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挺久没听新歌,或是找我之前不认识的歌手听歌?”
再准确一点应该是“没有主动淘歌”了。大学以来,事情开始变得多而杂了,就是课余娱乐,淘歌也放到很后面的位置,听歌只是听之前收藏夹里的老货,最近进入我“视野”的还是芦总之前安利的老薛……
“由老师无形安利给我的一个歌手。”这在我回想起来的时候,还是觉得挺不可思议的,我慢慢和你们讲吧。
翻译课的老师姓陈,和我的高中班主任阳仔,就身型来看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在男性当中算偏矮的一档,有个大肚腩。我觉得除了“面容不像”这种笨比都有可能知道的常识,一眼看过去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阳仔戴眼镜,而陈老师不戴……
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陈老师与我们第一次见面是挺早的时间段,但来了之后,他也没有和我们聊天唠嗑的兴致,也没有许老师那样,就坐到讲台自己忙自己的,等着同学上来提问……
问题是课还没开始讲呢,我们都只是在课表里看到了陈老师的姓——老师自己还没做介绍呢。陈老师就接好投影仪,打开库狗音乐……好像并不是花了多少时间找到的一首歌,但也不至于是在首页上随便点开的。
应该是他收藏夹里原先就mark好了,一阵动听悠扬的旋律响起,陈老师……就放下鼠标,走出教室,总觉得有几分高冷?
“但这首歌……挺温柔啊。”
中年男子愿意听现代国风歌曲;他是英语老师却给我们听小众偏古风的歌,而不是英文歌;如果他真是喜欢听……这个歌手的歌,那听歌的口味似乎跟我还有些相像?不知道陈老师喜不喜欢玉先生一类的戏腔唱法……
“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
“揽五分红霞,采竹回家。”
“悠悠风来,埋一地桑麻~”
“一身袈裟,把相思放下……”
国风只是刚才我听前奏的大致的判断,而真正听到歌词的时候,放松、舒缓那是感觉层面,我一时间还想不到用什么词来描述这首歌的意境,直到我听到“袈裟”这个词……
“禅意?!”
虽然不敢说从小到大听了多少流行音乐、金曲,但就是我“对歌不对人”的听歌习惯,我都不曾听到以“禅”为国风元素的歌曲。陈老师把程序窗口最小化了,我并不能看到歌名、歌手是什么,但有别于其他曲风的歌曲听来,确实让我有些许的感触、头皮发麻的莫名有感。
“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我便一步一莲花祈祷。”
“怎知那浮生一片草,岁月催人老,风月花鸟一笑尘缘了……”
文字不算很通俗白话,加上旋律的古朴,勾动我挺浓烈的兴趣。从头听到尾,并没有像一些歌,是以歌词中一个重复使用的字词来命名的。陈老师设置中定了单曲循环,我不觉得厌烦,但这与去年单曲循环《春秋配》是两种情绪。
“一个是歌手的唱功,一个是词曲戳中我这种骚人的痒处……”
可能有人听了无感,有人之前就听过,就跟邻座聊天,这还挺难得的。算算现在的英语课似乎是最早,一间教室有几个学院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的。
这一上来就有一种生疏感,讲话难度都挺高……除了我,班里还有一位男生“猛士”,直接挑战翻译,化工学院我也能眼熟两个,但……我本身就不是“自来熟”的性格啊,同班的陈玉明,性格有点技术宅的意思,不算开朗。上学期就只是点头之交,这次也一样,只是上课之前点头示意,下课挥手道别,没有过多的交流……
所以这还会有交谈声,我是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当然我这只是顺嘴一提,不是重点。我要说的是在听歌的时候被别人言语干扰,我心里会生发出烦躁不安。这不是我自己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想,这是我喜欢这首歌证明。
“如果陈老师直接讲课,说不定我还会心心念念想着这首歌、这个歌手。”第一堂翻译课就没能认真……
好在陈老师在自我介绍后,第一节课主要是和我们聊聊天。说的也不至于全英文——虽然老师教翻译课,但一上来就是即兴发挥的翻译,那我们这帮入门小鬼不跟听天书一样?
“语言的魅力是很玄妙的,难以明说的。”陈老师说道,“翻译课是就是联通英文和中文的桥梁。”
“我们之前,无论在初高中的课上,还是你们报的一些课外英语培训,多数都是英译汉的口述,而中译英,基本是课外的内容,学校的考试不考这些。”
“但到了大学,不一样了。”
“或多或少,你们会从你们师哥师姐那里听到、网上看到的信息,四六级考试会有翻译题。”陈老师说,“所以我看班上有部分大一学生,先不管他们是勇于挑战,还是对于自己英语有足够的信心……”
“如果他们选择翻译课的理由之一,是为了提升一手四级考试的分数,那我个人是很欣赏他们的……konw what one is about.”
陈老师突然转身,拿起黑板下沿的一根粉笔,把刚才说的英文写在黑板上。
这种句式结构,我在新2、新3课上有印象,一般是成语、歇后语用上它,但几年学下来,我除了“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Everything comes to him who waits(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经典、好记的谚语,其他的也没有学多少。
所以大家要么一脸懵逼,要么把头低着装鸵鸟,于是就给到陈老师一个极好的教育机会。
“英语和语文都是文学,两者的互换,就算你不解其意,只要见得多、积累得多,可能就能猜到本意的大致方向。”
老师也不点我们没有根据地瞎b猜,在那句子后面写上注释:“深谋远虑。”
“英语的话,有时会刻意用一些拐弯抹角、朦胧不清的说法,这是他们的所谓文艺、美感。”陈老师介绍说,“如果对此没什么耐心的话,会认为无聊甚至这种用法是带着恶趣味,但沉下心来去学习、比较,还是会发现一些乐趣的。”
“拐弯抹角、朦胧,在汉语中其实就是委婉、偏文言的说法,所以我上课前给你们听这种国风的音乐……这个歌手我不是随便找出来的,我还挺喜欢她的唱腔。”陈老师点头,神情不作假。
“不怎么使用戏腔……当然我不是说像李玉刚那样的歌手不好啊,但词曲都挺有带入感,你们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听听看,名字是刘珂矣。”
报名字只是口述,没写到黑板上,歌名可能陈老师忘了说,同学们也没有问……是我在课下找到“刘珂矣”,把前列的几首歌都听了一遍,锁定了歌名《半壶纱》。
嗯……就歌名挺符合我文艺2b人的眼缘的,关注了关注了。
如我前面所说的,第一节课基本就在跟我们唠嗑,话说大学老师东拉西扯还能很自然地转回正题,也是一种很强的本事……总结来看,主要是谈了翻译需要额外提升的个人素养,顺带着聊了聊“江南大学”这个英文翻译,他的一些个人见解,以及挺隐蔽地小装了一下逼。
大意是他是教授,这次因为人员授课安排的内部调换,自己来教“相对轻松、基础”的翻译1。
“也是让你们入门吧,我尽量深入浅出,你们方便理解接受,但你们也要认识到学翻译不比听说、读写,它是要花更多心思去背、去记的,合理分配好你们这学期的课业时间,就显得很关键了……”
总之第一次翻译课大概只有1/3讲了课本内容,其余时间……不明实况的人说老师“水”,应该也有不少人会信吧。
反正我对陈老师的观感还好,虽然我刚才判定他是有“无形装杯”的行为(趋势),但在这稍稍前面一点,他表明的那几个观点、建议,我还是相当认同的,所以我心里不会有“学生对老师不认可”引起的,对学科的排斥。
“也不知是我成年后,接触更多同龄人的感触、改变,还是自己变得更圆滑、成熟——不会拒绝这样令自己讨厌的模样了?”
嘛,时间总不会因为某些人,甚至某个人的愿景而停驻哪怕片刻,自己就算有种种理由:惰性、怀恋过去、对未知的恐惧……只要投身社会之中,主动和被动的推进占比总会有的——理想的美妙与实际残酷、心酸多少的混杂比例而已。
“所以我也许在高中分科的时候,50%的概率还选错了方向?”非要跑到理科大军当个文艺二逼,除了时不时心理爽一阵……
“不,至少就目前来看,我就有这么贝戋呢?”那时爽就够了,剩下时间……我不是还没把“麻木”脱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