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诸国覆灭,赵宋朝内朝外,万众期待着,皇帝赵匡胤何时再下旨意,让攻无不胜的宋军再次挥师河东。
此时,北汉国内,听闻南汉、南唐相继被中原出兵灭掉,也是惊恐万分。
如今,天下四方,无论国力强弱,无论是敌是友,几尽归入了中原赵宋的版图。
赵宋,只有一个目的,终结乱世,一统天下。
这个目的,从后周那里,从赵匡胤与赵普、赵光义三人间的雪夜定策,终于成功让天下知晓,令天下大变。
而北汉,与中原素有旧怨,大大小小的战争,自北汉建国起,就从未断绝过。
虽然国家保全到了现在,但北汉在数次战争之中,从未轻易取得什么胜势。
上次宋军来攻时,北汉这一小国,迅速全面溃败,最后只有一座孤城太原可守。
太原,是守下来了。
却是以损失了大量的兵力为代价,就连北汉其余州县的百姓,也都被赵匡胤在撤军时,一同带着迁去了中原。
本就已国力日微,本就已难养兵士,如今刘氏掌权的北汉,日子更是难过。
有臣子劝说刘继元早早投降,免得“自讨苦吃”,却是被严厉拒绝。
北汉还在坚持,要守着,这最后的国土,成为赵宋结束乱世的最后一道难关。
就在这天下瞩目的关键时刻,中原赵宋的皇帝赵匡胤,突然准备动身了。
不过,这一次,赵匡胤并未往北方动身。而是欲往西行:
皇帝赵匡胤,要去西京洛阳。
“如今南方已平,我赵宋,有今日壮举,来之不易。
于此之时,朕欲往西京洛阳,祭拜永安陵,于洛阳祭天,以告慰先祖。
朝上百官,到时,随朕一同前往。”
赵匡胤其父——赵弘殷,在赵宋建立后,被葬于西京洛阳。
永安陵,也是赵宋皇室的陵墓所在。
皇帝赵匡胤突然提出,如今赵宋尽得南方之地,实是来之不易。是先祖庇佑,才能有今日的伟业。
趁此欢庆之时,当去西京洛阳祭拜先祖陵墓,阐述功绩,以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最为重要的一句,还是最后一句,赵匡胤此次,要朝上文武百官,尽皆随行。
此话一出口,朝堂上众官员,神情尽皆惊愕。
“此事,百官当速速去操办。
择日,便启程去往洛阳。”
话毕,皇帝赵匡胤,宣布退朝。
今日朝堂之上,就只宣布西行一事。
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语,说了一件看似寻常之事,却在退朝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
而在快入夜时,皇帝赵匡胤,也身着便服,悄然独自离开了皇宫,到开封城去。
“夜已深,陛下怎此刻前来。”
不多时,一座府邸的大门被敲响,赵匡胤快步入内,正等着自己的,正是赵普。
赵普,如今已经从宰相的位置退下来,职位稍降,却仍旧在朝为官。
不过,既然已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落于了文臣之首,赵普自然不比当年在朝堂上那么得势。
“我为何前来,普姐虽不上朝,却怎不会得知?”
反问了一句,二人倒是许久未如此私下见面。
“微臣听闻,今日朝堂之上,陛下有意要往西京?”
赵普也不遮掩,自己虽然退下高位,却还未全然失势,朝堂上的风吹草动,还是有人能够传到这位前宰相的耳中。
不过,赵普口中所言及今日朝上之事,没有说“洛阳”,而是说“西京”。
虽然赵普因违反了朝堂法度而受了惩罚,但是对于皇帝赵匡胤的各种心思,还是揣测得十分清楚。
“开封,不能再待下去了。”
见赵普心中透亮,赵匡胤也不隐瞒,一句话,道明了自己的无奈。
赵匡胤,身为当今赵宋的皇帝,怎会突然说中原的国都开封,不能再待下去了?
“陛下,此事,甚难啊。”
看到赵匡胤神情些许低落,赵普也严肃起来。
往洛阳一行,此事,可非同小可。
“禀大人,官家今日在朝堂上,确实言及要去西京洛阳,且要百官随行。”
就在皇帝赵匡胤私下拜访前宰相赵普的同一时间,今日朝上的“西行”一事,同样有人将其传到了开封府尹——赵光义的耳中。
闻言,赵光义微微一愣,当即凝眉思索,神情愈显冷郁。
身为一国之君,二姐赵匡胤,不可能在此时突然无缘无故地要去西京洛阳。
在执掌赵宋政权,向来冷静,城府深厚的赵匡胤,从未突然有过这么急促的举动。
哪怕是以祭拜天地,告慰先祖为由,赵光义也觉得此事不对。
要宣读赵宋的功绩,也当待出兵收复了北汉,真正结束乱世,天下一统后再去,也不迟。
为何偏偏,就挑在这个时候?
而且,为何还要百官随行?
突兀、不解。
但很快赵光义猜到了,赵普也猜到了,以前往西京祭祖为一个由头,皇帝赵匡胤,很可能要做一件事——迁都。
洛阳,汴梁。
在五代十国,这是中原十分重要的两个地点,或者说,是中原十分重要的两个政治中心。
在李唐时,洛阳,曾经作为重要的国都之一,是华夏的皇权所在,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自五代十国开始,中原遭逢巨大的动乱,曾作为国都的洛阳,便成了重要的“争夺点”。
在洛阳遭受了动荡与毁坏,不再适合作为“国都”存在后,自然,会有新的“替代”出现。
于是在五代之中,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不再于洛阳定都,而是在夺取中原政权后,选择定都汴梁。
唯有后唐,将国都仍定于洛阳。
不过,虽然正式定都在汴梁。其余各朝代,如后梁、后晋,在建立中原政权前,都曾以洛阳为都,而后汉、后周,虽定都汴梁,却是以洛阳作为陪都。
在这数十年的时期,汴梁作为数朝的国都,在逐渐发展着,一点点地取代洛阳,成为五代十国时期新的政治中心。
但是,在这变迁的过程中,洛阳虽不再为国都,却依旧占有不低的地位。
赵匡胤建立赵宋时,因为要使得政权顺利交接,便全面继承后周,仍旧定都汴梁,建东京开封府,不过继续以洛阳为西京。
在赵宋建立的这十数年间,赵匡胤,也从未提过迁都之事。
或许,是因为天下未定,为了保护内部政权的稳固,而不敢轻易生变。
莫非,此刻南方已平,天下已几近在手,此时赵匡胤觉得时机成熟了,准备迁都往洛阳?
若不然,为何皇帝赵匡胤会突然提出要西行,还要百官随行,肯定是有“迁都”的念头。
迁都,或许是赵匡胤真正的目的,这不难猜测。
只是……在猜到赵匡胤可能想要迁都后,继续深挖……
为何,在赵宋如此繁盛,中原如此强大之时,赵匡胤突然要将国都从东京开封迁往西京洛阳?
迁都,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其背后的考量,与会牵扯到的东西,太多太多。
如果……迁都之事……真要说谁牵扯最深的话,肯定是——赵光义。
赵光义,开封府尹。
在赵宋版图不断扩张的这些年间,赵光义则在京城开封内“苦心经营”。
如今,天下即将一统,可以说马上尽归皇帝赵匡胤的手中。
可这京城开封,则可以认为,是被赵光义一人所执掌着。
单从权力的斗争上来讲,皇帝赵匡胤之下,赵宋最为当权的,便是“二赵”。
宰相赵普,已经因为其权势太过招摇,而被人联合扳倒,罢去相位。
而另一人,开封府尹赵光义,其势力已经在京城内根深蒂固,同样是手握了不可小觑的一股权力。
且比起赵普在台前招摇,赵光义一直居于幕后,万事小心谨慎,地位与权力都不可能轻易动摇。
赵匡胤为何会对京城开封不满?或许换个角度来看,不是对这座城不满,而是对这座城的掌权者——开封府尹,赵光义不满。
难道,皇帝赵匡胤,想把赵光义手中的权力,也打压下去?
为何?
随着当今乱世将要终结,天下逐渐一统的局面,赵宋的这些臣子们,以赵普、赵光义两位要臣为首,这班人继续往下猜测:
既然“外事”已经平定,接下来就是处理“内事”。
可能,皇帝赵匡胤,是想要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了。
当年的金匮预盟,杜太后驾崩前,曾经有意嘱托,让赵匡胤将皇位传位于其妹赵光义。
不过,这一秘密盟约,只有提出的杜太后,以及当事人赵匡胤、赵光义,再加上赵普这几位“当事人”知晓。
金匮预盟,在当时,并未达成一个“确定”的结果。
而此后,皇帝赵匡胤没有再言及,赵普、赵光义二人,也不敢将此事乱传。
因此,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都尚不知道此事。
只是,单从如今的局面来看,如果皇帝赵匡胤真要考虑“皇位继承人”的话:
赵宋封亲王者,唯有赵光义一人,同时身兼开封府尹,掌握京城大权。
凭借着自己这些年积累下来的权势与地位,赵光义,肯定是作为储君之位的最有力继承人。
但如果……赵匡胤并不打算将皇位传于妹妹赵光义,而是想要传位于几位皇子的话。
首先,肯定是要将几位皇子封王,这一点,并不难办。
最难办的,是必须使得这几位皇子,要拥有能与赵光义一争储君之位的“实力”。
这些年间,赵匡胤,对于几位皇子的培养方略,是先培养能力,凭其自己取得功绩,再取得封王的机会,来争夺储君之位。
且不论这些年培养下来,几位皇子的能力如何,单论资历与势力,几位皇子是难与赵光义一争的,手握京城开封府的权势,在宰相赵普倒台后,使得赵光义的权力无人能及。
此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急着提拔几位皇子,而是先削弱赵光义的权势。
而要削弱赵匡义的权势,便有一个最好的做法——迁都。
赵光义的权势,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其能够掌权“国都”——京城开封。
赵匡胤若想赵光义不再如此“如日中天”,便可迁都洛阳。
并不直接打压其势力,而是从侧面的手段,来削弱赵光义对的影响。
迁都洛阳之后,赵光义若是继续留在东京开封,其便远离了天子脚下,离开了政治中心,权力受到极大限制。
若是赵光义跟随一同到了洛阳,便需要重新发展起自己的势力,这便是几位皇子来与之一争的机会。
宰相赵普的倒台,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打压,才被扳倒。
赵光义在开封城的权势根深蒂固,若要清除根本不易,且难以取得成效。
而赵匡胤的这一招——迁都,直接釜底抽薪。
不得不说,一直猜到最后,还真是符合赵匡胤的深厚城府与果决性格。
“莫非……官家……真要迁都?”
想到了这里,赵光义兀自摇头,神态很是为难。
无论皇帝赵匡胤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要在此刻突然提出文武百官随行前往西京洛阳祭祀。但单从皇帝赵匡胤的性格,其背后定有深意。
到底是不是迁都?到底是不是为了削弱赵光义过于庞大的权势?到底是不是在为了日后立储君做准备?
一切,只有皇帝赵匡胤自己知晓。
但只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会被牵扯到其中,就肯定要先动起来。
许久后,赵光义神色一变,似乎下定了决心,自己要先做好准备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