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怎么了解我的感受?!

作者:Sambenr 更新时间:2022/5/1 15:09:12 字数:3101

我作为一个,现在在康复中心里接受治疗、训练的病人,加上家庭中没有职业为医生的亲人,对于病症的了解可以说是皮毛都达不到的程度,更别说像什么恶性传染病、肿瘤癌症之类的东西,所以医护人员安排什么,我……至少目前来讲,只能是偏机械地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对刚才小姐姐说的流程,没有过多的疑惑。只是就滚筒这本身的锻炼道具,我有一点疑问——那是能让患侧手臂放松的东西吗?

关于滚筒,别误会到拿“滚筒洗衣机”的说法开玩笑,只是康复用器材的称呼,因为外形就很形象罢了。圆柱体,外面拿皮状物包裹起来,相比圆面,曲面的高要较长一些,因为使用起来,病人是把滚筒倒放,在桌面上前后推动,做康复运动的,那么,圆面的直径加上桌面的高度,需要达到病人手臂搭在滚筒上时,基本能和病人上身呈垂直状态,这样效果应该是最好的——这不太需要医护人员解释说明,我也能大致猜到。但……我们其实上星期五时就注意到做滚筒运动的两三个人了,毕竟占了两三张桌子,在康复训练室里还是挺明显的,可要说,标准动作是什么,我还真有、迷糊。

我上周五看到的,以及今天见到的,正在做滚筒运动的病人,在我收纳的印象中并不是做着一致的动作。有的人可能偏瘫症状比较轻微,来回推动滚筒时仅用一只患侧手臂就行了,虽然手肘弯曲、伸直的重复动作的过程中,还是看着有僵硬、不自然,但力量是够的,而且不会各种原因,肌肉颤抖。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双手交握,来回推动,而且交握后,有双手没有明显的动作的,也有在推到最远端,双臂伸直时,好的手掌会把患侧手掌压到手心向上,滚筒朝里收回的途中,再恢复到手心与桌面成垂直状态……这叫我怎么预先判断?说这是放松的项目那更不相信了。

但……我也不想在这种时候向护士小姐姐提问,对小姐姐来说可能是增添她的紧张情绪,对老妈则是批评我的一个理由,于我自己而言,我也懒得因为这点小事去开口,毕竟现在我说话不流利,虽然我也明白——不开口锻炼,那肯定不会有进步的,但开口问这种问题,显得我挺浅薄、小气的。

我是自己采用折中的方法,双手交握,最远端时压住右手。事后证明这种方法正好是我适用的,刘医生、护士小姐姐都没有表示否定。而我在做滚筒运动期间,是在想刚才的另一个问题:按我们上午在康复训练室里的时间进度,估计蹬车是最后一项,那为什么临蹬车前,我要做手的肌肉锻炼的项目呢?我现在是知道,偏瘫的患侧在前期,是连肌肉记忆都没有的,比起握着康复用脚踏车的车把手,锻炼的目的肯定在偏瘫患者下半身居多啊?

于是护士姐姐在我做完滚筒练习后,给我揭晓了答案——领我上去的不是高级的、能调节蹬踏阻力的那台车,而是相比较而言简陋得多、哪怕是能调阻力大小,都得手动转旋钮调节,而不是简简单单摁个摁键就行……

“为什么不是用那台电子调控的车子?”老妈表示不满,虽然目前情况是高级那台上面还有病人使用,还没到时间下来,而另一台脚踏车则是空出来的,但离上午康复治疗时间结束也不到一个小时(半小时多一点),老妈的意思是训练时间不够,也可以下午补上……说实话,我的脸是瞬间烧得滚烫好吧?老妈啊,你这是为我考虑,让我能取得二附院最佳的治疗手段,我本质上是感谢你的,但……我们还得在康复中心里住上起码小半年吧,期间与其他病友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状态。我压缩了其他人的训练时长,他们不排斥我们才怪好吧?

“相对简易的那台车也有优点。”小姐姐有紧张的亚子,但还是跟我妈解释清楚,“它能更像骑单车那样的弯腰幅度,手脚都得到锻炼,但装有电子设备的那台,实际来看是集中训练腿部力量,刚才章启轩做了滚筒,手臂放松,正是锻炼的好时机。”

虽然网络发达,老妈也会手机上网找些偏瘫治疗的相关知识去看,但毕竟比不上有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老妈见争不过,只能点点头,默认护士的安排,毕竟刘医生也是看着的,她也没有反对嘛。但当我四肢都绑好,开始运动时,问题马上就出来了……

话说我之前没发觉,现在才想起来,康复用脚踏车有手把没毛病,但正常骑车,手是控制车行进方向,左右扭的,啥时候有固定龙头,把手就像手摇爆米花机,上下转圈的情况啊?何况我还是偏瘫状态,这就是加大难度啊。真正上手操作才明白,这其实是一心二用啊。

主要手摇和脚踏的频率不得一致,就给我一种贼别扭的感觉……尤其手摇,虽然中心的轴承都有,但阻力感肯定是脚踏要比手摇强,节奏不得统一,我就会有意地去调整,结果越调越乱,双手前后手摇的动作还是停下来。老妈是不懂我切身感受,只是问一句:“怎么了?才做了一会手上的怎么就停了?继续啊。”这就让我更恼火了。

“我……手脚节…节奏不得,统一,叫我好……好不适用…适应。你又不……没试过,怎么能…能理解,我的难处?!”带着委屈情绪、较大声地说出口,把老妈呛得再次沉默,而情绪激动,又容易带动患侧手脚的震颤。

我的话,由于学生时期就时不时招老妈的训斥,更早一些的话甚至会上手打我。虽然时间隔得挺远了,但说实话,是在我最内向的那段日子里挨的打骂,我本身又不算皮的那种,就永久性地给我留了一块心理阴影。所以像现在的震颤,我还会担心她理解成“故意使劲打颤,减少有效康复运动时长”,心情紧张,有意识地控制,但实际情况是适得其反,恶性循环,瞟一眼,老妈果然是眉头紧蹙,不过没等我妈开口,护士小姐姐把我双手解开,让我能靠在坐垫靠背上,专注着只认脚踏,我也能调好歌单,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好歌在耳边响起,直到上午的康复项目时间结束,各回各“家”,准备吃饭……

在医院的三餐,一般早点是老妈带到病房的,中餐和晚餐这两餐正食,一般都是外公外婆弄好,带瓶瓶罐罐之类的器具来回。但的确挺麻烦,所以有老妈在医院食堂吃完给我带一份,也有麻烦爷爷奶奶帮忙,换换偏清淡口味。今天还是大概率的,外公外婆给我们送饭,如果在医院相对密切地照顾我的是护工,那两家人都没好到那种程度的善心,给钱还供饭的,但小舅公是我护工,前些天推辞来回几次,“也就多双筷子的事”——现在也就简单一句“谢谢”了。

隔代亲的一大缘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能聊生活上的事情,像我学生时代,他们能通过我爸妈,或者家里吃饭时的对话,得知情报,但他们从来不对我扮演负面角色——除非我人格方面有做得不够好的一面,他们是会板着脸训斥我几句,但大部分只是考试优劣之分。考得较好,老妈一般只是平淡说句“继续努力”,老人们则是笑容灿烂地夸赞;考得不尽老妈的意,她会板着脸训斥,老人则是安慰我,劝女儿(儿媳)别说得太过分。

现在老人们也是基本闭口不谈我现在偏瘫的状态,但除此之外,我和他们的交流话题本身就不多,毕竟从小到大,我们相处的时间是逐级减少的,加上我现在又有口齿不清的毛病,使得我们这一圈子人,基本是这样的:我主动向老人点头示意,顶多加个“辛苦”、“外面天气热,快到房间里凉快一下”、“你们以后可以不用按我们的饭点来送饭,我们略晚一些吃都没事”——这类平常聊天用语,当然说得不会那么通顺……然后是外婆喂食,老妈边吃边跟老人家汇报我上午锻炼的情况,我……一来是口齿不利索,二来老妈讲到我不合她意的训练结果,语气中的不满情绪难免就表露出来,所以干脆我就保持沉默,听陶丽女士跟她的爸妈聊天。

“第一天基本是我们上周五看到的那些,康复师帮助肌肉放松的按摩,还有之前跟你们也说了吧?蹬车那绝对是必须的一项……”老妈侃侃而谈,余光瞟向我时,舀一口汤咽下,就聊起我一上午的练习,似乎都是为蹬车做准备,但结果就是不尽人意,所以她表示不满。

“前中期,连带有检查、检测意义的练习项目,都挺顺利的,可就是真正蹬上车,发现手居然不能跟双腿动作协调。”我以为老妈是要提醒我,得想办法训练好手脚并用,过段时间就能再次尝试成功了,结果母上大人后续的发言让我哭笑不得。

“这叫什么嘛?四肢协调没练成,还耽误了一天蹬高级康复自行车的时间。下次得吸取经验了,直接找那台电子的,手上功夫找别的项目来练……”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