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呢,我们要实名。”
“好的章启轩……”
“为什么是镜水先生……这种叫法应该是古代文人的号吧?”
“章启轩这么强的吗?请收下我的膝盖.jpg。”
与我刚才进化工学院新生总群,芦总问的的回复一样:“暂不透露,不然大家见面,到了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不是要词穷?”
半开玩笑的一句调侃,我觉得还挺有水平的,气氛活跃了不少,我才知道,大概2/3的班里人已经入群了,我是挺后的一个。
认识了三个人,两个同学一个副班。副班名叫闫冬,样貌没见过,现在语气倒挺和蔼。简单道了欢迎,提醒我看看群公告,与其他同学友善交谈,也不知见面时候会不会像他名字谐音那样——不仅表达自己生在北方,冬天寒冷,也有自己“性格严肃”的意义?
新认识的两个同班同学……自然不包括芦夏恬,不然自己的交际能力也太差了。一个叫刘昭,一个叫张意琳。
大男孩之间的认识、成为朋友的过程其实很快。刘昭是鲁省人,北方人,在群里说他现在在手机城打零工,贴个膜啊,看看(试图学学?)别人修手机、修电脑啊……就给人一种老实可靠的感觉,我提了一句lol,立马就有几个蹦出来。
“到时候一起开黑玩两局。”待人的态度就显得挺直爽,让我觉得很新奇——当然是正向的一面。
至于另一位,张意琳,是锡市本地人。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我私聊申请与她成为好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多地了解锡市:人文环境啊;大学有没有除食品之外的优秀专业啊;当地的方言、城市建设(地铁、娱乐场所等),也很好奇锡市的高中,毕竟江苏是有权限自主命题的嘛,报道上说的只能是大概,一些细节听了才有意思……
“然而她的个性并不像芦夏恬那样‘不恬’啊……”
意琳……性情如美玉那般温润柔和吗?她家人给起的名字的寓意就恰好对上了嘛。如果我没有主动向她探听当地的一些情报,即使加个好友也只是当天打个招呼问候一下——点到为止,离真正开学同学见面还有一个月呢,有什么问题也不急着堆在一天问。
距离产生美嘛,初次相谈彼此生分、尊敬一点,给人的印象也好……
所以可能是我一上来的自来熟有点吓到她,或是张童鞋本身就有内向、不善言谈的性格——两者叠加在一起,就会让只是装作外向的我,越聊“空气”越尬。
只有聊到她住的分区、选择应化的用意、她之前读的高中——这几类问题的时候,聊得还算顺畅舒坦,其他就尬癌发作,因为我来提问,话多的一方是她,而她可能是扛不住我这种“热情”……
“一般都是我抛出一个问题,等小姐姐深思熟虑一番,给我总结出一两段很硬的干货。”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话题你回去慢慢想,我想换个话题”。
嗯,得亏张意琳心善,没有给我暗示“我临时有点事,不方便继续聊天”,不然我开学见面都不知道咋说,只能无意识地挠头。
给我们一个月时间在qq上预热,这也是新鲜体验吧,想着大部分同学脱离父母亲人,独自一人生活,嘴上不说,心里多少都有不安和彷徨的。能提前认识几个朋友,至少不用生活和学习两头顾,结果两头都没做好……
你们以为8月的节奏也就这样了?开黑、约饭,晚上先潜水窥屏,有我感兴趣,或是擅长的领域,我就冒出来聊会天。逐步淡化我上个月郁结烦闷的心绪,不必想太多……确实是我期望的day and day呢。
其实同在7月——就是我填了志愿,没等出结果的时候,我被爸妈“拉”出去吃了顿饭。而且这个“拉”用的是有讲究的……
“呃,牛崽今天晚上有空吗?我那一帮同学朋友想见见你……”
我听了这话,第一反应是“不去”,脸上表示为难、不情愿,主要昨天晚上和磊子、镓坤他们已经说好了,下午集合晚上撸串。正好丁公路上有一家,还不是露天烧烤的模式啊,啤酒烤串当然是基础,小火锅……虽然室内开了空调,多少有点不搭调,等个半年再聚的时候更爽一点。
“重点是这家店特色的酱肘子……”
老板是个东北人,性格豪爽,当时老爸老妈带我来了一次,因为是回头客,老板记性不错,也真会做生意处人情:看到他们带小辈尝鲜,在上了特色酱肘子的同时,给我们一家三口送两瓶饮料一瓶啤酒,自己开瓶啤酒敬我们一家。在简单认识我、夸我成绩了得之后。
“等你们这届高考结束,暑假带你几个朋友一起来这儿吃,叔叔给你折扣。”
偏瘦的高个,语句乍一看——不听语气不看表情的话,一声自称“叔叔”……还是对着我一个即将成年的男生……
“有点鸡皮疙瘩。”违和感上脑的意思。但结合起来,就能给到我亲切友善、甚至愿意忘年交的意思。
那天正好我想带磊子他们,晚上喝酒撸串吃肘子,结果……心情怎么能好?
但我也没有生硬地怼上去,我冷静的原因在于老爸说话的结构方式——他一般下一句才会道出具体内容。
“之前刁姐你见过了,但和你同岁,今年也高考的李少骏,你们还没见过。这回正好你们几个小辈聊聊心事,帮开导一下他。”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我也不是憨批……
“他想复读?”
老爸点头。
“还没定下……他二本是随便挑,但里一本线就差十分不到,所以才犹豫啊。”
犹豫……是怕再来一年,试题难度不确定(据说今年整体难度还是偏容易的),万一家里花了钱,自己还是没考好,甚至比这次排名更低了,那不是绝望?
我只能点头应下,等下和基友他们知会一下情况,不告诉具体姓名,这种爽约他们都能理解,况且也不是8月末,大家各自要去学校报道的时间段,还有充裕的时间再聚。
思维切换,我现在……先稍稍埋怨一下自家老爹吧,毕竟这种饭局应该提前说好才对啊,我这波作为说客,只留给我一天不到的时间构思劝慰的方向、具体的话语……
怎么说?只能理解为老爸对我这方面的能力足够信任——这么解释还挺舒服。
“方向”当然不是说正反的问题,我尽量客观冷静地分析李少骏的犹豫,结果脑内意外地——倒不是“啪”的一下那种速度,但也是很快的——想到了不愿承认,但事实情况就是如此的结论。
“今年的整体难度算是简单的……”
对比前几年的分数线就知道了,不愿承认那是我这波考得小炸,但客观事实就是这样。于是就不难得到第一个、也是对他最关键的不利因素。
“明年全国卷的难度大概率会提高。”不管提高多少,第一重压力其实已经放在旁边了,就等李少骏一家做决定。
复读一年的费用对李家倒是小事,学校环境的变更对他的影响是正是负?这才是又一个关键。每增加一个不确定因素,就往“不去复读”的盘子上多加一个砝码。
那天晚上饭桌,我见到了李少骏。
中等身高,身型敦实,脸上总自然地挂着笑意,配上偏圆的脸,大眼睛浓眉毛,收窄的鼻子宽嘴唇……就第一次见就挺难生出厌恶情绪的人。
“轩哥……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我差点笑抽,好在我表情管理比较到位……就那八个字虽然用在种花家有点奇怪,但也不至于让人发笑,主要是他瓮声瓮气的口吻,加上他也比我月份早,这么一叫,把父母辈逗乐了,我可不就“差点”吗?
“彼此彼此,既然认识了就是朋友,哪天我们三个出去happy。”
happy本质当然是要的,但这话一出口,我其实是隐晦地带出两个意思。
“别把这次失利看得太重。”我余光在瞥他听这话的反应如何,也想听他的回应——关乎我接下来的劝说力度孰轻孰重的问题;其次,李少骏能不能听懂话外音不怎么重要,等下也要谈的,我更多的是要向爸妈、李哥的老爸表明一个态度:我是劝他不要复读的。
“一定一定,等下我们互加个好友,联系也方便。”
借着加好友的机会,我俩坐一起,刁姐坐他另一侧。这桌饭其实挺有意思的:父辈们是同学,彼此成朋友,他们喝点酒聊天叙旧。帮点了两瓶啤的每人份,然后就基本不管我们仨了,想聊什么聊什么……
“看来刁姐也受了同样的任务。”讲真,这种格局还挺有意思。
倒酒先碰个杯,边吃菜边闲聊,下次三人单独聚的时间先不管,先把“是否k歌”、“是否打L”这两大基本问题定下来,这期间摸清一下刁姐的态度——也怪我们事先没想到统一口径,不然等会我劝“上级台阶在努力”,她来句“あきらめないで(别放弃啊)”……
三人尴尬既视感。
好在,闲聊中我能感觉出刁姐也想劝李少骏不去复读……
“希望我的感觉没反吧。”我暗自吸口气,开始进正题了。
“你是和我同届的,听说你这次发挥不算好,有复读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