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迁都之争(其一)

作者:高梁河车神 更新时间:2021/8/22 20:48:44 字数:2735

居于西京洛阳,朝中要务,凡有事情从京城开封传来,百官亦需例行向皇帝汇报,维持朝政的正常开展。

走完今日的流程中,皇帝赵匡胤照例询问可还有其他事宜上奏。

百官忽一阵沉寂,没人答话,也没有要退朝的意思。

看来,是有事上奏了。

坐于上位的皇帝,赵匡胤亦沉默不语地扫了百官一圈,片刻后,终于是有人站出来,上前一步。

“陛下,如今朝事繁多,当早日启程回归开封才是。

如此久居洛阳,陛下……是否是有意迁都西京?”

敢向皇帝言语发问,此人“斗胆”进言,揣测“上意”。

不为其他,只因为皇帝与百官已经在洛阳逗留了近一月之久,时间有些太长了,太过于反常。

按理来说,皇帝与百官早就该回到开封去。如果背后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祭拜先祖与故地重游,那太不像皇帝赵匡胤的“所作所为”了。

听了对方进言,赵匡胤的视线,再次于百官之中扫视一圈。

开封府尹赵光义,并没有位列其中,但此刻站列于前的百官们,都低着头,似乎很是严肃地在等着皇帝表态。

思虑片刻,看来,“迁都”这一说法,已经在百官之中有所传闻。

只是不知源头从何起,百官,就如此关心起“迁都”一事了。

“此次西行祭拜,居于洛阳城内日久,朕,确实略有迁都之意。”

既然百官已经猜测到了,赵匡胤这当皇帝的,也不会再继续隐瞒。

借由说自己在洛阳居住的这一月时间里,看到了洛阳的风土人情,确实是心起了迁都的念头,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了“迁都”而来,百官也无人敢质疑皇帝是否说了“谎言”。

“既如此,那‘迁都’一事,诸位爱卿,有何想法?”

趁此时说到了“迁都”,皇帝赵匡胤,就顺势向百官们征求迁都的意见。

毕竟,迁都之事,事关重大。

许多时候,不是皇帝一人开口,就能定下来,还牵扯到在朝任事的百官,以及整个京城的政治体系,“迁都”,可谓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百官们低着头略微偏转,互相看看,似乎在“交流”该如何开口。

官员们的意见,往往,也会在“迁都”之事中占据要头。

“陛下,微臣以为,迁都之事,恐难以成事。”

沉寂一番后,百官中,又站出另外一人,来到皇帝面前。

立马开始劝说赵匡胤,迁都之事不会成功。

“爱卿有何见解?”

端坐身子,对方说迁都难以成事,赵匡胤倒要“认真”听听,如何“难成”。

“陛下,洛阳城当年经历动乱,京邑凋敝,宫阙不完,郊庙未修。

国都,当是一国之本,一国容貌所在,今日洛阳,虽有旧名,却难当国都之称。

且城内百官不备,畿内民困,军食不充,考虑各项开支、消耗,如今的洛阳,承担不起。

由此,臣以为,此次迁都,不可轻迁。”

洛阳,过去确实是繁荣昌盛的“国都”。

但是经过当年李唐的动乱,还有后来五代十国战争的摧残,曾经的富贵堂皇,如今已是只剩“残垣断壁”,一座向阳的宫殿都没有修好,赵宋的宗庙也还没有完缮,这样一处地方,怎么配得上“国都”的称号。

而反观东京开封,只在皇帝赵匡胤掌权的这十几年里,就已经将开封城修缮多次,十分豪华,这才能当称“国都”。

抛开要与“国都”之称相称之外,洛阳城,也要有其足够的“底蕴”。

文武百官居住的府邸,平常百官办公的地点,还有各自的家眷该如何安置,这些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筑,都还不齐备,这要怎么维持京城事务的正常运转?京城的事务无法顺利运转,怎么来主持整个国家的大局?

而且抛开维持京城政务的正常运转之外,洛阳,远没有开封那么繁华,粮食、物什、钱财都没有那么多储备,官员、将士、百姓们,突然大举迁都来到京城洛阳,这一座“西京”恐怕也难以供应上所需。

很明显,这位站出来的官员,在开口前或者说在今日上朝前,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来反对迁都一事。

这才能从各方各面,一一采取理由,来劝谏皇帝赵匡胤——迁都,不合适。

“当年,赵宋初立,开封城,亦是百废俱兴。

洛阳既为旧时古都,必有其道理,有其依据。

假以时日,必可再现往日繁荣,又有何难?”

只可惜,对于这位官员极力的劝谏,皇帝赵匡胤却是摇了摇头,几句话便反驳到,并未将话听进去。

都城,都城,说到底,也不过是座城,都是人修建起来的。

洛阳的这些问题,当年开封城也有。

不正是皇帝赵匡胤亲自下旨,才慢慢地修建起来,有了今日的规模?

而且洛阳曾为古都,要修起来,肯定也更容易,这些所谓的“问题”,在赵匡胤看来并不是什么困难。

“陛下,依微臣之见,如今,开封确比洛阳,更适合为国都。”

“哦?”

“开封有汴渠之漕,京城之钱粮物什,多由江淮走水运,每年送入京城开封。

若迁都洛阳,漕运与开封不通,钱粮物什恐会难以运济。

且开封一地,四通八达,联动四方。

有何皇令,各方皆可顷刻抵达,无需忧虑,而洛阳难有此效。”

第一个人没有劝成功,被皇帝赵匡胤逼了回去,立马又有一人站出来,继续“据理力争”,将洛阳与开封做比较,想从另一方面继续劝说:

第一点,洛阳没有开封的漕运体系。

开封城,有一条汴河。这一条汴河,可以说是极为重要,连通了淮河,使得粮食、钱财,可从江淮与南方运送往中原。

南方运来的钱粮,对于维持京城开封的正常运作与开支而言,漕运,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皇帝赵匡胤,都还曾令大将韩重赟亲自主持漕运的修持,才得到今日成果。

想必,这汴河,这漕运,其重要性,皇帝赵匡胤比其他人应当更为清楚,要掂量清楚。

第二点,开封处于中原,可谓是四通八达。

在之前赵宋与四方诸国的战争中,就已经体现出来这一点,开封往四方前行的便利,使得中原能够南征北战,取得盛世。

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在京城开封这一中原之位,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起来,迅速传达赵匡胤下达的皇令,以便于赵宋执掌天下。

而洛阳在这方面,比之开封,又逊一筹,没有这样好的“枢纽”属性,难以成为一个皇权的“中心”。

这两点,都是开封比洛阳的优势所在,且是无法通过修建来弥补的,不得不承认。

言毕,这位官员等着皇帝的回应,而赵匡胤又摇了摇头,依旧没听进去。

很明显,不同意,第二个站出来的人,仍旧没有劝动皇帝想要“迁都”的念头。

“陛下,故土难离啊,我等为官,已在开封扎根。

若是此时突然迁都,恐怕会招致怨愤啊。”

见皇帝赵匡胤说什么都听不进去,没办法,只能打起最后的感情牌。

最后一人站出来,言辞恳切,情感真挚,向赵匡胤劝到。

当年南唐,中主李璟,贸然要从金陵迁都,也是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使得朝内积压一片怨声,最后大大削弱了南唐朝内的忠诚与实力。

若是赵匡胤也要执意迁都的话,不顾百官与百姓们的情绪与感受,那可能也会如南唐中主李璟那般,招致私下的怨愤,对于政权的稳固可是不利。

又转过来看了看这第三个站出来劝谏的官员,皇帝赵匡胤,依旧没有说话。

这数位官员,从各个方面来劝说:

洛阳,不好。

洛阳,不如开封。

迁都,要出问题。

然而,坐在上面的皇帝赵匡胤,依旧没有丝毫动摇的意思。

没有开口接受,没有开口答应,软硬不吃。

“迁都之事,今日暂且到此,改日再论吧。”

一招手,听到的,全都是反对之言,皇帝的脸色也冷了下去。

不再多说什么,赵匡胤直接起身离去。

留下百官,依旧站立于原地,无言。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