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三年八月,开封,中原皇帝赵匡胤,如期收到了南唐国主李煜转交的南汉皇帝刘鋹的来信。
此时,赵宋王朝内,正在整备数次战争以来的战果,推广皇帝赵匡胤修订的法度,严惩朝内的腐败贪污,巩固赵宋王朝的统治地位。
在此数年间,赵宋王朝,并不因为版图的扩张而有所动乱。
反而,在皇帝赵匡胤的英明治理下,上行下效,天下太平,国力强盛,百姓和乐,颇有成效。
直到南汉皇帝刘鋹的这封书信,打破了这片宁静。
战事,再次将起。
“看来,这南汉的刘鋹,倒是全然不把我大宋放在眼中。”
看到这封回信,赵匡胤冷笑一声。
许久,未成曾哪国的国君,敢对中原赵宋如此蔑视。
被灭的楚地也好,尚存的南唐也罢,都对这主宰中原的赵宋忌惮三分。
可看这南汉的皇帝,不仅丝毫不惧,甚至“目中无人”,敢于与中原赵宋一战。
“既然那南汉自讨灭亡,陛下当发兵讨之!”
朝堂之上,文武大臣们,也支持皇帝赵匡胤出兵征伐南汉。
身为中原上朝,如今的赵宋,比之五代十国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都要繁荣强盛,身为赵宋朝臣,也当对此蔑视上国之举愤慨视之。
“先前,潘将军还曾抓获一南汉逆臣。
朕亲自审问,才知这南汉之地,当权者竟如此残酷暴戾,鱼肉百姓,罪无可恕。”
将这封书信随手丢到地上,说起这南汉,赵匡胤心中就愤懑不已。
先前,赵匡胤派与南汉有过交手的潘美去探查南汉国情,在正式开战之前,先摸摸对方底细,好有备无患。
潘美不辱使命,不仅大致,摸清了南汉一国的状况,还在两国边境上抓到了南汉的一个官员,将其押回了京城,交由皇帝赵匡胤亲自审问。
此人,当然是一名宦官,而且还曾做过南汉皇帝刘鋹的侍卫,乃是一名弓箭手。
然而,这位皇帝的亲近侍卫,却连一张弓都拉不开,由此,那南汉到底有何实力,也可见一斑了。
在皇帝赵匡胤的亲自审问,并未多抵抗,这位被抓到中原来的南汉臣子,便将南汉皇帝刘鋹在治理南汉的种种暴政、恶行交代无遗。
什么宦官当国,什么欺压百姓,什么荒淫无度、奢侈万分。
使赵宋皇帝赵匡胤听闻,震惊不已。
在中原王朝已经愈发繁荣昌盛,中原百姓日渐和乐之时,未曾想,这普天之下,竟还有如此一处无法无天、动荡混乱之地!
南汉,与如今的中原,当真是天壤之别。
一向理性治国,爱民如子的赵匡胤,此次,听闻刘鋹的种种恶行,真的是震怒了。
“朕,当救此一方之民!”
如果说,前几次的战争,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是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景。
那此次,赵宋向南汉的战争,赵匡胤就是真正的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唯有赵宋王朝,唯有赵匡胤,此刻能够解救南汉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结束刘家在南汉的黑暗统治。
这封信,就是赵匡胤发兵的一个由头。
既然南汉皇帝刘鋹如此自大,那就与之一战,惩治其罪!
得益于赵匡胤早早做准备,派出亲信一面打探南汉国情,一面在早早就筹备起军资。
万全的准备,已经就绪,只待皇帝一声令下。
八月收到来信,九月份,赵匡胤就当即下令,中原赵宋出兵,立即征伐南汉!
而此时,反观赵宋的对手,南汉,朝内又是何局面?
南汉国内,皇帝刘鋹昏庸无能,当政的宦官与宫女也是祸国殃民,只顾享受权力与钱财。
难得在这乌烟瘴气的国家之内,朝堂之中,还有少数的清醒之人。
邵廷琄,身为南汉内常侍。
对于眼下的时局认知,恐怕在南汉国内,已是独自一人清醒。
这位南汉的内常侍,清楚地知晓,南汉王朝,之所以能够成功建国,并且刘家的统治能够维持至今。
绝不是靠什么刘家的天意庇佑,或是忠心耿耿的“宦官当权”。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原大乱。
不只南汉,包括各方的割据政权,之所以能够建国与稳固,都是趁着中原王朝的动荡与混乱。
而如今,五十年的动荡过去,中原的混乱之治,已经结束了。
随着后周一朝,周世宗柴荣三征南唐、北伐幽燕,这中原内部的不安已经彻底解决,转而开始向着四方进取。
待赵匡胤建立如今的赵宋,成为中原王朝的执掌者,更是一步步将各个割据政权消灭,扩张着自己的版图,增强着自己的统治。
自李唐灭后,中原已是许久,未曾迎来这安定、和平的景象。
中原的安定与和平,也就意味着,这四方的割据,也会慢慢结束。
“陛下,当今格局,乱世将尽。”
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大乱之后,必定会迎来大治。
混乱,终会过去;灾祸,终会到头。
而割据的四方政权,也会被一一消灭,最终这天下,重新归为一统。
如今,天下间的明眼人,都不难看出,这即将终结乱世,为天下带来大治之人,不是别人,正是赵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武能平乱,文能治祸。
五代十国曾经十几位皇帝,都不及赵匡胤的武功之能与文治之才。
赵宋王朝不断壮大的国力与兵力,也不是其他任何一国可以轻易与之抗衡。
“如今局面,一者,当遣使往中原,略备财礼,以促两国交好。”
南汉要想在这样的局面下保全自身,其中一个做法,就是早日与中原王朝“通使”。
赶紧主动表示诚意,将南汉的国库之内,这数十年搜刮、压榨得来的金银财宝,稍稍取出一部分来,送到中原皇帝赵匡胤的手中,就可以求得一个好脸色。
先与中原修好,为南汉找条好后路,再做后续的布局。
“二者,则当早日操练兵马,以防中原大军来犯。”
其次,就是早早操练起兵马,做好战事的准备。
前两次侵扰中原的小规模战争,南汉都未能取得任何功绩,没有从赵宋手中取得一点甜头。
足以见得,在这动荡的五十年间,其他诸国都忙于战乱,南汉偏安一隅,虽无战事相扰,却也使得将士们都已懈怠,毫无任何战斗力。
“备战”,必须速速备战,以现今的兵力,若中原大军来犯,南汉必难久持。
兵力较弱的情况下,必须早做准备,以防生变。
事实证明,再昏庸无能的皇帝,麾下也有一两位能人。
或是眼光独到的谋士,或是精忠报国的将士。
这邵廷琄,便是南汉朝堂之中仅存的有识之士,对于皇帝刘鋹的最后一道警告。
然而,皇帝的昏庸,数朝的黑暗,又怎是一位势单力薄的臣子的警告,能够将唤醒?
“这……”
皇帝刘鋹,听闻邵廷琄所言后,懵然无以为对。
荒废朝政已久,刘鋹不问世事,只顾荒淫无度,纵情享乐。
前两次主动出兵攻打赵宋,也是在臣下的撺掇之下,想趁机捞上一笔,没有成功。
而如今,南汉皇帝刘鋹,又怎知这什么天下大局,怎知什么治国之策,怎知什么御敌于过门之外。
忠臣的劝谏,字字真心,可皇帝刘鋹,却是一句也没听进去。
然而,皇帝本人没听进去,邵廷琄的忠谏之语、肺腑之言,却被朝中的小人们所记下。
当然,这些人听后并不是有何惊醒、触动。
他们只不过是从自己的切身立场出发,认为邵廷琄主张归顺中原赵宋王朝,是在危言耸听,忤逆上意。
其目的,不过是想夸大外敌,以借此来拔高自己的地位。
等到皇帝刘鋹被吓到,自己的地位被提升,就可以更好地争权夺利,发展自己的实力。
邵廷琄如此作法,非但没有使皇帝得到惊醒,反而是侵犯到了南汉朝堂上其他人的利益。
虽然皇帝刘鋹未听进去自己的谏言,但邵廷琄,听闻南唐皇帝的使者被囚禁,与赵宋和谈之事聊崩后,还是自发准备起御敌,操练兵马,以作防备。
然而,就在邵廷琄为即将来袭的赵宋大军做准备时,后方的朝堂之上,有人诬告其招募兵马,蓄意谋反。
于是,皇帝刘鋹既不审也不问,当即下旨将邵廷琄诛杀。
而且,不只是邵廷琄,南汉还有权力、还有能力的良将,都被朝中奸佞的流言蜚语所中伤,被皇帝刘鋹或杀或撤职。
当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尽是黑暗与压抑,在其中最清醒的人,反而是最糊涂的人。
唯一的忠臣、唯一的良将、唯一的有志之士,在南汉昏庸的皇帝手中,在南汉奸臣当道的迫害之下,不复存在。
而皇帝本人,尚且不自知,奸臣佞贼们,毫不忧心。
一方,赵匡胤早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以待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下一步。
一方,南汉皇帝刘鋹依旧在纵欲享乐,回以一封恶言相向的书信,却丝毫没有做足防备。
这场匡扶正义,替天行道,救民水火的战争,就此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