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与我最喜欢的学科——语文,有着解不开的因缘。回溯一下,哪怕现在只是说个大概,还是一段不短的故事,我潜在的中二、装b的气质,估计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初中,我遇到了应该说人生中最好的老师之一,肖老师。
初见她的时候,因为那天我们还没有发放校服,看见她走进教室的那几秒,我估计班里半数以上的人都没反应过来她是老师——身形实在太娇小玲珑。不单是指她的身高,脚踩着应该是5cm的高跟鞋吧?但目测也就刚到160cm的亚子(说实话我当时都没注意她踩了高跟……),加上肖老师的瓜子脸,反正我是真以为她是与我们一样的学生。直到她走上讲台,中气挺足地自我介绍,虽然也是偏萝莉音……
大家吃惊之余,得知我们是她带的第一届学生,意思是当时我们大多都是12岁,而她是24,正好比我们大一轮——代沟不明显,加上刚才“愿同我们一起进步”的发言,博得了绝大部份同学的好感。比起“老师”这个天然有距离感的称呼,“朋友”,甚至“姐姐”,应该更有吸引力吧?
我对肖老师的第一印象仅限于“人格魅力不错”、“虽然是带第一届学生,研究生水平应该也不会差”,至于我自己,其实对语文是……不能说讨厌,但的确是缺乏兴趣,大概是受小学的影响,对语文的印象就停留在背书、抄写上。虽说我小时候记忆力不错,这些东西没对我产生太大的压力和痛苦,但也绝对谈不上“乐趣”。
真正让我下大决心,认真学语文的,是初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
“不仅是班级第一,也是年级第一啊。”当肖老师表扬我、同学们的目光也往我这边汇聚,自豪的同时,也会感到几分难为情——也许是因为小学语文的分数也有满分,潜意识里会觉得:并不是很值得夸耀的事情。嘛……后面回想,也许装B的口嗨习惯是从那时起就萌生出苗头了呢?但当时的我,真没有任何飘飘然、膨胀的想法。即时的高兴是肯定的,但随着期中考试过去,像是历史老师,地理老师……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我在半天四节课上,被三位不同课目的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
我该说什么好呢?也就是当时没有“黑人问号.jpg”、“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不然我满脑子的肯定都是这些。当我被第三位老师叫起来的时候,同学们再也忍不了,不知哪位台下发出轻笑,“噗嗤”那一声在那个瞬间显得格外清晰,然后就像一潭平静的水池,有人扔了一块钠,瞬间就“热闹”起来——哄堂大笑,整得老师还非常应景地做了个挠头的动作。
一问才知道,前面两节课都有章启轩回答问题的环节,老师才算搞明白怎么回事,我也是从那时起,依旧没有走走道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心态——膨胀得不要不要的,而是莫明地沉下心来,感受到很多老师的关注、认同,让我有了目标:不偏科的前提下,认真学好每一科,同时努力成为语文学霸。这就是我“镜水”这个号诞生的契机……
注意哦,我没有少打一个字——“绰号”、“账号”啥的,号就是号,古人字什么号什么的那个“号”。
章启轩,自号曰镜水先生!
听到这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文艺2b青年”、“装逼不打草稿”,其中少数人——懂得古人一些礼法习俗的,还会喷得很有技术。
古人一般都是先有“字”,再有“号”的,而且号通常是文人雅士互相的敬称,虽然比起“字”——师长或父辈对自己的期许,“号”比较自由一些,但它是寄托着个人的抱负、品格,人生追求的体现。你个初中生,毛都没长齐,就自己取号了?咋不去挂个号看看发烧没有啊……
这要从初二下学期,我们学到《五柳先生传》的时候说起。
那堂语文课,课堂纪律倒还凑合,但临近下课,好像某个同学说了一句渊明老先生的玩笑话——当然听上去的感觉不太好,然后声音又没压住,被肖老师听到了。肖大大当天似乎心情也不好,就临时额外给我们多布置了一项作业。
“仿照《五柳先生传》的行文思路,自己写一篇小自传,下课!”
直到她走出教室门,班上还是一阵静默,多数同学都与自己的同桌面面相觑……
“啥?仿写……还是仿一篇古文,这是让我体验一下古代学生的作业吗?”
“重点还限定了要写自传……我们才13岁左右,能有啥履历啊?小自传我字数也凑不够啊……”
而我,包括多数同学,其实都明白:肖老师生气了,这项作业是对我们的惩罚。“既然没有古人的文言功底,就老老实实学东西”,我想她的用意就在此了。但……
“想完成这份作业。”
“哪怕我依葫芦画瓢的文言文,行文句式可能不太规范,我也尽量写到最好……”
“号”与“字”的区别,我是了解的,对于同学们理解的“履历”,是有一定偏差的:不是做自我介绍,而是写出自己对将来的期许。这相当于开放式的小作文——这样理解的话,我觉得自己找到了正解的钥匙,瞬间灵感爆棚。
“毕竟自己是语文课代表,不来一篇相对能看的保底,到时候肖大大多尴尬啊?装逼啥的那都是其次,主要是要在她面前露脸,让她对我……”
于是,经过我一晚上的推敲、大致的修善,次日,我的《镜水先生传》得以在台上好好秀了一把。
“自号曰镜水先生,寓心平如镜水之意。”
现在我唯一记得的一句话,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希望我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绝对的沉着冷静,心境像无风的水面一样,毫无波澜……这里插一句,我当时文化水平有限,课外读物涉猎不广,根本就没听过“水镜先生司马徽”这号人物,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也不知哪一天梦里司马徽先生会不会来找我聊天……
嘛,“镜水”……这是太过理想化的人生观,现实生活中,外界给到的诱惑、干扰、挫折,甚至重创,都不会允许我们的人生轨迹一帆风顺的——哪怕外界的风吹不皱水面,水本身范围、体量越大,容纳的生物也会越多。“小鱼大鱼”的浮出水面,“毫无波澜”是不成立的,那我的实际追求就是……
“客观、理智,不要轻易动摇自己的判断,即便后续印证自己有不对之处,心平气和地改正就好了,无需浮躁,失去冷静的心态。”
继这之后,“镜水”就成了我的一个代号,我也一直把那句(我唯一记牢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不时就警醒、鞭策自己——把它代入到我能想到的失败、预想到的计划中,在反省、甚至厌恶自己某些做法的过程中,心境得到一步一脚印的成长、提升,这是我的最终目的。事实也证明,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若不是我之前积攒的心境厚度,我怕是要疯掉、无法接受事实而选择……
嘛,现在就不说这些了,费了这么些口舌讲我那“半文艺半装逼”的号,差点都忘记介绍我那第二个朋友,“黛玉”的绰号由来了。
在我刚认识他,班里其他同学还叫他“黛玉”的时候,我……面上是稳如老狗,毕竟我是镜水嘛,比起心境的培养,大部分情况的“养气”,都是表现在面部表情上,简单来说就是扑克脸。
刚开始接触他的时候,我虽然讶异他的绰号为什么叫“黛玉”,脸上倒没有体现出来。在我的概念里,我不是反感给别人起外号,但至少不应该是单纯地“好玩”——总有依据可循的吧?而像他……他姓名是戴玉磊。
性格稳重可靠,阳仔识人用人也很准,让戴玉磊负责班里班费的收支情况。他个头不高,还偏胖,亲和力很强,给我的感觉就像弥勒佛……当然,他对于班费的管理是认真负责、松紧适度的。
前半句是指,他专门有一本笔记,把收支数据都记录在册;后半句是说,班费的开支、收取,中途不是有一段时间的空档期吗?在这段时间内,如果班里少数同学向他借钱,金额不大的情况下,戴玉磊都会借给他们——这记在另一本小本子里。
这种借钱当然不会收利息,一般在一个月之内,他们也都会还上,然后他把小本子上的相关记录划掉,这就是后半句的“松紧适度”。当然,这是基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加上附中学生道德观念高,才能存在的现象——像普通学校,成绩又吊车尾的二流子,“借钱”?校园暴力都说不准哦……
以上是虚构的剧情啊,真实情况的话我也没到过普通高中……(众人:讨打?)我们还是说回“黛玉”这个绰号的由来:就是谐音嘛,我倒不是讨厌谐音的绰号、讨厌谐音梗,我主要还是语文思想已经扎根了……
脑补一下曹雪芹笔下娇弱无力的,真正的黛玉,再看到……性别不同,下盘还稳的“戴玉”,就给我一种强烈的违和感。当然,无论关系普通的同学,还是更亲近一些的朋友,叫他“黛玉”都没有恶意,戴玉磊也从来没表现出任何的不喜、不耐的情绪,但我还是习惯叫他“磊子”。
“你赶紧啊,你知道我不负责收作业的,虽然小熊和超哥都不是严厉的那种,但你耽误时间,搞得我也交不齐,那我就遭重了……”
“嗨呀,叨叨得烦不烦啊……窝靠你答得也太多了吧?只能精简一下了。”
哼,拿幽怨的眼神看我也没用,你也不是没抄过我的语文答案,我会怎么作答你心里没数?
“与其直接拒绝别人抄你答案,不如自己花时间写详细一点……”这样,人际关系不会交恶——顶多他找别人借答案呗;如果他愿意写,证明他还是愿意学的,虽然效率低下……
“今天轮到谁那块值日了?”
“欧阳,他本身就不和我们一路,问题不大……”
东拉西扯,回家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朦胧中进入梦乡,迎接高三的正式开始,也是人生重大事件——高考的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