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即发的战争

作者:WDNMDZL 更新时间:2021/3/14 0:30:48 字数:5333

我们都因他而受益

他的教诲惠及全球

那本属于私有之物

却早已传遍人间

他正如浩瀚天际的明星

无尽的光芒与他永伴

——歌德

现在是2001年10月2日,据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第一次发现外星存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苏美冷战已步入白热化阶段。核威慑逼迫两国疯狂地进行军备竞赛,同时也多多少少影响了两国周边的国家。

出于人类对危及生命的危险有着无可抗拒的恐惧与抵抗,美苏两国为了能在这场军备竞赛中能压倒对手,纷纷拿出了大量在现在看来仍旧让人觉得非常奇幻,甚至是有点惊悚的脑洞设计。两国甚至为一些看似精神病提出的计划也送上了通行证。

比如:苏联人研发的战斗机器人。

想要开发出一款拥有自律性,可以上战场作战的战斗机器人,强大的AI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集成电路还没有出现。这就让研究出一款拥有近乎于人类智能的超级AI变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苏联科学家另辟蹊径,打算开发出生物计算机。

什么叫生物计算机呢?根据当事人的理论,大脑拥有者真空管计算机所不具备的运算潜能。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好好“开发”一下这个大脑的潜能呢?至于怎么开发,当然就是直接把大脑拆下来,然后放在计算机中,让大脑作为计算机的CPU工作啦。

但实际上,所谓“生物计算机”的设想非常的不现实。因为没有任何机械能够承受人脑的强大算力,同时人脑的神经系统非常复杂,想为其接上线路简直难于上青天(单人不带任何器械)。更何况人类身体器官具有排异性,除了钛以外极少有物质能够不被人体排异。这也就意味着装载生物计算机的战斗机器人必须要在人脑所在的控制室使用大量的钛。这显然是极不划算的。

这一计划的终极产物,就是苏联的丧尸机械狗计划,苏联内部被称为“道尔教授的头颅”。这是苏联科学家众多的超级士兵和机械士兵的研发计划之一。具体操作方式是就是直接把一个狗脑子给安装在机器人上,利用狗脑子的电信号转化成机器人的电信号,进行作战。这种机械战士不仅可安装各种不同的武器上战场,而且还不会感觉到疼痛与恐惧。在大脑的操纵操纵下,也拥有更好的灵活性。

因为技术受限,无法将生物体内的神经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因此这项计划失败了。

而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人后来也进行过同样的计划,虽然他们比苏联人更接近成果,但在实验最紧要的关头,计划被美国人道组织的民间舆论给搅合黄了。

于是两国都需要既强大又可靠的武器,能在不动用核武器的情况下使对方投降。

而这时,叶凯士天文台发现的外星文明则成了两国眼中灭世洪水上的诺亚方舟。

“拉德尔上将,现在苏联方面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技术研究。我们是否也应该做些什么?”

“做些什么?呵,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只有搞快点我们自己的科学研发。不让那群苏联人抢占了先机。”

“对了,将军,我认为我们可以分化两条路线;一条专攻物理量高能功率引擎,另一边可以设置课题,用来研究外星人。”

“如何?”

面对身旁科学家的提出的许多意见,拉德尔上将有些烦躁,他很讨厌战争,尤其是冷战。他更不希望因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让数以千万计的民众长期处于恐惧之中,社会一片萧条。可他最终动摇了。没办法,只要能赢得胜利,或者说让美国在冷战中取得一点优势。再荒唐的办法他也要试一试,更何况这个还相对不错的呢?

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会在最危险的时候做出最疯狂、最极端、最不可理喻的事情。只要是为了生存,什么都干得出来。

只是远古时期的智人还尚有人性的存在,在危难面前也知道照顾同伴的安危。但讽刺的是,现在的人们被金钱支配,被权力控制。人人向往利益,人人皆为利往。所谓的善良早已成为故事中所传颂的精神,现实中的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为自己而活。而那些真正有心的人,或许会幸运地被媒体所曝光,成为一时的英雄;或者被现实打倒,堕落为一个没有信仰、没有情感的冷漠的旁观者;更多的人则成为了‘沉默的羔羊’,甘愿被人当韭菜割。

生物间出现的利他行为,其出发点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帮助别人是为了别人能帮助我。道金斯在书中举了不少这方面的例子。比如,海洋里有若干种小鱼虾,靠为大鱼做清洁工作来谋生。大鱼张开嘴巴,让小鱼游进游出为它剔牙、清理鱼鳃,小鱼借此而美餐一顿。这种共生现象就是生物界的互助行为,但是互助的初衷不是出自于利它美德,而是自私本性。那些永远张口就吃掉小鱼的大鱼,最后也许就死于寄生虫感染;而那些不做清洗工作、趁机咬上一口就溜的小鱼,也许更有可能被惹急的大鱼吃掉。经历无数次的博弈,只有互相合作的个体才得以代代繁衍,生存至今。也就是说,凭借自私的本性,同样可以演化出利它的行为。

人类同样如此。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和你的朋友被绑架了,用于逃生的电梯只能容纳一个人。且一旦启动就无法逆转,这时你该如何?

你的想法一定是和朋友努力找到其他通道然后一起逃出生天。对吗?

NO!NO!NO!我的朋友,你们之间最有可能发生的,大概是你们俩互相猜忌,然后扭打在一起,最终两败俱伤。

当你身处在最危险的时刻,你的本能会让你恐惧,因为你感受到了一股对你生存的威胁,因此你会不惜一切代价来防止自己的死亡。

这就是对美苏两国冷战的解释。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而且对方又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威胁自己的生存。但因为在半和平的年代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双方碍于明面,所以才发动了冷战。

这都是源于生物的本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仅是在地球,宇宙也同样是如此。

在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指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物种与自然之间的抗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的一种自然法则。环境,不管在哪里都需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适应,这个"适"不仅是你适应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人,还包括周围的人的理解、配合和互助。首先要"适",然后才谈更好地生存。只有适者才能划出最强音。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物都有繁殖过盛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而那些进化的不适于环境的动物就只有死路一条。

拓展:现实中的冷战

冷战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的伦敦第一届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开始,围绕与意、罗、保、匈、芬五个次要敌国缔结和约的问题,四国外长前后共开了四届7次会议进行讨论。经过反复争论,最后终于就战败国的领土划分、赔款以及政治军事条款达成一致,并于1946年2月10日缔结了五国和约。五国和约的签订反映出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意图。

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确立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各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原则。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并由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但是,后来在非军事化、民主化以及赔款等问题上,苏、美主张不同。美国从一开始就有重新扶植德国的意图,以便把它纳入美国的战略体系。而苏联则要最大限度限制和削弱德国。针对西方在1948年制裁德国的做法,苏联于同年2月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之成为准政府组织。3月,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德国分裂不可避免。

在处理战败日本问题上,美国一开始就有独占的意图,而苏联方面则进行了不少斗争。经过几轮讨价还价,在美国满足苏联占领日本北方四岛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最终同意美国占领日本本土。

经过:

1.开始:为了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美国推行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根支柱,它们是在1947、1948、1949三年内相继出台的。这意味着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其中"杜鲁门主义"是"冷战"政策的核心部分,出笼的由头是代替英国挽救希、土危机,镇压两国的**。由此推而广之,只要哪个地方有进步运动,美国就宣布这个地方有"共产主义威胁",就立即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乃至出兵干涉。"杜鲁门主义"由此便成了对世界的干涉主义。"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一项纯经济援助计划,但实际上同样是为了压制共产主义的发展,进而从政治和经济上取得控制西欧的主导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完全由美国领导和控制的纯军事组织,美国将西欧防务掌握在自己手里,牢牢地确立了美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反共产主义的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较公正的观点则认为:对于冷战的产生,美、苏都应承担责任。其实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美国要独霸世界,而苏联决不准许美国任意主宰世界。美国要使东欧变成自由世界,而苏联决不容许美国插足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关心和扩展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苏联要保障自己的安全利益。美国要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包括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苏联要在全世界推行社会主义,包括推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美、苏都认为在刚刚经历二战后必须避免双方直接交战,但是,它们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的冲突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必然导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于是,冷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而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则是冷战的直接起因。

1946年温斯顿·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的开始的标准。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其中明确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随后的9月里,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又向杜鲁门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报告,报告主张美国应准备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努力缔造其想象中的世界,并联合一切反苏力量。这些国家均可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这些关于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被美国决策层采纳,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理论依据。之后,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他强调:"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

苏联回击

针对美国的政策,斯大林采取了相应对策。其基本指导思想:巩固雅尔塔体制成果,加固东欧阵地;在理论上明确"两个阵营和两个平行市场"概念;立足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的到来。基于这些考虑,斯大林确立了他的积极防御方针。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国家防御能力。优先和高速发展重工业,突出国防工业建设,迅速加强国防力量。整顿和改组军队,全面提高武装力量素质。苏联在战后组织大规模复原,更新武器装备,改组作战指挥系统,使整个军队装备和素质大大提高。实施战略纵深防御,在苏联国土周围建立"安全防御带"。二战后苏联不仅在东欧地区建立"安全带",并在远东也得到了一些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苏奉行"一边倒"政策,更加强了它东部的纵深防御,为了恢复东欧国家的经济和监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制订了与马歇尔计划相似的莫洛托夫计划来援助东欧经济。

从50年代到60年代,美、苏关系仍处在冷战的发展时期,但是双方的政策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特点是双方既有缓和又有争夺,优势在美国。由于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与美国平起平坐,开始以缓和姿态处理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

结果:

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耳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

1990年7月,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说服戈尔巴乔夫不反对德国在北约组织下实现统一,以作为德国持续经济援助苏联的回报,清除了两德统一的最后障碍。

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在布拉格的会议中宣布正式解散。在同月峰会上,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布什建立美苏战略伙伴关系,使冷战走向终结。布什总统称在1990年至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实现美苏合作,从而在处理双方及世界问题上打好基础。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背着戈尔巴乔夫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会晤。会晤后三方发表的公报称,三国已共同签署了由三个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其中宣称,"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苏联的法律和一切准则在三国已不再适用。这三个斯拉夫国家的总人口、总面积和经济实力在联盟中占绝对优势。三国的决定使戈尔巴乔夫签订新联盟条约的努力最终成为泡影。明斯克会晤公报发表后,原苏联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领导人于1991年12月13日发表声明,表示愿意成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平等创建国。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

至此,苏联解体,冷战正式拉下帷幕。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