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问题现已成为一个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它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我国当前在各方面的问题和漏洞。更有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手段残忍化、多样化、高智商化、性质恶劣化、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据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1980—1999年的20年间,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自2000年以来的几年里,这一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65%左右。令人心酸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各方面的探讨沸沸扬扬,但基本都是出于对个别现象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个体的心理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希望能够找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人从一落地就有了自己的世界,每个人在适应周围的环境的同时,都在想着如何改造周围的环境,以促使环境往更有利于自己方向发展,即使很小的孩子也不例外。在一个人的全部人生中,支配那些聚集在他周围的人和物成了他生活的主要目的。当他还小的时候,他的长辈们由于他的软弱而对其负有义务(这是由于人类的自我保护性决定的),于是两种行为的可能摆在他面前:一方面,他使用那些在实践中学习到的并逐渐掌握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他利用自己的软弱,让成人感到他的软弱从而帮助他解决问题。我们不断地在儿童身上发现这种精神倾向的不同,当然利用成人来解决问题相对比较快捷有效,而且现在的成人们都乐于帮助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强迫孩子接受帮助。于是在生命的早期,不同性格类型开始形成。一些孩子的发展方向是主动学习并适应整个社会,其结果是获得承认;另外一些孩子则利用自己的弱小来投机,并试图用最多样的方式表现这种弱小。但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身边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每个人都必须适应环境,他的心理机制便具有从外部世界接纳印象的能力,心理机制根据对世界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即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在形成的过程中,所有发生的事件都可能成为修改模式的契机。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经历过的每一件事情都用自己的理解来加以解释,如果他的经验和他的观察不十分符合,他会加以思考、解释,直至现实和模式结合产生新的模式为止,结果无非两种:一是他用自己的行为模式解释了现实;另外一个就是他利用现实的力量修改了自己的行为模式。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成了他做出一生选择的重要依据。父母展示爱、孩子接受爱,然后由己及人,乃至整个社会,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但两者要做到配合的天衣无缝,那就需要相当高的技术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表露(包括那些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但孩子并不理解的),那么相似的障碍就会产生。每当这种前景出现,在儿童成长中的严重后果就接踵而来。孩子的态度变得固执以至于不能识别爱,也不能恰当地运用爱,因为他追求爱的本能没有得到发展。在温情感没有得到适当发展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身上,很难激发出任何爱的表示。他的整个生活态度是一种逃避的姿态,是一种对所有的爱和温情的逃避。认为教育儿童温情是荒唐可笑的前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那些经常受到嘲弄和被严厉管制的儿童尤其如此,也许他的父母的出发点并非如此,只是他们的行为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这类儿童深恐显露出情感或温情,因为现实让他们觉得,对别人表现出爱的倾向是荒唐、可耻的,他们抵抗正常的温情,仿佛这爱会奴役他们并使他们丢脸。于是,在童年早期,阻隔爱的生活的界限就设定好了。通过这种阻止和压抑所有爱的野蛮的教育,儿童逐渐从其周围的环境中退缩出来,逐渐丧失了与环境的接触,而这种接触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很多人从此就封闭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终其一生,这就是现在为什么那么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的原因:因为没有处理好爱的问题,他们在现实中无法确认自己的角色,而在游戏中的那种虚拟社会里他们可以找回属于自己的世界。当遇到事情时,他们运用自己的逻辑解决一切的问题,因为无视于法律的存在,犯罪便成了概率很高的一种必然;也有的人正好身边的某一个人在适当的时候为其展示了爱的伟大,这时他就会将憋藏的委屈全部倾泻出来。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长大以后,他的社会关系仅仅指向某一个人,他的社会倾向永不能扩展从而包容更多的人。这时这个人就成了决定他一生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个人引导他往好的方向走,他的生命因此而改观,但要是这个人引导他往坏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方向堕落,他的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些就是那些留守子女、单亲家庭、犯罪世家等类家庭孩子走向犯罪的原因。
伴有太多爱的教育与没有爱的教育同样是有害的。被娇惯的儿童与被严格教育、被抛弃的儿童一样在困难重重中艰难前进。从一开始,对爱的过分依赖就导致了是这个备受宠爱的儿童依恋于某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拒绝与他们分离,他会运用一切手段让这些人一直围绕在自己的周围,包括让自己生病。爱的价值由于错误的经验而得到强调,以至于儿童得出结论,他的爱可以迫使成人为他的成长承担绝对的责任,而他却不必要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什么,他所要做的仅仅只是利用自己的弱点抓住这几个人就行了,在他看来整个世界都是为了他而存在的。一旦儿童发现别人逃离他的倾向时,他会表现出更多的温情或软弱,从而使别人更加依从他。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他将忙于用自己的软弱换取关心他的人的爱而奋斗。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敢于使用一切现成的方法,包括残害自己的身体。但在家庭内部的发展终究是要结束的,人最终还是要融入这个社会,进入社会后,由于全身心爱他的人毕竟有限,适者生存的竞争体制不容许他继续发挥自己的软弱。他由一呼百应的高峰忽然被抛进无人理睬甚至被人践踏的低谷,强大的落差使得青少年的心态严重歪曲,在这样的心态下,很多不计后果的事情就发生了,包括犯罪。被娇惯的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更多考虑自己,而非考虑别人,他们一直认为世界是因为他而存在的。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他们的父母只能在孩子的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的种种需求,而这种重视身体的生理的满足,忽视内心世界的正常发展,使孩子变成了四肢发达、内心脆弱的人,过去的经验让他以为整个世界都以他为中心,当这种无限的自我要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时,他便自暴自弃,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失望、仇视或敌对情绪,偏离人生旅途的正常方向,此时只要有稍微的引诱就有可能让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当父母抱怨孩子时,很少是由于他们的盲目服从,最常见的抱怨是由于孩子的不听话。难道听话、做家长的影子就一定比自己有主张更好吗?答案是简而易见的。由于在家里得到错误对待,教育的影响很难施及到他们。一个反复被人们提到的事实是: 天天碰见、天天说话,彼此之间却没有交流,因为他们都视对方形同陌路。这个事实不仅在社会上存在,而且在家庭这个狭窄的圈子里也存在。我们常听见父母抱怨他们自己的孩子不理解自己,而孩子们则抱怨自己受到父母的误解。不幸的社会关系只有在我们相互不理解时才可能发生,因此我们会陷入到表面的装腔作势的危险之中。
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感到自己受环境压迫的儿童,自然会对其所受的教育表现出敌意。所谓青春期的叛逆性,其实只是青少年在身心趋向成熟之际的一种正常表现,而且这种表现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这个条件就是其主观意识的长期被压抑。青春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向成熟大快步跨越的时期,这个时候人的生理条件的迅速成熟导致其个体意识也迅速膨胀。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被当作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包括老师、长辈等所有可以对他指手画脚的人,以下同)想让孩子如何做,孩子就必须如何去做,孩子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自己的意识完全处于压抑状态,即使有的时候孩子有一些想法,但马上就被消灭于萌芽状态,只要他有不服从父母指挥的举动,父母就开始利用身体优势迫使他完全屈服。这样发展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孩子完全丧失了主动性,他完全沦丧为父母的工具;另外一个就是长期的压抑导致了孩子对父母的怨恨,在自己身心尚未成熟,他无力与父母对抗的情况下,他被迫遵守父母的命令,但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做出反抗的举动。等到了青春期,他的身心趋向成熟,这个时候他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有资本和父母对抗,以前的种种不幸导致他对父母的命令不屑一顾,即使这个时候他也觉得正确的事情,因为从父母的口中说出也变成了不正确的,毛主席说的: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坚决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坚决反对的格言成为了他们的活动宗旨,而父母却由最爱他的人可悲地成为了他的敌人,这个时候父母想再从身体优势出发让孩子听从的主张也没有那么容易就可以得到实施了,取得胜利以后同样可以加强其反抗的决心。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说:以前啊,我说什么他都非常听从,现在怎么一下子就变了,我让他往东,他偏偏向西,我让他往西,他却要向东。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意愿的天性,只要有机会他都会想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往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得反抗现实的压制。人在小的时候没有能力去独自实现自己的想法,他就会利用自己的软弱获取成人的帮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等到他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世界时,他就一定会自作主张,采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脱离了自己设计的路线时,那些心急的人就开始用打压的方式强迫孩子归顺。对于一些比较柔弱的孩子而言,这些打压很容易就可以让他顺服,但从此以后他也基本上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但对那些比较倔强的人而言,一次次的打压只会激起他更兴奋的斗志,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形成这么一个观点:社会都对我很不公平。
每个人对自己的世界,都有自己观察和倾听的方式,我们只注意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对其他的,一概不予注意。打个比方:一个对美术有兴趣的人和一个对音乐有兴趣的人同时进入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东西很多,但那个对美术有兴趣的人只去注意有关于美术的,而那个对音乐有兴趣的也只对有关于音乐的产生注意,这就是注意力的选择性。假使有个人有这样的想法:社会对我不公平。他就会发现许多能使他信心更为坚定的证据。他会拼命搜寻这一类的证据,而对另一方面的证据,则视而不见。因此,除非我们能获知他各种解释背后的意义,和他各种观点的成因,并发现他的态度最初开始时的方式,否则我们就无法劝服他。这就是严厉惩罚总不生效的原因之一:这样的人会把每次的惩罚都看做是社会对他充满敌意的证据。这一类事情可能在学校遭遇到,他会因此而拒绝合作,结果不是成绩每况愈下,就是在班上捣蛋不停。因此,他会再受到责备和惩罚。可是持续的惩罚就能让他转变态度,然后和别人合作吗?不会的,他会对这个情境更加失望,觉得大家都在和他作对。几乎没有人会对一个经常受到责备和惩罚的地方产生兴趣。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信心全失,他对学校的老师、同学再也不会感到兴趣。他会开始逃学,四处游荡,寻求隐匿之所,以免被发现到,在这些场所,他会找到一些和他有同样经验又走上同样道路的孩子。由于具有共同的经历和性格,他们互相理解、互相赞赏,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并把所有反对他们的人作敌人;在这里他们可以远离呱噪,为所欲为。而这些因此而聚集在一起的孩子只会让学校、老师、家长更加反对他们,就这样恶性循环,许许多多的孩子就慢慢地误入歧途,直至最后加入了犯罪集团。
具备了以上的基础,青少年要从正常的轨道内偏离甚至坠入犯罪的深渊只需要两个条件:盲目和冲动。盲目从更大的意义上说,是现在的孩子缺少是非观,他们从来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受到的教育、书本里说的和现实里他们看到的格格不入,他们不知道该用哪个标准来作为自己的标准。现行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和唆使了对权力的追求和虚荣心的发展,加上绝大部分的父母既不是好的心理学家也不是好的教师,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我中心在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要求自己家庭的儿童受到特别的培养,并被视为有着特殊的价值,甚至以糟践他人为代价。家庭教育因此在向儿童灌输错误的观念上犯下了最严重的心理错误,这种错误观念认为,他们必须优于其他人,并要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所有人都要高出一筹,为了这个,他们可以不择手段,这样进一步导致了孩子是非观的模糊。是非观在平常的生活中看似没有多大的作用,但到了抉择的关键时刻,它就往往起到了方向性的决定。如果把人比做是炸药,那么是非观就是保护炸药的保护膜,、而冲动就是引燃炸药的火星,“一失足成千古恨”便是霎那间冲动的真实写照。
孩子是完全不应被生活的考验击垮的。我们不应该让他们丧失希望。假使我们在生活中能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勇气,我们便能很容易地防止这一点。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学校和专业人员——老师应该是懂得孩子发展的规律,但在现行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成绩又成了学校生存的唯一指标,这样让老师们也很难做。全社会的短视行为将“百年树人”改成了“几年树人”甚至更短,老师们也要生存,他们也要适应,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但作为专业掌握的一方,如果他们懂得坚持,我们必然会更加敬佩他们的。
培养自信和勇气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仅仅只是多让孩子动手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过程中,他们也必然会因为无知而犯下一定的错误,但这并不可怕,孩子们就是在一次次的摔打中慢慢成长的。热心的家长们以为为孩子着想就一定要推销他们所谓的正确的做法,但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必须让孩子身体力行,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谁也替代不了。我们只有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真正从内心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然后再用爱来呵护,孩子才会在被尊重的情况下敬重真正爱自己的人,也只有这样他才会不辜负家长们的期望,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尽情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