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的宰相地位,在如今的赵宋朝堂,令人眼红不已。
攀附亲近的赵宋大臣们暂且不提,就连他国吴越,要往中原送礼来求人办事,也都是送到赵普府上,请求赵普代为主事。
可见,赵普在赵宋初年,已经坐上了赵宋政权的核心地位,在朝内朝外,都极具影响力。
然而,人一旦坐上了高位,各种各样的事情与麻烦,就会接踵而至。
当初,身为将帅赵匡胤麾下的掌书记,赵普最多不过只掌一军之事。
而今,做了皇帝赵匡胤手下的当朝宰相,赵普就要主持一国大事。
宰相,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
位置的高升,也伴随着责任的加重,对能力的要求。
尤其是伴随着南征北战,赵宋的版图逐渐扩大,各种各样的事宜积压到了这个百废待兴的新王朝上。皇帝赵匡胤,有意对赵宋的百官、法度、体制进行重新的整改,身为宰相的赵普,就是要“勇为榜样”的第一人。
这一点,随着赵普一派的政治势力愈发壮大,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做到。
就算赵普能够严于律己,其派势的官员、幕府的下属,又能够全都“廉洁自身”吗?
更何况,其中有不少人,本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才去结交、攀慕赵普,躲不开的。
然而,一向严苛执法的皇帝赵匡胤,将这些事情看在眼中,也并不是没有“体恤”到赵普的“难处”。
早在自己有意整顿朝纲时,明面上、私下里,赵匡胤对赵普早就有了一定的拍打。
也曾有人多次状告赵普一派的罪责,在自己的宽容,或是在他人的求饶下,念在赵普功大于过,而一次次被放过。
终于到这一次,赵玭一直死咬着宰相赵普不放,雷氏父子又倾尽全力放手一搏,终于是把这位当朝宰相逼上了绝路。
而此次不得已被罢相,赵普便离开了朝堂政权的正中心,也宣告了皇帝对赵普一派的打压。
这次罢相,不单单仅是因为赵普或赵普其手下官员犯了过错,应当受罚。
为什么以前也曾有人一次次状告赵普,皇帝赵匡胤能够一次次的宽容,能够一次次的开恩,而这次雷有邻状告,却是不行?
因为,赵宋初年,皇位刚坐。
赵匡胤登上帝位之后,为了与前朝后周顺利交接,大部分的后周大臣都被留用在朝。
范质、王溥等人,依旧留在了赵宋的朝堂上任职。
这些人,这班臣子,能用,但毕竟都是前朝旧臣,赵匡胤不可能一直将其重用,大权还得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
这是皇帝赵匡胤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不得已为之,赵宋初建时,赵匡胤身边无人可用,一直作为自己心腹的赵普,不得不担上如此重任。
但如今,随着赵宋一日日的壮大,国力一天天的强盛,这些前朝的旧臣们,也一点点被换下。
前朝后周的宰相范质、王溥等人,都已经慢慢离开了相位。
而将这些人慢慢换下后,赵匡胤,自然就会安排其他人上位。
赵普,曾经是赵匡胤不可或缺的心腹要臣,但如今,也已有人可以来顶替赵普的位置。
念在私人情分上,赵普犯错,赵匡胤可以各位开恩,也可以从轻发落;但念在君臣之义,大事当前,赵匡胤也不会刻意徇私。
当初,赵普出策,打压了武将们,扼制了武官们的势力,只因为要发展文官的权力与势力,而且那些“情义深重”的武将已经不是新王朝的必要,留情不留义,赵匡胤没什么过错。
如今,宰相赵普在朝堂中权势极大,其自己与手下人又犯下了如此多的过错,罪责当发。且其本人也不再是赵宋王朝所必须,赵匡胤失势,还会有人可以顶替位置,担任职责。
内因外因,导致了被多次状告后,这一次,赵普终于被罢相。
但赵普被罢相,除了本身与自己一派之外,还与另一派,或者说另一人,息息相关。
此人,便是当今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
二赵,是赵宋初年,赵匡胤的左膀右臂。
赵普与赵光义的争斗,很早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可以说,杜太后当年驾崩,“金匮预盟”一事发生时,自从赵光义坐上了开封府尹的位置,二人之间的斗争就开始了。
这二人的矛盾,同时身为皇帝与亲人的赵匡胤,自然是有所知晓,但却未主动插手去调解,而是顺其自然。
不过,在二赵之间,赵匡胤不可能一碗水端平,还是有所偏向。
早年间,赵匡胤自然是更加倾向于赵普。
赵普,身为自己多年的心腹,二人不但亲近,其为人,其能力,都心中有数,值得依仗。
而赵光义,虽是自己的亲妹妹,但自己时常不在家中,关系稍有些疏远。其也不似赵普那般常年伴自己征战,也无甚功绩在身,能力也一直未得到赵匡胤的肯定。
于是,一人为相,一人封王。
此时,此二人之间的权势,都在赵宋王朝不可或缺,但赵普可谓是占据了上风。
但权力的中心,往往只有一个。
除了皇帝赵匡胤以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也只有一个。
赵光义“起步”比赵普低,但对于权力的野心,二人之间,可是少不了斗争。
此二人间,赵普身为宰相,要主持朝堂大事,自然是要立于台前。
因此,就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与拥护,势力发展得极快。
而开封府尹赵光义,则更多的是藏于幕后,少到台前露面。
这是因为赵光义知道,自己一开始就要掰手腕的话,肯定掰不过赵普,自己也需要积蓄一定的势力才行。而且碍于情面,自己也不好与赵普撕破脸皮。
因此,一人在明,一人在暗。
二人的争斗,很少搬到台面上来,更未直接爆发冲突。其斗争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双方“手下人”之间矛盾的体现。
赵普居于台前,不好直接给赵光义使绊子,便通过打压其党羽的方式,曾赵光义的许多下属官员“下手”。
而赵玭、雷氏父子的背后,似乎同样有赵光义的影子,试探扳倒宰相赵普的势力。
二人的斗法,似乎自己不在其中,但又牵扯了朝堂种种。
赵匡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管做好自己的皇位,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权,适当插手。
终于,斗了这么多年,从最开始的赵普占据上风,到赵光义暗自继续力量,双方你明我暗私自斗法,最后,以赵光义的胜利——赵普被罢相,而初步告终。
赵普的罢相,其实也并未宣布着赵普的彻底倒台,只是去了宰相的名头,稍稍“安养”,离开权力中心,但同时,其在赵匡胤心中的地位,以及在朝堂百官心中的地位,已经是落了开封府尹赵光义一头。
一直躲在幕后的赵光义,或许也可以借此机会,将自己移到台前来。
牵扯所到最重要的一点,赵匡胤对于赵普、赵光义二人的态度转变,远比赵普丢了一个相位,更为重要。
而赵普的这一次罢相,不得不罢相,或许还将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未曾想,内先生乱。”
赵普的罢相,牵扯太多了,不是简简单单的升官贬官,不是单单纯纯的利益牵扯,其背后,太多太多,可能要等到事到近前,才能后知后觉。
不过,现在摆在赵匡胤面前最重要的,还不是要为赵普罢相之事多操心。
“传我旨意,出兵南唐。”
兵发南唐之事,才是头等重要。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当初随征南唐,赵匡胤与赵普相识相交,如今再征南唐,人是其人,却“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