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往事

作者:掘墓人 更新时间:2010/8/13 20:13:19 字数:0

陈长清和陈长平的生母张映夕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人。就在她怀上陈长清之后的六个月间,她都没有停止在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大学生物研究室首席研究员的工作。在她看来,怀孕的意义是在于能够亲身的体验受精卵在自己的体内分裂、并进一步进化为人类形体的过程而已。至于母亲的责任和亲情的传递什么的,在她看来也仅仅是社会学的范畴和荷尔蒙失调之后的副产品罢了。

若不是她的丈夫陈天启强行将张映夕从实验室拽了出来,只怕这个女人在临盆的前一刻都不会离开她那心爱的工作场所吧。

「开什么玩笑,在我的研究所里拥有比世上任何医院都完善的医疗科学设备,为什么我还要待在家里增加妊娠过程中的危险性?」张夕映面对丈夫的要求时曾如是说道,科学家出身的她无论如何都难以在理性的角度认可并接受传统的育儿观念和方式。

「在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中妥善和认真对待腹中的胎儿是法律中明确指出的怀孕女性之义务。再说你们大学允许你继续留任本身就是一项十分不明智的行为,我有权利要求你们学校的董事会将你强行逐出研究组!」陈天启则毫不客气地说道,这话并非耸人听闻。身为律师的陈天启完全何以向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大学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对方雇用怀孕期超过四个月的妇女。一旦诉讼被法庭接受,该大学就可能将面临巨额的罚款和无法想象的名誉上的损失。

一番唇枪舌剑之后,有法律撑腰的陈天启占了上风。一脸不情愿的张映夕被家人强行带往了风景宜人的檀香山疗养。看到张映夕启程到了夏威夷,陈天启这才松了一口气。因为之前的口头威胁多少有一些赌博的成分在里面,按照张映夕的脾气,如果逼她在工作和孩子之间二选一的话,她恐怕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堕胎。

不过张映夕既然已经破例同意了陈天启的要求,则陈天启也不敢对她再多说什么。因此,陈天启也退了一步,允许张映夕在保证休息的时候对自己和胎儿在各个阶段引起的生理变化进行记录。

强烈的妊娠反应、孕期高血压、胎儿成长造成的行动不便、中断工作之后的失落、陌生环境带来的压抑等等一系列因素让张映夕患上了轻微的产妇焦虑症。在那一段时间内,张映夕的脾气变得很暴躁。找茬吵架和摔砸东西成了家常便饭,陈天启则一反他那一向吃软不吃硬的牛脾气,乖乖的低下头来做起了伺候月子的工作。梳洗穿衣陪床喂饭,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兢兢业业,堪称好男人的楷模。以至于两人在之后的日子里虽然分居多年,但回忆起当年这段景象还是都忍不住唏嘘感慨一番。

十月怀胎的过程转眼即到了尾声。张映夕临盆在即,医生虽然建议使用剖腹产,但他本人坚决反对,说什么既然观察已经到了最后一步,无论如何也要亲身体验一下正常分娩的全过程。虽然陈长平一开始也站在医生的一边,但无奈张映夕态度坚决,隐约有以死相抵的意志。最终,陈天启也只好同意了张映夕的要求。

1965年1月20日,一个男孩诞生在檀香山。陈天启喜出望外,按照族谱「秋水天长……」来排列的话,这个孩子名字中应该带有一个长子。

在孩子出生前半年,他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过张映夕,张映夕随口说道「长岛」。

陈家靠经商起家,对于子嗣的起名历来十分讲究。「长岛」这个名字与「常倒」谐音,对于商人家来说自然是大大不利。陈天启最后还是决定从自己的人生处世观「清平治世」中取一个「清」字,不用说,次子陈长平的名字自然也是来自于此。

陈长清出生后,张映夕也难能可贵地表现出了一个普通母亲所应该具备的特质。她时常久久地将幼小的陈长清抱在怀里,仔细地观察着她新生的儿子。和她所宣称的「这只是对新生儿神经发育情况的生理学角度的观察」这个借口不同,每当婴儿被她的手指触摸逗笑时,张映夕也会不由自主地笑出来。而当婴儿号啕大哭时,她也会显得那样的不知所措。这期间内张映夕的样子和医院里其他的产妇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区别,这一切也看在陈天启的眼里。两人那在别人所难以理解的结合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结晶,这个孩子的出生明显的改变了两个人,这段经历对这两个人来讲实在都意味着太多太多。

两人的感情,也在这一阶段达到他们在真实期间的最高点。其标志就是两年后,陈长平的出生。而他所享受的待遇就没有自己的哥哥这般优厚了。在他出生的时候,张映夕正忙于自己第五篇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而陈天启刚刚接手了陈氏集团当家的任务,忙得不可开交。两人聚少离多,感情之间也渐生隔阂,远不复当日那般默契。

可能是因为过度操劳的缘故,未足月的胎儿便有了临盆的迹象。而张映夕这一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引产。

陈长平就这样以给人以外的方式来到世上,直到出生三天之后他的父亲才赶到医院,一周以后他才从保育室转到了母亲的怀里。之前,医生们甚至一度认为这个孱弱的早产儿注定会夭折,但最后幸运女神还是在危急关头拉了陈长平一把,让他挺过了这一关。

不过张映夕和陈天启却没有得到命运女神的垂青,连续两次怀孕让张映夕患上了产后焦虑症,而陈天启也失去了当年的气度与耐心。孩子出生后不久,两人就因为一些琐事而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当时在他们的家中,几乎时时都能听到两人摔打碗碟和两个孩子此起彼伏的哭声。这让任何一个认识他们的人都不由为之皱眉。在一次次地劝说两人和好无效之后,人们都意识到——两人婚姻的裂痕已经出现,最糟糕的结果恐怕已经注定,谁人都无法挽回……

结果正如大家所意料的一样,两人终于在婚姻走过第八个年头的时候宣告分手。

但对于陈长清来说,在这段时间内的经历却使他第一次对兄弟这个词有了形象的认识。突然多了一个和他一起打打闹闹、嬉笑跑跳的伴儿,两人穿一样的衣服、背一样的书包、剃一样的发型、玩一样的玩具。不仅作息的节奏完全一样,而且从外表上看两人哭起来一个调调、笑起来一个模样,加上他们原本就相差不大的年龄,时常让人误以为他们两人是双胞胎而不是隔年的兄弟。

而自然地,当他们的父母离婚之时,两兄弟的抚养权问题也摆在了大人们的面前。这一年,陈长清8岁,陈长平6岁。

陈天启固然是不愿意让任何一个孩子与自己分开,也很有信心打赢可能接踵而来的抚养权官司,虽说陈天启觉得张映夕可能根本就不会对他提起诉讼。坦白的说,尽管跟张映夕相处了将近十年,但陈天启自问还是没有完全摸透对方的脾气。张映夕是一个把自己的工作视为生命的人,家庭和亲人对她来说都并非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在她看来,将为数不多的时间用来和家人进行情感交流这种行为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浪费时间,愚蠢透顶。

总而言之一句话,按照陈天启对张映夕的认识,她定然会视这次离婚为绝佳的摆脱繁琐日常生活的机会,抚养权什么的对她来说根本无所谓——这个在哺乳期结束后就再也不抱孩子的女人身上似乎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母子亲情。

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张映夕最终还是提出了分割抚养权的要求,这让陈天启大出意料之外。而且她提出要带次子陈长平一起回香港居住,这也很让陈天启费解。

这个女人果然不能用常理去理解。陈天启最终放弃了去思考张映夕行为动机的念头,而另一方面,他潜意识里也是舍不得妻子就这样离开的,因此让一个孩子跟随母亲生活隐约也有希望将来能够重续前缘的意思在里面。数年之后,两人再度复婚,似乎也正是因为有孩子这个共同的羁绊在无形之中牵引着两人的缘故。

陈天启的律师经历使他深知夫妻之间相互尊重隐私的重要,因此对于妻子的工作和研究内容除非张映夕主动提起,陈天启决不主动过问。当然另一方面,张映夕领域里那艰深难懂的学术部分也着实让陈长平兴趣泛泛。

如果陈天启知道了张映夕坚持带走陈长平而非陈长清的真正理由,他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对方的要求吧……而对这一点的失察,直至今日仍令陈天启懊悔不已。

※ ※ ※

「为什么?」正沉浸在陈长清娓娓道来的故事之中的紫香听到这句话,立刻下意识地问道。

陈长清露出一个非常无奈的苦笑,淡淡的说道「这样从我母亲的研究开始说起了……」

※ ※ ※

张映夕是一名生物学者,准确的说,她是一名理论生物学家。其在生物脑电波同频共振领域方面研究取得的杰出成就为她赢得了不俗的声誉,在学术界,张映夕更是被称为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广受崇拜和赞誉。

但是就为人来说,与张映夕熟识的人对她的评价却普遍不高。在大家看来,这个将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的女人在生活作风和待人接物上展现出来的另一面简直有点惨不忍睹。凡是跟曾经和她搭档过的研究员都纷纷表示,在与张研究员共事时,除了为她高人一筹的聪明头脑中的奇思妙想所震惊之外,她那反复无常的性格、目中无人的态度、神出鬼没的作息时间都无一例外的让人难以忍受。

至于她和陈天启的婚姻,更是让无数人跌破了眼镜。仅从外表看来,气宇轩昂的陈天启和气质聪慧的张映夕乍看上去可说是门当户对天作之合。但当男方的家人和朋友在摸透了张映夕那乖张暴戾、一日三变的臭脾气之后,对陈天启的选择表示出强烈的不理解。而当两人离婚之时,除了陈天启之外,几乎所有的知情人都为他松了一口气。

出于对妻子隐私权的尊重,抑或者是根本就不感兴趣,陈天启对于张映夕的研究工作可说是毫不感冒。但是他不理解的是,张映夕却时常将俩个孩子带到她在加州州立大学的实验室。一开始,陈天启以为张映夕可能只是为了给孩子们灌输科学意识而将其引上研究之道好在将来接自己的班,但一来两个孩子年纪尚小,二来横看竖看也看不出这两个小鬼对她的研究有什么兴趣——每到母亲带他们前往实验室的时候,两人便皱着眉头,哭着鼻子,总之一脸不情愿的样子。

但既然张映夕难得自己提出要和孩子们增进交流培养感情,陈天启也不好再说些什么。而至于他们在实验室里做些什么,张映夕则似乎向两个小鬼下了封口令,从来也不曾提起过。

直到两人离婚数年之后,陈天启的一个在美国政府机要部门工作的旧友悄悄告诉他,FBI正在秘密调查在国外工作的张映夕,原因是她在加州州立大学研究期间与一些俄国人有「过分亲密的接触」。这让陈天启不大不小的吃了一惊,因为张映夕虽然对于工作之外的事物从不关心,但对有意资助她研究的人却是来者不拒的。当时时值20世纪70年代末,美苏两大集团正处于水火不容的冷战状态之中,如果说她利用了来自美国敌对国人物所提供的资金在进行某些研究的话,那结果恐怕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于是陈天启拜托了几名朋友,请他们代为打听张映夕在加州州立大学时期的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这些朋友多方打听的结果却是——「研究记录已毁,具体内容无从得知……」。

这样的答复愈发让陈天启感到不安。无计可施的他只得硬着头皮亲自去找张映夕问个究竟。对于对方的不请自来,张映夕却似乎并没有感到太多意外。

当时张映夕已经带着次子陈长平移居香港多年,虽然曾担任过香港维多利亚大学客座教授,但很快就因为厌倦那一成不变的生活而毫不犹豫地辞掉了这份让旁人眼红不已的工作。当陈长平找到她的时候,张映夕只是在家里埋头做一些理论性质的个人研究。而此时,失去了经济来源而且又不擅长打理家政的张映夕的生活已经日渐拮据,说得夸张一点,她们母子俩的生活甚至随时都快有断炊的危险。因此,这也可能是张映夕对陈天启表示欢迎的原因之一。

当陈天启问起自己的前妻在美国时所从事的研究时,张映夕的脸上满是得意,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骄傲。

「人类的未来,这就是我研究的内容……」

换了往常,陈天启对张映夕的这些话可能只会当作耳旁风一笑了之,但这次直觉却告诉他,张映夕并非只是夸夸其谈。于是,陈天启前所未有的放下姿态,向张映夕请教起事情的详细原委。

「这说来话可就长了……」张映夕挠了挠头,开始回忆道。

早在十年前,两人相识之初,张映夕正在同她的导师、瑞典著名生物学家魏立敦进行「X场论」的研究

所谓X场论,是对群居型生物脑部同频共振电波所引发的不可思议的「共同性行为」的一种新兴解释,由魏立敦在1956年首先提出。魏立敦认为,在旅行鸠、大马哈鱼、鲱鱼、牛羚、蜂类、蚁类、蝗虫等等群落聚居型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种超乎寻常的联系,使不同的个体在无形的信息交流平台的帮助下进行活动,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信息处理能力处理巨大意识聚合体。总而言之,这些动物通过某种媒介使它们的意识迅速地统一起来,进而使其在意识层面也形成一个巨大的聚合体,个体生存几率明显提升,整个种群取得在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上的领先优势。

这种为其提供联系的媒介或是平台,即被称为X场。

当魏立敦提出X场论时,正值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947年。但是,魏立敦的理论从问世之初便遭到了学术界的嘲笑和漠视。那时人类所掌握的最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也仅仅是无线电而已,对于X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方式去理解的乖僻概念,人们甚至没有对其作更多思考便匆匆加以否定,认为这只是简单的臆想和玄学领域的无聊问题罢了。

事实上以当时的科学水平,人们还理解不了魏立敦提出的「具有高度信息处理能力处理巨大意识聚合体」和「无形的信息交流平台」这类的概念。直到20多年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及40多年之后网络的问世才勉强为魏立敦的理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逻辑基础。

如果把X场比作一个网络,那么那些群居生物个体就可以算作是一台台微处理器,而那个由无数微处理器组合而成的庞大运算机器,就是他提出的意识聚合体。

只要找到这些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的证据,那么魏立敦的理论就可得到证实。而这必然会使得人类自身对自然界认知提高一个大大的层次不止。

然而就1960年国际生物学年会召开的前期,魏立敦突然神秘失踪,仅仅留下一封简短的留言,要求张映夕继续他的研究。张映夕随是被迫接过了老师留下的摊子,但本人却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并且很快就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经过四年左右的反复试验,张映夕认为X场的确存在,而且并不仅限于群落聚居型动物。类似的联系在整个动物界中实际上是普遍存在的,甚至连人类也不例外。但正如前面所说的,当时的人类还没有办法理解X场的具体性质,更没有办法去确认它确实存在的证据。因此张映夕决定孤注一掷,进行人体试验。

而试验用的试验品,就是张映夕她自己和她未出世的孩子。

试验的过程并不算顺利,陈天启无意之中打乱了张映夕的计划,使试验未能如期完成,实验的结果也称不上令人满意。但张映夕却坚定了在人类试验体上寻找X场证据的想法,于是便有了她的第二次受孕,这便是陈长平的诞生。

试验的初衷,原本是寻找母体与子体之间可能存在的超越感知的联系,以此来推论出X场运作的性质和规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试验的方向却向着意想不到的方面进展了。

年幼的陈长平身上的确展现出了某种似与X场链接特征相近的超感知联络,但其对象却并非他的母亲张映夕,而是比他年长一岁的哥哥——陈长清。

张映夕一方面为试验取得的进展而感到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她也对试验产生的意外结果而深感困惑。就在张映夕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其失踪多年的老师魏立敦突然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但相比起再度神秘出现的魏立敦,更加让张映夕惊讶的是与他同行的另外两个人。虽与张映夕身处的领域截然不同,但他们的大名张却早有耳闻。

他们中一人是美国科学与发展委员会副会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文·罗德里格斯。另外一人是欧洲的社会学家格里高利·卡多尔夫斯基。当时,这两人身份正如张映夕对他们的认识一般,只知道他们的确都属于国际级别的知名人物,至于更加详细的内容便无从知晓。张映夕和陈家父子也是多年之后才从其他渠道得知这几人的真实身份。

斯蒂文·罗德里格斯,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光明会第二十四任会长。他的这位好友,张映夕的老师魏立敦,同样也是光明会的重要成员之一。

至于那位格利高里·卡多尔夫斯基则更为复杂。后者曾坦言,这个名字也只是他所使用的众多名字之一,专用于需要公开活动的场合。而他身边的人,则仅仅称呼他为「彼得先生」……

光明会……与米亚斯。

这是两个云山雾罩、深不可测、充满谜团的组织。这两人同时提出会无条件地支持张映夕的研究,张映夕自然是喜出望外。对于他们的身份究竟代表什么,张映夕似乎倒是不怎么感兴趣。

他们为什么会同时对张映夕的研究产生如此强烈的兴趣呢?这要从他们各自的立场开始说起。

光明会和米亚斯都成立于十四世纪之前,早在几百年前,他们就曾经携手对半身使者以及其神秘的能力进行研究和剖析并始终不得其解。数世纪内,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两个神秘的组织若即若离,逐渐走上各自截然不同的轨道,其协同合作的程度已远不及当初。

但他们双方都不约而同的继续着对半身使者之奥秘的研究工作并分别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光明会的科学家根据卓越能力者们使用能力的规律推测出能力的形成原因。他们认为半身使者的能力关键在于——于量子层面对物质、时间、空间变化的变化的不稳定性加以影响。使原本存在于宇宙各处的不稳定因素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规律性重组。但这种重组似乎却呈现出一种强烈的随机性,因而使得相同原理的行为展现出不同的表象。

另一边,米亚斯的科学家们认为,半身使者与半身之间的契约模式是半身使者之所以与一般人所区别的关键。甚至可以说,能够缔结契约本身才是半身使者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他们所使用的能力反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副产品。

但是他们的研究却都不约而同遇到了瓶颈。

究竟半身使者因何而产生?能力对他们自身的进化是否存在必然性和特殊性?契约又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存在?半身使者的出生是否具有某种规律?对于这个世界或者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半身使者的存在又是意味着什么?

对于X场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破天荒的,契约的存在形式首先以物质的方式被确定。而在此基础上,张映夕的试验似乎为半身使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开拓性的新方向。

如果X场能够人为地搭建,那么也就代表着半身使者可以被有意识地制造出来。如果契约成立,那么能力的运作方式也可以进行最终确认。

距离揭开半身使者之谜似乎仅有一步之遥了。但是这个万众瞩目的试验却出现了戏剧性的波折。

如果,陈长清与他弟弟陈长平之间的X场被确认,那么也可以断定两人之间与半身使者类似的契约形式。与此同时,他们兄弟中的一人也将首次成为拥有人类半身的半身使者。

但问题在于……这两个人谁才是半身?而谁又是半身使者?

无论张映夕和他的团队如何检测,这两兄弟都没有展现出任何异于常人的特质。最终,无可奈何的张映夕只得承认,试验失败了。张映夕本人也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入了一个一直相当消沉的时期。私下里她也坦言,尽管确实两人的婚姻已经走入瓶颈,但这段时期的心情低落也是她决定与陈天启离婚的主要原因之一。

受到这次试验失败的打击,这项研究被暂时冻结,同时张映夕的实验组也不得不面临解散。除了同僚马歇尔继续对X场的可控制性加以研究之外,几乎所有的组员在之后都不再对相关领域进行研究。而现在赋闲在家的张映夕也仅仅是挂着几个大学讲师的工作,靠偶尔客串一下大学的研究活动赚取少得可怜的报酬。

至于陈天启,他虽然对张映夕的话半信半疑,而且对于她拿自己的亲生儿子做试验也相当气愤。但一来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二来也并未给兄弟两人造成什么实质上的损害。因此陈天启还是谨慎地询问起前妻,是否愿意跟随自己回到旧金山居住,即相当与自己复婚。

张映夕没经过多少考虑就答应了,在她看来,只要有人能提供可靠的经费来源供自己得以继续研究的话,她不在乎和谁结婚。当然,如果考虑到对方意愿和孩子情绪的话,陈天启无疑还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一番令旁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婚姻推手之后,两人又重新走回了一起。在陈天启的关照之下,张映夕又回到了加州州立的大学担任特别研究员担任工作。而最让陈天启感到宽慰的是,两个儿子此时都回到了他的身边,终于可以使得两人能在相对健康的环境下成长了。但事后让陈天启后悔的是,时至此时,他依旧没有对张映夕的研究报以真正的理解和关心,对于张映夕及其行动的真意已没有更多察觉。

此时的张映夕,已经追随老师的脚步加入了光明会秉承了一名重要的成员。而另一方面,米亚斯也没有停止与其的秘密接触。

在世人看不到的地方,一项旨在颠覆人类科学发展进程,彻底改变人类社会和现状的计划正在秘密启动。

新人类计划……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