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七年,赵匡胤以祭天为由,召江南国主李煜亲自入京。
在大臣们的极力劝阻之下,知晓自己如今这一去中原,可能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南唐,李煜拒不受命,拒绝前往开封。
“臣事大朝,冀全宗祀。
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
在南汉被赵宋出兵收复,突然又经历了数年的短暂和平后,终于,南唐与赵宋,还是到了这一步。
李煜为南唐的国主,侍奉中原赵宋,已经是尽全力而为,所谓的,不过是想保留家族在南唐的政权与宗庙。
未曾想,终于还是发展到了这一步。
若中原上国执意如此,自己能做的,也就只有与南唐一国一同而死了。
这,成为了中原出兵的“借口”。
但其实,赵宋已经花费了数年时间去筹备,先调和了与北方契丹的关系,又设计除掉了南唐名将林仁肇,水路、陆路的各军军备也已筹备齐全,
有没有这个借口,赵匡胤,也会兵发南唐。
终结南方各个割据政权的机会,已经就在眼前,赵匡胤与赵宋,早已蓄势待发。
一声令下,十数万军队,六路进发,准备出战南唐。
而首要的,作为此战征伐南唐的总指挥,皇帝赵匡胤,钦点了一人出来挂帅——曹彬。
自从有意要替换掉前朝后周以及早年追随自己的那批老将们,赵匡胤,就对赵宋的重要将领,以及禁军、牙军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改编。
而在皇帝赵匡胤新培养、提拔上来,为赵宋所用的将领之中,曹彬与潘美,无疑是赵宋初年很为亮眼的两位将帅。
早自有意出兵天下之时,这二人,就时常活跃在赵宋对外的战场之上,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地位与权势。
上一次,征伐南汉,赵匡胤点了潘美统兵。
这一次,出兵南唐,赵匡胤任命曹彬挂帅。
“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略生民,勿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也。”
对于被委以重任的曹彬,赵匡胤,特地要叮嘱几句。
这一次,出兵南唐,又与之前攻打他国的几战不同。
不需要攻打楚地时的那么快,不需要攻打蜀地时的那么猛,也不需要攻打南汉时的那么狠。
一个字,稳。
稳扎稳打,取下南唐。
广布威信,收复人心。
这是赵匡胤对于攻取南唐,所提出的方针,需做到的要求,也是建议的良策。
自解决掉中原内部的动乱后,前前后后,这么多年时间,在赵匡胤的谋划下,赵宋已经攻下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
其中有打得快的,比如出兵后蜀,蜀道艰难,对方十万大军,赵宋却用几十天的时间就将其彻底击溃。然而,也正是因为打得太快,后续没有稳住,导致爆发动乱,损失不计其数,两年才彻底平复。
而打北汉,打得那么猛,那么狠,最后却是在太原城下,遭到了北汉军民齐心的拼死抵抗,最后使得宋军功亏一篑,很是惋惜。
这一次,面对南唐,必须遵照赵匡胤的方针来进行。
这是赵匡胤从南唐的情况来考虑,所得出的策略。
南唐,虽然国力日微,但数代经营的底蕴还在。
赵匡胤打仗,自从坐上了皇位,杀敌多少,胜场多少,从来不是主要目的。
要人,要地,要钱,这三要永远不变。
南唐,下辖十九州,版图不小,人口众多,国库充沛。军队打胜了,国土扩张了只是第一步。能让南唐人民诚心归顺,能让赵宋尽收其财,才算是战争真正的胜利。
之所以选择曹彬挂帅,重要的原因,除开其带兵打仗的才能与本领之外,当初,攻取后蜀时,北路军因贪欲而引发动乱,而唯独曹彬,廉洁沉稳,善行其身,所率的军队也稳稳当当,未得惊扰百姓城池,因此得到了赵匡胤的格外青睐。
赵宋能打仗的,多,能打胜仗的,也不少。不然,赵宋也不可能在这数年间赢下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消灭一个又一个的割据政权。
换做是一般的皇帝,看着军队不断胜利,看着版图不断扩张,可能已经满足,或许更是喜不自胜。
然而,中原现今的皇帝,赵宋现今的皇帝,是赵匡胤。
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又极为清楚战争本质,更深懂治国之策,最懂天下民心的皇帝。
这一点,五代十国的十数位皇帝,无人能比肩。
就算是曾经的一代明君柴荣,也不能说比如今的赵匡胤做得更好。
如今会收人心的将领,却是太少了。
这就是曹彬与其他将领最大的不同,也是攻伐南唐的重任,会被赵匡胤委以其身的原因。
对战用将,“对症下药”,同时是赵匡胤培养这么多新晋将领的本质之一。
“遵旨。”
“另外,此战之要,集结兵力,主攻金陵。”
总的方针之后,就是出兵南唐的主要战略。
其重中之重——主攻金陵。
南唐一带,江河纵横,十九州县,腹地深厚。
此次出兵攻伐,若是要想分散兵力,对南唐诸地各个击破,或是想如早年后周与南唐之战,一步步慢慢来,赵宋将会耗费极大。
首先,要打南唐,如果打持久战,对于中原肯定是不利。时间一长,战线拉得太远,粮草不济,南唐拖都要给宋军拖垮。
而步步为营的话,一旦其中一个地方打得不顺,就如当年周世宗柴荣三征南唐,后周大军在寿州遭到了拼死抵抗,被南唐拖住了主力一年之久,耗损了极大的时间与极多的兵力。
打仗就是做生意,这样的打法,赵匡胤认为不划算。
如今赵宋打南唐这一仗,要打就打金陵——南唐国都。
不顾其余州县的驻守兵力,不考虑其他的战略要地,一切一切,都只为主攻金陵做准备。
只要将国都金陵给打下来,南唐基本就已平定,就不必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大规模打持久战。
为达成主攻金陵的这一目的,赵匡胤的做法就是——东西夹击。
“东西夹击,同时施压,进逼金陵。
西路军,就由你作为总指挥。”
曹彬此次挂帅,主掌西路大军。
而西路军,又被详细分为三路:
一路大军,主以建筑工事为主,架设浮桥,克服长江天堑,就选定在离金陵不愿的马鞍山采石矶。
一路大军,作为陆军主战力,就在采石矶对岸的河州早早驻扎,桥一旦架好,主力就立即过江,进逼金陵。
最后一路,则是由统帅曹彬亲率水军,一路顺江而下,先打下池州,之后直接往东,打下采石矶。稳固好宋军的阵地,保护架桥工事的顺利修建,以及保障陆军能够成功过江,是打开西面战场的先手。
“东路军,我已遣使往吴越,要其见机行事,夺下润州,兵临金陵东面。”
而东路的布置,就较为简单一些:
一路大军,皇帝赵匡胤已经下旨,要求吴越同时出兵,攻取下润州,给南唐国都金陵的东面防线施加压力。
一路大军,则是由中原派出水军,直接进逼润州,若是吴越出兵了,就与吴越大军合击润州,若吴越抗旨未曾出兵,就由宋军自己拿下,以作保障。
“待东西路大军战局打开,进攻金陵之时,我还会派一支军队,出兵武昌,牵制南唐西境兵力。”
一旦东西面成功打开战局,大军攻打金陵时,南唐其余各州县的将士也不会坐视国都被打,一定想要支援。
而赵匡胤,则早早在黄州部下另一支军队,一旦金陵之战开打,就同时攻打武昌,以牵制南唐在西面的兵力,为攻打金陵的主力争取更多的机会。
这是赵匡胤听去过许多人的建议,最后综合考虑到方方面面,所谋划出的战略。
环环相扣,东西相辅,主侧呼应。
可以说,对于之前被灭掉的数个割据政权,都没有受到赵匡胤如此精细、周密的计划。
由此可见得,出兵攻下南唐,是赵匡胤极为重视之事。
当年,她三征南唐,自己为将随征,最后却是收得淮南而回,留得江南一域。
今日,自己坐于皇位,虽不能轻易再临战场,但南唐,一定要在自己手中,归入中原版图。
“攻南唐一役,或难或易,你自行体量。
出征后,战事当前,副将以下,不听命者,你可先斩后奏。”
最后一句,赵匡胤给曹彬下达了旨意。
此战,统帅为曹彬,除了要委任一名副将之外,其余所有将领、兵士,只要在战场上违抗了,赵匡胤允许曹彬处置,战后再向自己回报。
可以说,赵匡胤给予了曹彬极大的权力,赵匡胤相信,曹彬堪当如此信任。
“臣,必取南唐而归。”
赵匡胤,这一生,踏入军旅之前,身为军中将领,坐上殿上龙椅,打过大大小小无数的战争。
再精心的谋略,再全面的计划,也只是战前的布置,还是要看到了真正的战场之上,能否取得效果。
“朕,静候佳音。”
只有攻下金陵,收复南唐,能够使皇帝赵匡胤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