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伊甸星舰的种类繁多而且职能复杂多变,为其准备的装备也因为组合的多样性而能够表现出千奇百怪的优缺点,这是不一而足的。
因此,我们只从根本上去说明,作为一名飞行员,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下面的这些内容是科久林的解释,用于培训新人飞行员,我们简单看一下就行了。
由于是在太空当中运动,所以星舰的主要制导手段是舰载主机,通过不断地扫描周边空间来获取外部的信息,这些外部信息包括了:各种天体信号、反常空间信号、各种信号与舰船的大概距离、宇宙环境变量等。
作为动力来源,光能引擎将光能电池板内存储的电能转化为巨大的光压,在强度足够的恒星光照下以极快的速度飞行,通常的巡洋舰能够达到200~300mps的速度,战列舰则稍慢,只有100+mps,而小船例如护卫舰这样的,则可以达到数百甚至数千mps。(米每秒)
如果不是常规运动而要在星系内进行超远程巡航的话,则需要将引擎的跃迁核心激活,通过薛定谔纠缠态将星舰迅速能量化然后在远端重组,整个过程只需要引擎的跃迁核心是处于稳定状态,以便它计算始末位置坐标即可,而不需要星舰达到太高的速度,通常星舰处于自己的额定最大速度的70%就可以进行跃迁了。
跃迁不区分主客观时间,它的工作机制类似于穿过爱因斯坦-罗森桥来实现超远程巡航,所以并不是它经过了从起始位置到终点位置之间的任何点来完成巡航,在时间上不会产生偏移量。
另外,由于新伊甸的科技划分总共有T1、T2、T3这三个等级,有些使用了特殊工艺和技术的T2船只甚至比轻量级的T1船只飞得更快。
引擎和舰载主机属于导航类的内容,而接下来的电容器和舰载主机则属于工程类的内容,其中舰载主机在多个方面都有涉及,因为它是星舰的核心,所以这并不在道理上有什么冲突。
星舰的设备进行运转,不论是何种设备,都需要最基础的电力来作为启动,有些因为自身的特点,启动以后不再消耗电能,但是有些就必须持续消耗电能,如果没有电,星舰什么都干不了。
星舰的能量流动大概是这样的,利用光能电池板阵列从其所在星系的主星获取光能并将之转化为电能存储在陶瓷电容阵列即电容器当中,电容器在舰载主机的调度下为星舰的所有设备分配电力。
接下来的这个部分是关于星舰能源调度的,它由舰载主机完成,舰载主机的中央处理器阵列为每一个设备分配带宽,处理交互式的信息:什么设备需要被启动,哪些参数需要输入给什么设备,设备的运转情况如何等等。
当带宽不足的时候,设备的状态无法被舰载主机及时检测处理,就有可能造成各种事故,比如说电容器存储电量已经达标,但是它因为带宽不足而无法及时告知舰载主机,于是光能电池板持续为电容器注入电能,导致电容器爆炸从而摧毁整个星舰。
这种带宽不足的问题是属于即时信息处理类别的,是多线程编程所无法处理的非软件性问题,因此必须对硬件妥协,老实地按照规定的指标来配置星舰设备或者保持某些设备是关闭状态以降低带宽需求。
除了带宽,舰载主机同时也为设备分配能源栅格,能源栅格的作用是规定设备对电容器要求的电能吞吐量,不足会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超过则会导致设备短路损毁甚至波及电容器。
也就是说,设备在星舰上要正常运转,首先需要星舰有对应可以安装它的接口,其次设备需要的中央处理器带宽和能量栅格必须被舰载主机满足,同时电容器必须保证供电正常。
这是一整套复杂的机制,任何一点的调度上出现问题都会给星舰造成巨大的麻烦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说完了星舰的被动属性,现在来谈谈它的一些主动属性。
前面说到星舰的舰载主机对外部信息的获取,这就涉及到锁定的问题。
舰载主机的扫描系统是做在内核当中的,也就是说即使你使用一些设备,比如说辅助中央处理器,来提高舰载主机的总带宽,但有些硬件上定死了的东西你始终是无法改变的,内核中的内容就是不可变更的。
一艘星舰能够同时处理的目标数量是有限的,所谓目标,是指舰载主机通过舰载雷达锁定一个信号以后,实时监测该信号的速度、与星舰的距离、对星舰的角/线速度等信息,这称为是锁定了一个信号,而该信号在星舰的舰载主机来说就是一个目标。
如此详尽地处理目标的信息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而星舰的舰载主机中央处理器是一开始就确定了软硬件规格的,无法改变,即锁定目标的数量是有上限的。
一般的T1星舰可以锁定5个目标,T2星舰和有些特殊的T1星舰可以锁定多于5个的目标,而主力舰以上的星舰则可以锁定多达10个目标。
在锁定目标的时候,舰载雷达的信号强度和锁定距离是2个关键的参数,信号强度越大,舰载雷达锁定目标的速度就越快,锁定距离就不必多解释了。
新人飞行员们对这些基本的知识能够很快学会,对于一些战斗类的知识,也非常快地能够接受。
新伊甸的攻击类型分为武器攻击、电子战攻击、工程攻击。
对于武器攻击来说,分为4类:
激光武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导致威力缓慢衰减,但是能够瞬间命中目标,不过必须保持对同一弹着点的照射才能造成杀伤,照射时间越长,取得的杀伤效果越好。
导弹武器,能够拦截同类型的武器攻击,威力只和装药有关,造成的杀伤只和目标的速度、导弹本身的爆炸速度以及伤害类型有关,可以半主动攻击、反辐射攻击或者自动寻的。
实弹武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导致威力缓慢衰减,威力和射速都非常均衡,但是对射击诸元有很高的要求,是否能够造成有效的杀伤取决于相对角/线速度、炮塔跟踪速度等因素。
射流武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导致威力急剧衰减,威力巨大而且射速惊人,对射击诸元有要求但是不如实弹武器那么严格。
武器造成的伤害类型有4个类型:
电磁伤害,通过EMP冲击波对目标的电子设备造成毁灭性打击。
热能伤害,通过活性金属填料的燃烧以铝热效应摧毁目标。
动能伤害,通过战斗部的高速撞击对目标造成巨大的伤害。
爆炸伤害,通过战斗部的爆炸来使目标的结构分崩离析。
我们以后用电、热、动、爆来指代它们,抗性上来说就是电/热/动/爆抗,伤害上来说就是电/热/动/爆伤。
而星舰的结构是非常标准的,最外层是由星舰的护盾发生器产生的电磁干扰波、等离子体层组成的护盾,中间层则是高强度复合材质制造的装甲,内层就是标准工程材质制造的星舰框架和主要承重结构了。
这里有一些工程上的经验之谈,在战斗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
护盾因为是由设备产生的物质流动层,因此它的电抗性是最低的,热动抗性适中,爆抗性最高。
装甲因为是实实在在的防护措施并不是由设备运转所产生的,所以它的电抗性很高,热动抗性适中,爆抗性最低。
结构因为是纯工程建筑材质制造的,所以没有任何抗性可言。
因而我们可以立刻知道,使用电伤武器攻击护盾,破盾以后使用爆伤武器攻击装甲,破甲以后随便使用什么武器就可以快速地解决目标了。
一些具体的设备使用,比如说提高抗性的设备之类的,我们以后遇到了会谈到。
下面是最后一部分,属于攻击上的进阶知识。
一个合格的飞行员能够熟记武器和星舰的各种伤害与抗性,而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则会知道使用一些非常手段对目标进行攻击。
前面我们说过星舰的结构,知道如果重点去攻击星舰的电容器让它的设备都断电,攻击星舰的舰载雷达让它难以锁定目标,攻击星舰的舰载主机让它难以正常调度武器装备,那么这艘星舰也就离死不远了。
电子战攻击,通过使用ECM设备来干扰目标的舰载雷达,让它的锁定距离减少、信号强度降低甚至是无法进行目标锁定,也可以干扰舰载主机的部分调度功能,让它难以正确操控武器装备,令武器装备的跟踪速度下降、精度下降,体现出来就是武器的有效射程和最佳射程降低,无法命中目标的要害部位以造成致命伤。
工程攻击,通过使用能量干扰设备对目标的电容器进行攻击,让它的储能迅速丧失殆尽或者造成特斯拉效应来窃取其储能,令星舰最终断电,使得它什么设备系统都用不了,甚至包括星舰的维生系统。
为了对抗这些非正常的攻击手段,就需要ECCM设备来进行电子对抗,强化舰载雷达的信号强度,提高舰载主机对抗干扰的能力,利用工程设备增大电容器的容量和光能电池板的电能转换效率等。
这就好比矛和盾,你有攻击的手段,我便要有反制的措施。
而最关键的,就是不论你如何厉害,就算你一身神装,也还是需要队友的支持。
在宇宙里面,一个飞行员是渺小的,不论他自以为自己的星舰有多么的了不起,请看下面的这个例子:
一艘战列舰遭遇了5艘巡洋舰,战列舰全身都是最好的武器装备,火力和防御上均能够以一敌十。
但是这5艘巡洋舰当中的3艘利用ECM设备将这艘战列舰的锁定距离压缩到不足10公里,然后巡洋舰20公里环绕战列舰,让它无论如何都无法锁定它们,同时为了保证这艘战列舰追不上来,这些巡洋舰当中的一个利用停滞缠绕光束产生的微能流对战列舰的引擎进行干扰,令它的引擎只能以不足一半的出力推进星舰。
这艘战列舰的飞行员发现自己身陷囹圄,便打算抽身逃走,但另一艘巡洋舰利用跃迁引擎扰频器对战列舰的跃迁核心进行干扰,让其无法正常工作。
决心放手一搏的战列舰飞行员当然是断然不肯坐以待毙,等待那些巡洋舰的其他队友赶来毁光他星舰的电,让他抛尸宇宙当中,所以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启动了跃迁核心,结果跃迁开始以后还不到4秒钟以后他的星舰就撞毁在一颗位于10AU(AU是字符串“Astronomical Unit”的缩略,意为“天文单位”,取地日平均距离)之外行星上了。
至此,对这个宇宙的简单介绍以及完成,下面的道路,就要这些新人飞行员自己去摸索了。
当然他们会吃亏,很多很多的大亏,甚至有可能亏到姥姥家去。
不过这都是必要的阵痛,有助于他们成长为合格的飞行员。
当科久林看着10艘狮鹫级护卫舰飞向深空的时候,终于能够长长地舒出一口气来:“在这个该死的虫洞里面总算是拉出来一支乞丐舰队了。”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