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君!

作者:听雨织风 更新时间:2017/4/1 19:18:44 字数:2149

大家好,大家好,这里是织风。好久不见,嗯,这次无论是谁都应该是好久不见了,毕竟在下已经很久没有亲自出来瞎逼逼了吧?原先本来想好好地把科普君补补齐给各位年轻人涨涨姿势顺便凑(pian)凑(pian)字(gao)数(fei)的,不过也是由于要赶主线剧情被我给无限期搁置,或者说是“无限鸽制”了……那么为什么这次科普君又是迷之复活了呢?

因为如果连科普君都没有了的话这一章就没东西了啊……

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被老师安利吴方法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个名字很有趣,因为听上去就就像是没有方法(无方法)似的。所以吴——无——五……允许我用这么一个谐音来混过这并不存在的第五章吧【

我是一个喜欢格式,喜欢规律的人……嘛,毕竟是男孩子,又是理科生,又不是学化学的(不不不我不是歧视化学的,只是化学例外中的例外实在太多弄得我一直学不好罢了),所以或多或少总有这么点偏好吧。所以对于自己写下的文字来说,也希望能够有一些美妙的而规整的格式而已。不过就结果而言可能是从某种程度上自己束缚了自己,甚至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一开始觉得自己才思泉涌,一步两步都想好了要怎么说怎么写,结果五六十万字下来却是发现自己hold不住了,强行点题再加上意义不大的日常剧情,却是由于自己给出的格式不得不继续下去……我表示我也很绝望啊!

不过我似乎发现,虽说我是规定了章节的数量,但我并没有规定章节的字数啊?嗯嗯,那么第四章干脆就1w字左右就over吧?第五章干脆搞个特殊情况选取一个空集来凑数吧?

………………

我表示我也是服了我自己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是我觉得日常的铺垫已经足够多了,该挖的坑也已经挖足了,差不多也该进入填坑环节了吧?剩下的第六章将是一个重要的转(cun)折(dang)点,林虎在这个点可以选择周沐杉分支,但不同于普通的转折点,这也是最后的转折点了。接下来就是我等翘首以待的主线剧情,作者已经打算一点点地去揭示谜团,最后走向结尾了……这个大框架也是我早在两年前已经构思完成并且自认为还不错的,所以我想是不会让大家失望的。嗯,用我等的语言来说,就是“我有一个精妙的结尾,可是这里时间不够写不下了。”

咳咳,好像扯远了,总之第五章就是这么没了,向各位强迫症说一句不好意思。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吴方法吧。

吴方法是由吴文俊老先生发明的一种用机器证明几何学难题的方法。相信大家肯定做过平面几何题吧?什么对顶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什么三角形的重心内心外心旁心垂心,什么做辅助线取中点取平行线等等……在中考体制和高考体制中都会有的简单的平面几何体。额,如果有人觉得这并不简单也请不要喷我晒触,因为这也不过是相对而言的简单啦,在数学竞赛中会有很多更加复杂的几何题的说,对于这种非常不明显,非常不好做的题目,机器证明就显现出它的强大之处了。

但其实,现在经典的几何证明(或者叫纯几何证明)实用意义已经不大了,毕竟我们可以用强行解析几何、复数法等等硬干的方法稳定地解出几何题,那种不按套路出牌地取几条很精妙的辅助线从而解决几何题的方法实在是太难想到了。自从笛卡尔坐标系(就是大家熟悉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斜角坐标系的总称)出现后纯几何学就没落了,毕竟解析几何方便快捷信得过嘛。所以就有人说“纯几何毁了一代人”,也是因为这个吧。只是对于懂得纯几何方法的人,这些精妙的解题步骤回事一副美妙的艺术品吧。

不过吴方法的目的也并不是做出些只有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才能懂得的那些小众的艺术品,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科学贡献就是机器证明——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试探法啦。稍微复杂一点的数学证明题都是给你一堆条件,然后让你证明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结论。如果没有一眼看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我们往往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出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如果推出来结论那就大功告成了。比如说我知道自己很丑,所以我找不到女朋友,所以我生育不能,所以我怎么可能会有个可爱的女儿呢——证明成功!虽说怎么看都是有种赢了比赛输了人生的感觉……第二种就是从结论出发,一步步倒推。比如说我想要有个可爱的女儿我首先得生的了,那么我首先就得有个女朋友,那么我就得长得帅,哎呀但是我并不,矛盾——证明成功!这个例子看起来很简单,不过从“长得丑”所推出来的也不一定是“我找不到女朋友”啊,也可以推出什么“我不能靠脸吃饭”—》“我得好好读书”—》“我得先买本本子”等等等等……当然这些推理对于我们的结论就没什么卵用了。实际的复杂问题中,我们从头就不能看到尾,所以就用电脑让它去尝试各种分支,把“我找不到女朋友”、“我不能靠脸吃饭”和“我这个人的基因里就是写满了‘丑’字”都给试一遍,看看哪个走下去能得出“我不可能有个可爱的女儿”(不过第三个条件是不是就可以直接的出来了呢hhhh)……这就是机器证明的简单形式。

不过在实际问题中还会有很多麻烦的事情,并不是这么A推出B,B推出C然后balabala就推到底了,还有“任意”、“存在”这样的量词,还有数理逻辑里面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且在应用于实际的几何问题的时候也是有许多麻烦的问题的。这些是吴老先生的贡献了。

话说回来,老师第一次向我演示吴方法的时候就是五圆定理呢……嗯,就是大家熟悉的“膜法阵”,因为我们敬爱的长者在某个场合亲自证明过嘛。而且……吴老先生也是从交(mo)通(fa)大(zhi)学(yuan)数学系毕业的呢……?

咳咳,咳咳,扯远了,总之今天的科普君差不多也该结束了,大家下期再见吧。我会在愚人节再次归来,带着一个精妙的故事与诸君共享。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