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迁都之争(其五)

作者:高梁河车神 更新时间:2021/8/26 11:54:37 字数:3364

安宁的开封城,今日忽又躁动起来。

“大人,官家与众位大人们回京了。”

在府邸内,听得有人快步走入,向赵普汇报了皇帝与百官一行人,已经结束西行回京的消息。

闻言,赵普一愣,挥挥手,让禀告完的下人退去。

“唉,迁都之事……果然啊……”

果然,此次赵匡胤带着百官西行,还是未能迁都成功。

独自呢喃着,赵普之前所预料的,还是发生了。

虽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是怎样,但是,皇帝提出的“迁都”大事,肯定收到了百官的抵制,其背后,晋王赵光义也肯定会反对,使得最后,迁都之事失败。

其实,从赵匡胤的想法上来说,迁都,完全是可以做的一件正确的事。

唯一可惜的一点,就是当今的朝堂之上,虽然不缺可以掌权的能人,但是能够真正为赵匡胤“所用”的人,太少。

什么叫能够真正为赵匡胤所用?

曾经的赵宋王朝上,就有这样一人——赵普。

赵匡胤虽然作为皇帝,执掌赵家的天下,但是在一些大事上,皇帝,有皇帝的想法,百官,亦有百官的利益。

当二者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时,如果皇帝只顾将权力强压下,可能得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会招致愤恨,引发大臣们不满,种下祸端。

于是,赵匡胤选择了做一件事:分权与集权。

军队的兵权也好,朝堂的政权也好,赵匡胤坐上皇位后,便在改革体制,极力打压五代十国的鄙陋,让权力从高官达人手中分出来,重新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将大权紧紧握于皇帝手中。

然而,五代十国的弊病已久,分权与集权,注定是一件很难做,且需要时日长久的事情。

这个时候,更为有效的手段,便是在皇帝的“对立面”——百官之中,安插一个能够为自己所用的“自己人”。

赵普,就是赵匡胤当年推到台前,帮助自己更好掌权的那个“自己人”。

很多时候,皇帝与百官出现分歧,或者一些重要事情的发生,皇帝不好直接插手时,赵普,就会站出来鼎力支持赵匡胤,或是替赵匡胤将那些事情办好。

与之所对应的,赵普,也就得到赵匡胤更多的器重,更多的权力,所以曾经才被赵匡胤视为心腹大臣,数次免过对于赵普的责罚。

然而,这种相互间的利益关系,只是赵匡胤作为皇帝维持皇权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不得已的方法,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更何况,这场皇帝与百官之间的权力斗争,一开始,就不只是赵匡胤与赵普双方在参与。

涉及官员们的权力斗争,往往太过复杂,太过繁琐,其权力中心,定不会只集中于一个人身上。

而在皇帝赵匡胤的治下,站在宰相赵普的对立面的,就是开封府尹赵光义。

这二人,自杜太后驾崩时,就悄然埋下了矛盾。

这么多年来,赵普与赵光义,一明一暗,互相较量。

曾经,作为皇帝的心腹,以及在百官中的代言人,有赵匡胤这座靠山在鼎力支持,赵普得以迅速在朝中笼络、发展起一股属于自己的庞大势力。

然而,伴随着赵普被罢相,赵宰相的势力倒台后,那些热衷与附庸权力的官员们,很快,便又转投了晋王赵光义的幕府,凭借自己特殊的身份与地位,成为新的权力中心。

赵光义,能否当此大权,其功绩又如何?

客观来评价,在赵宋开国时,赵光义,可以说是无甚功绩。

当年,赵光义既未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在后周一朝打拼事业,没立下任何功劳;之后,也未在赵宋的开国兵变、巩固政权的内乱之中,有什么亮眼的表现。

唯一亮眼的表现,只能说,在被赵匡胤委任了开封府尹一职,确实做得很好。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而之所以,看似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的赵光义,能够在朝中发展起自己这么庞大的势力。

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皇帝赵匡胤要建立新朝的权力体系,就必须对自前朝后周遗留下来,或是曾经开国有功的权臣们,渐渐得削权与去位,让被新提拔上来的赵宋臣子们,来将其顶替掉,以保证赵宋对于皇权的紧握。

赵光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直隐于幕后,一点点发展起自己的势力,并凭借自己是赵宋当今唯一一位亲王的特殊身份,得到了许多人的看好与拥护,其幕府才有了今日这么庞大的势力。

“可惜啊……”

赵普,作为“老派”的权力代表,在与“新贵”赵光义的这场权力斗争中,落败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官场上的斗争,不比战场上的战争,来的那么急、那么迅、那么直接、那么痛快。

更多的是明争暗斗,是权术手腕,背后的主导者,很少有正面的冲突,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决出胜负。

这需要长年累月的反复对抗,而最终胜负者的决定权,也并不在双方的手中,而是由皇帝来定夺。

而皇帝赵匡胤,哪怕知道赵普与赵光义的斗争,也不会直接插手进官员们的党争之中,最后也是大势所迫,才不得不在两人间择其一。

以前,因为种种缘由,赵匡胤一直相信、庇护赵普,也需要赵普在朝上为自己站台。

但在整个的权力更替过程中,得势这么多年后,终于,赵普退下了高位,那个在幕后苦心经营的赵光义,成功上位,终于是站到了台前。

赵普的倒台,其实是必然的。

只是,赵光义的存在,加快了这个过程,而且,其将要取代赵普的位置,成为新的百官之首,使得赵普想要再次夺回权势与地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次低了一头,可能就永远低了一头,以赵光义隐忍与沉稳的性子,坐上了位置,就不可能轻易被扳倒。

对于赵光义,其实赵普最早的印象,并未有多深刻。

当初,只当对方是赵匡胤的妹妹,并不在意,也并没有多关注。

直到赵宋建立,杜太后在离世前,将“金匮预盟”说出口时,赵普才不得不关注起对方。

因为,杜太后临终的几句遗言,关乎到了赵宋皇室的传位大事。

赵光义,可能被推到皇位继承者的位置上来。

而身为一名臣子,无论是从传承数千年的嫡长子制度,或是该对于皇帝赵匡胤的鼎力支持,还是自身的利益层面出发。

赵普,肯定不会赞同让赵光义继位这一说法。

因为,赵普很清楚地知晓,皇室之间,皇权面前,没有,也不应该有所谓的亲情、义气。

要是被这些东西给绊住,皇帝、皇室,就可以留下巨大的祸根。

然而,这些“亲情仁义”,却是赵普认为,作为皇帝的赵匡胤,一直存有的“弊病”。

当年周世宗柴荣驾崩时,在那样的局面下,最后也是被逼不得已,赵匡胤才发动兵变夺权,同时也是保全自身。

而在赵宋建立以来,赵匡胤所表现出的仁政,更是与五代十国的不同。

对于赵普、慕容延钊、张永德这些熟人们的依旧热切;

对于出兵收复后,四方诸国臣子与百姓的格外开恩与爱护;

哪怕是割据一方的国君们,也都被赵匡胤网开一面。

虽然让人很是感动,虽然很能推动天下的统一。

但是,作为皇帝,作为这样一位仁君,真的好吗?

百姓会说很好,臣子会说很好,赵普却觉得不好。

赵匡胤,有的时候太过于看重情义,但是,这却不能保证,她所看重的人,同样也会是如此重情重义之人。

治国、理政、用人,这些方面暂且不提。

尤其是涉及到皇权、皇位的归属时,最不该有的就是私情,不该反反复复,犹豫不定。

此次迁都不成,是真的赵匡胤被那些臣子们的理由给反驳倒了吗?

赵普不相信。

凡是赵匡胤下定决心要去做的事情,就很少有人能够拦下,除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而此次迁都失败,其背后的原因,肯定是因为一个人——赵光义。

赵普并不知道,赵光义对赵匡胤说了什么,或者说赵匡胤考虑到了什么,才没有迁都。

不过,这至少说明,赵匡胤在决策国家大事时,还留有私情。

迁都牵扯最深的,就是开封府尹——赵光义,这位亲王,许多官员们看好的储君之位继任者,赵匡胤可能还对赵光义留有一些情义,一些可以左右国家大事的情义。

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赵光义的特殊身份,这会涉及到皇位的传承。

乱世就要结束,大业即将完成,天下马上一统。

自取后周而代之,赵匡胤黄袍加身,在赵普等人的拥簇下登上皇位,也已经快过去了十余年。

此时此刻,正好国家面临转变,赵匡胤也坐了皇位这么久,必须要开始为拖延了如此之久的储君之事做准备了。

杜太后的遗命,赵匡胤到底会不会遵循?

站在自身的角度上,赵普,自然是不希望赵匡胤遵循。

比起赵光义,赵普更希望几位皇子,能够争一争这储君之位。

毕竟,明争暗斗了这么多年,赵普和赵光义的关系,可以说是很微妙。

而经过这么多年的栽培,如今的几位皇子,也各有所成,并非没有争夺储君之位的实力。

只可惜,现在就差一只推手,推他们一把,几位皇子就能更容易上位。

赵匡胤作为皇帝,一面是妹妹,一面是子女,赵普猜到对方可能难以抉择,更不好亲自推皇子们一把。

而赵普自己,纵使想插手,可是以如今的势力与地位,也是有心无力。

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虽然说可以算是“赵氏宗亲”,但是自从身居官位,在朝为官这么多年,有了“臣子”这一身份,赵普也不可能真把自己当作赵家皇室的“自己人”。

说到底,立储君,还是皇帝的家事,臣子们,也只得从旁谏言。

自己能做的,只是皇帝赵匡胤在找到自己时,多劝几句罢了。

最后的结果究竟会如何,赵普无权无势,也只能作旁观了……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