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六路并进(其二)

作者:高梁河车神 更新时间:2021/8/10 11:11:43 字数:3109

开宝七年十月,曹彬领大军,乘着精心造好的舰船,沿江直下。

“传令,大军分作三队,靠北岸而行,不得靠近南岸。”

自皇帝赵匡胤面前领下重任,在统帅曹彬令下,此次大军分作前中后三队,靠着长江北岸,分批依次西下。

曹彬会如此安排,自然是有其用意。

南岸的南唐驻军见大宋船队沿江北岸而行,似乎无意过江而来,因此也不敢轻动。

站在南唐驻军的角度来想,只以为宋军在执行正常的沿江巡逻任务,未有主动与南唐军队交流,自然也不敢贸然前去“冒犯”。

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大宋的水军沿江而下,却没有任何的动作。

于是,正如曹彬所预想的那样,大宋水军轻轻松松地,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拦,就从荆州沿江抵达了池州。

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一来,是曹彬刻意为之,装作无事的样子,让南岸沿途的南唐军队放松警惕;二来,也是因为南唐军队的主观上,这么多年累积的势弱,不愿意主动生事。

大军就如此一直行进到了池州,统帅曹彬才下令,大军突然调转方向,由北向南,渡江上岸,进入南唐国境。

而就连池州的守将,在一开始,都还以为这是中原水军又在例行巡江。

两国数年间的“友好”往来,都已经让南唐下意识地忘掉了威胁与风险,还特意命人速速准备好酒菜,好好犒劳前来交往的宋军一番。

然而,随着渡江而来的宋军阵势越来越大,打着大宋的旗号,浩浩荡荡,军容规整,这时才真正慌了神。

猛地反应过来,原来,这支宋军并不是前来“友好”交流那么的简单,而是要挑起战争,与南唐开战!

事到如今,自知此时再做防守已经太晚,南唐驻守在池州的守将,干脆不做抵抗,直接丢下城池先行逃跑。

“将军,池州的守军逃了!”

“不用管他们,传我军令,速速进驻接管池州,不用追击逃兵,避免多生战事。”

从荆州到池州的一路,就这样一战未打,池州就已经落入了曹彬的手中。

看着那些逃窜的南唐将士,现在也不是追击逃兵、杀敌立功的时候。

当下,站稳宋军在前线的阵脚,才是最为重要。

在统帅曹彬的指挥下,宋军迅速和平接管了池州城,与百姓秋毫无犯,站稳脚跟。

而在此之后,曹彬立刻准备继续往东攻打。

“兵贵神速,留少数本部兵马驻守池州,辅助樊大人造桥,大军冲杀马鞍山!”

“遵令!”

池州城,本就未有多少兵力,南唐的守备也较为薄弱,才能如此不费一兵一卒拿下。

但马鞍山采石矶,则是一处重地,有两万南唐军队在此驻守。

眼下如此轻易夺下了池州,曹彬要趁宋军来袭的消息传开,南唐的军队反应过来筑好有效的防线之前,迅速闪击马鞍山,一举拿下采石矶。

又快又猛,统帅曹彬亲临一线,宋军将士奋勇当先,果真在马鞍山的南唐将士们做好抵抗之前,宋军就已经袭杀而来,全力一战。

抵抗不力,旋即,当涂、芜湖二县就被宋军攻克,曹彬的大寨稳稳驻扎在了采石矶。

可以说,这攻伐南唐的第一步,曹彬打得顺利,赵宋胜得完美。

为何能够如此,除开赵匡胤的精心准备与谋划外,更重要的是,这“难得”的数年时间的和平,赵宋已经将南唐给麻痹,南唐已经自己将自己给麻痹。

防线薄弱,毫无准备,无力抵抗,无法抵抗,要么匆匆迎敌,要么直接投降,成为南唐的唯二选择,但结局却只有一个——败北。

就在宋军来袭的消息传开,南唐防线失守的军情回报时,曹彬,这位“沉稳”的儒将,可是继续“雷厉风行”。

“传我军令,分军一半部署防线,另一半尽快辅助架设浮桥,不得有误。”

“遵令!”

摆在南唐面前的,是一场不得不直面的战争,而摆在曹彬面前的,同样是一个不得不直面的难题。

跨江,是赵宋征伐南唐的最大问题,也是关键一步。

水军,是征伐江南地区,中原赵宋与江南南唐一战不可或缺的主力。

但,赵宋的陆军,更是此次战争的重头。

若是想要只靠水军就打赢这场战争,赵宋无疑是扬短避长,自讨苦吃。

然而,要让中原最为骁勇的陆军进入南唐,如何跨过这长江天堑,并且建立起稳固的后续战线,就自然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为了这个难题,赵匡胤同样计划与筹备了数年,终于得出了一个策略。

这个策略,不是赵匡胤自己想出来,也不是亲信的文官或者武将的建议。

这条渡江之策,反而源自于一个南唐人——樊若冰。

樊若冰,早年居于南唐,数次科举不第。

在此朝的帝制之下,科举,是文人最好的出路,是步入仕途的途经,是实现自己梦想与价值的手段。

但若是科举不顺,也可以向皇帝上疏,展示自己的才华或者才能,若得皇帝另眼相中,也可步入仕途。

然而,在不乏文人墨客的南唐,在皇帝无心政事的南唐,樊若冰的科举之路不顺,向皇帝上疏也是无果,自己在南唐身为文人的仕途理想、个人抱负,自然也就破灭了。

或许,作为一个失意文人,就该如此沉寂下去。

然而,在五代十国这一乱世中,其一个特点,便是所谓的“君臣忠义”的淡薄。

既然在南唐没法实现理想与抱负,樊若冰,就去了中原赵宋。

恰好,听闻皇帝赵匡胤,寻求一个渡江之策,樊若冰觉得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机会,便果断上疏,献上了自己的计策。

在南唐怀才不遇的樊若冰,到了赵宋,被皇帝赵匡胤一眼相中。

看过了对方的上疏,就其所献渡江之策,皇帝赵匡胤与朝中大臣们商议,发现樊若冰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也不顾其出身,决定予以重用。

听闻皇帝赵匡胤要重用自己,樊若冰也是惊喜感动。所谓“士为知己者用”,既然南唐不想留自己,那自己在赵宋出力,极力献出一条渡江之策。

哪怕知晓,自己的渡江被赵匡胤采用后,会被用以消灭自己的母国。

但在这君臣义绝的五代十国,自己能得到赏识重用,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与价值,已是比什么都重要。

樊若冰所献出的这条计策,就是架设一座浮桥,跨过长江,其选中的地点,就是:

马鞍山,采石矶,一个十分有名的渡口。

“矶”者,多有石,适合用于搭桥,且离金陵不远,这就是樊若冰精挑细选选出的一个最好的渡江地点。

然而,皇帝赵匡胤给予自己的赏识,樊若冰也不想只凭自己献出的一条计策就“轻易”得来,为了保证策略能够顺利实施,樊若冰亲自在采石矶进行日夜考察。

借自己南唐身份,装作一名钓者,将鱼线系于南岸的石头上,又迅速乘船过江,如此反反复复,通过鱼线的长度,来测量采石矶一处的哪一个地段,江面最窄,又有石头,最能快速搭好桥。

最终,经过长时期的实地考察,樊若冰获得大量的一手数据,终于是选定了地点,并亲手绘制了一副地图,献到了皇帝赵匡胤的手上。

如何建,在哪建,建多长,建多宽。

这,就是赵匡胤需要的,赵宋需要的,一条渡江策略。

这,也将是华夏历史上,第一座真正的长江大桥。

樊若冰怀才不遇,赵匡胤求贤若渴。

樊若冰得到了的赏识,赵匡胤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人才。

双方成全,这渡江之策,就此被敲定下来。

正是这渡江之策的敲定,搭砌好了赵宋征伐南唐征途的最后一块基石,再也无需有任何顾虑,可以开启这场与南唐的战争。

如今,统帅曹彬之所以率军如此快得夺下池州,站稳采石矶作为驻地,所为的,就是这渡江之策的顺利实施,辅助樊若冰搭好这座大桥。

而在战争这一非常时期,这座大桥的搭建方式,也注定将不同寻常。

早在曹彬迅速攻下池州时,原计划中修筑大桥工事的工程部队,就已在长江北岸的石碑口处,将这座跨江浮桥,已经开始修建。

待到曹彬再率领大军站稳了采石矶后,这座大桥,已经先行在上游的石碑口建好。

此时,曹彬奉旨要做的事,就是一件:

将在石碑口已经建好的浮桥,顺着长江,整座搬迁,移到采石矶来。

就在当初樊若冰测量好的地段,多长、多宽,不差分毫,再用缆绳一固定,稳稳定下,跨过这宽阔的长江洪流,让对岸等候的宋军得以成功渡江。

华夏历史上,长江的第一座浮桥,便是如此搭成。

“奇也,樊大人,果真其人也。”

看着眼前的这座浮桥,纵是曹彬,也很是惊叹。

谁能想到,这座长江天堑,会用这样不可思议的方式,搭建一座浮桥跨过?

这是历史上长江的第一座跨江浮桥,这也是采用整体搬迁的方式而来的大桥,更只是短短的三天时间,就已落定建好,用以行军。

怎不令人惊叹,怎不令人惊讶,怎不令人钦佩!

顺,太顺了,这赵宋打南唐,太顺了!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