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夜饭的回忆,除夕的温情使然……

作者:Sambenr 更新时间:2021/5/29 0:17:28 字数:3353

如果不是寒暑假,或是有其他特殊情况(爸妈有饭局、有时我放学后还要扫地倒垃圾),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两家人的饭点都挺早的。比如爷爷奶奶,他们现在基本都五点半开饭的,外公外婆这边因为小姨在私企做事,虽然不会天天加班、拖班,却也不会像国企那么清闲。

之前骑电动车上下班的时候,无论堵不堵车,拖慢路上的时间也不会太久,六点多一些就到家了,反倒是买了轿车之后……免受风吹日晒雨淋倒是优势,可在路况糟糕的时候,回家的时点平均比前者还晚,六点半之后,所以超过六点一刻她还没回家,也没有短信、电话说明自己有饭局,那我们就不管她了,直接开动。

由于中午的家宴整挺好,气氛活跃,个个笑逐颜开,这饭局自然也结束得挺晚,一顿饭吃了大概一个半小时,这在家宴里是不太常见的,哪怕几位男性小酌几杯(老爸自带红酒,在家宴的意思就是摆明要我陪酒……),不像白酒推杯换盏喝high了,话多还讲不利索,那才叫真费时间。

啊,聊到酒这个玩意,本能上我是不算排斥的。小时候的我虽然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那时候多喝热水的梗还没流行起来吧?),但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喜欢喝新鲜的饮料,满足下味蕾嘛。

汽水啊,冰红茶啊,脉动啊……当然我从小也是受爷爷奶奶的嗔怪,和老爸关于“度”的点醒,喝饮料不会上瘾到光喝饮料不喝水。

而在小时候的一年三节,半边街的家里晚宴,我的饮品……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珍珠果米酒”。

甜里带点酸,好喝不上头,我小时候就挺爱喝这个的,回想起来,人说饭局上人与人打交道,无论是官场、商场还是更小范围的聚会,烟酒都成了几乎必用的东西。比起烟,酒相对来说不会引起我的排斥、反感,可能就是从这里起源的概念吧——酒说到底是饮料,有些还挺好喝。

小学时候我就喜欢在外公的蓝边碗里蹭一口啤酒……的酒花,那时是纯属好玩。话说关于啤酒,不怎么喝酒的人要判断啤酒的好坏,只能看刚倒进碗里的酒花丰富不丰富,喝酒的人才会去品第二步的口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快速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是有好有坏:工业成分的增加是为了降低成本。当年啤酒表面久而不散的绵密泡沫,现在基本成了美好的回忆,要么就是要买进口啤酒:欧洲地区的一些国家,比如德国黑啤。

白酒我是拒绝的,网上酒友们找的借口,“酒是粮**,越喝越年轻”,我tm信你们个鬼。小时候酒驾、醉驾的处罚力度还没现在这么大的时候,新闻报纸上报道了多少惨案?喝高的人,胡言乱语脚步不稳那都是小事、轻的,神智不清引起公众场合的暴力事件;自己作死,身体亚健康还酩酊大醉,肠胃和肝功能的损伤还算事小,万一来个狠的,急性心梗或者脑溢血,亲人哭晕在地?

三大古酒还是香的……

啤酒,黄酒,葡萄酒,统一的特点就是酒精度数低,不容易上头。记得在初中毕业,五班、六班的一帮同学今天涌到肖老师家,过两天又约好去刘老师家。你弄几个菜我弄几个菜,完了男生啤酒女生雪碧果粒橙,女生能整啤的当然更好,不愿喝也不勉强。

不得不说酒真的是一个挺奇妙的东西,推杯换盏几轮下来,很容易聊得热火朝天,然后勾肩搭背……

咳咳,男女之间还是不那么操作为好。

适量饮用葡萄酒和黄酒,还对健康有好处,只可惜我只喝过葡萄酒——除了爸妈参加一些宴席(别人的婚宴、寿宴、满月酒等),有葡萄酒的话我一般都不会倒果汁、雪碧这类饮料,我对葡萄酒有感情的,还是因为小时候。

在半边街,有几年爷爷喜欢自己做葡萄酒。把葡萄果粒摘下,清洗干净,沥干水后,先一批批地放在干净盆里,拿类似长条板子形状的东西挤压、挤破葡萄皮,但也不至于捣碎捣烂……然后大概按五斤葡萄一斤冰糖的比例装到一个大一点的陶瓷罐子里,盖上盖子让它发酵。

发酵时间多久我倒记不得了,反正最后还要用几层纱布过滤掉葡萄皮、葡萄籽、果肉里一些经络的残渣,滤液装瓶,盖上软木塞,这就算酿制成功了。

爷爷时不时一天来个半杯,中午的话老爸还在厂里呢,找不到酒友,自酌自饮未免太没意思了,就算知道喝葡萄酒有养生的作用……

于是我就成了爷爷的陪酒员,话说自酿的葡萄酒,入口的劲比一些品牌的干红还更冲,这一点是我当时感到挺奇怪的。

嘛,不过关于我自制力的养成,一方面是由老爸对我有关“度”的传授,另一面则是由爷爷的一些日常举止的“身教”——爷爷自从有了高血压、冠心病之后,前中期对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要求是近乎达到苛刻的地步。“克制”、“自律”在他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虽然有畏难,不愿把自己压抑得太难受,但心里还是很敬佩的,我有些地方的“轴”,其实也能解读为一种自我克制。

呃,聊得好像有点远了……我要表达的主要是:因为午饭结束的时间挺晚,我们也确实不饿,所以老妈到了7点才下饺子。

然后连煮加吃,一看手机七点半……还有半个小时刷新闻聊qq等那句“中国中央电视台”……

现在网络是越来越发达,有好也有坏。像是人肉,还引发过一阵社会上的争论,其实说穿了还是和人的好奇心有关。而春晚节目的曝光,是同一类型的事情。

网上的一帮吃瓜群众是什么心态我搞不懂,也不愿细想,反正我是从来不看大型晚会节目的非官方曝光……好像官方的也不太感冒。

春晚那就更是……刚才我们也聊到了,哪怕一年比一年年轻,民族传统——这些“根须”还是不可能随意割舍的。也就是基于这点,节目的分布,在看了这么些年春晚的情况下,谁都能说出个一小半来。而……

大家本来就抱怨着春晚趣味性不强,没啥好看的——在这基础上你还去看网上的曝光内容,那不是更完犊子?

“保留最基本的悬念,才有眼前一亮的可能啊。”

话说不看春晚你干什么呢?总不能9点不到就上床睡觉吧?n市虽说是省会,但说来挺脸红的,城市评级里算是二线下游,一些最新的建设项目、人民群众的素养……都不够好。像我先前有提“国家减少碳排放,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一线城市肯定要率先响应,但后面的城市居民……反应总归是慢一拍的。

“看着偶有新意的春晚,看到半夜,我们难道就没有半点困意吗?”不现实,可前些年人家打爆竹,放那钟动辄几十响的烟花,哪怕隔着挺远都能听见烟花弹在夜空炸响的“嘭嘭”声,更别说那些年还有在楼道放鞭炮的住户……

虽然也不是那种很多响的,但这种细节的顾及就tm离谱。

“楼道有回音啊!那噪音威力比啥都大。”这种情况下还想着能睡觉?!

想桃子都没你这么美的知道吗?

八点,春晚正式开始……对我而言,今年算是我看得比较爽的一次:唱歌居多的同时,几首流行音乐都挺对我胃口。《当你老了》、《多远都要在一起》、《从前慢》……是既顾到了流行元素,也有深远含义,或是从歌词,或是歌名,唱罢主持人都能接一段升华寓意的话。

小岳岳和养大象的……岳云鹏是前几年开始火起来的,贱萌贱萌的模样还挺吸粉,他俩的相声放到春晚上,也是为了吸引年轻人看节目。但这又不得不说,相声这个节目形式放在春晚,哪怕德云社班子的相声,与真正老相声相比,已经是创新、改良了不少,但还是有无法修缮的弊端。

不记得桃儿是在哪回相声专场,还是在某档综艺上说过,“表演相声,我们要争取做到雅俗共赏。”这算是极高的要求了,而相声放在春晚舞台表演,它容易满足的“俗”,反而是不必要的元素。

而光是彬彬有礼的“雅”,相声的老听众反倒觉得……“没内味儿了”。

第二个比较致命的缺陷,是节目时长。央视春晚算是国内最大型的联欢晚会,一场表演的时长,有时都要精确到秒来调度安排——毕竟晚会节目有那么多,一个环节拖些时间,环环相扣下来,肯定会出麻烦。

而一个相声表演的平均时长就要超过要求,要想敲定下来,还必须删减本子的其中若干段子。在这种状态下的作品,还得让观众尽量不会听着别扭——作品的完整性不被破坏,相声登台的难度在这。

小品的话,虽然同样也有时长的硬伤,但它的布景条件比相声更好,向观众传达的细节,很多时候并不用台词来表述,所以中心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渲染时间都更充裕。

小品演员,像爷爷奶奶一辈的人,肯定偏向喜欢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巩汉林——接地气,有乡土气息,容易有亲切感;而父母、我们这辈,如果喜欢看小品的话,更多的也是喜欢郭冬临、贾玲、沈腾、孙涛……更专注紧跟时代热点梗,容易讨喜。

“小品的话我喜欢《投其所好》,讽刺社会现象,但演员台词不会显得很刻意。”

“嗯,郭冬临这次也还可以,孙涛的《于三快》挺接地气的,我喜欢这个……”

一家三**流环节,算是春晚的另一个隐藏功用吧,感觉能完全地放松——和爸妈就节目聊聊天,说说观点……

“这种感觉,多久没有过了?”

跨年钟声敲响,人们总是喜欢在这种特殊的时点做出一些操作:发祝福语啊,发红包啊啥的。除了给同学、老师、苏市的大舅公一家发了新年祝福……

是的,也给赵筱婷也发了。

顺便……表白了。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