匡胤表示肯定。
“那……下次若是向南方出兵,儿臣……是否有机会一同出征?”
猜到赵德昭不会平白无故突然对北方的战事有了兴趣,原来,是趁此提出下次再有战事时,自己也想随军出征,建立功业。
“……
南征之事,我已派潘美先去探查南汉国情。
你若想随军出征……再视情况而定。”
对方有如此志气,赵匡胤心中自然是喜悦,不想拂了这兴头,但也没有当即答应下来,只说待做好前期诸项准备事宜后,再根据情况是否同意赵德昭随军出征。
“是。”
知晓对于每场战事,赵匡胤都要多作规划,就如方才讲过的北伐战事那般。
有一建功业,好好表现的机会最好,若是为了大局另有安排,自己轮不上此次机会,赵德昭也不敢强求。
恭恭敬敬,都谨听赵匡胤的吩咐。
“对了,你此次入京,多久回属地?”
好好聊过之后,赵匡胤突然话锋一转,开口问到赵德昭入京操办完各项事宜后,准备多久离京。
“儿臣还要在京中逗留些时日,过几日才返程。”
“好,既如此,难得入京一次,今日便留在宫内,家里人一同摆宴聚聚。”
聊完国事之后,也当谈谈家事。
家人难得聚首,赵匡胤便将赵德昭留下,命人去好好准备宴席,趁此机会家里人好好聚上一聚。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