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作者:狼叔叔 更新时间:2021/9/9 0:04:32 字数:2422

一直呆在房子里,闷都要给我闷坏了。

我这辈子就受不了那种犹如身陷囹圄的感觉。

此间毕竟没有智能温控这一说法,他怕我会冷到,便好几次叮嘱那个给我们烧炕头的下人。

那下人今儿估计是傻掉了,柴添多了,火力越烧越猛……

是要把我给闷熟的意思么?

我虽不耐寒,但更怕热。

于是,便训斥了那下人一顿,借机跑了出来。

趁着这冬日里难得见的一时艳阳,我想去调查一下那个传闻。

最近,我可闲了。

闲下来,便爱打听八卦。姐姐便到处为我打听去。

她今天又出去打听了。

趁她还没回来,我得赶紧跑。

等她回来,我就不好跑了。

我听姐姐说了一个事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暂时权当是故事听听。

据说,如果哪个人要去找刘景办事,便记得要带上足够的银两。

可刘景不是个清官么?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儿。

人们带钱去找他办事,他从来都不收。

但,如果人们不带钱去,他便会以“很忙”为由,推辞。

这只是坊间的一个传闻,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这说的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人们要是不带钱去见他,就体现不出来,他是个清官了么?

是这个意思吧?

毕竟,要有“浊”在旁边作为陪衬,这个“清”字才能够发光发光呀!

不过我觉得,也有可能是那帮贪官,见不得人家真的是个清官,便搞这种传闻攻势,试图抹黑人家的名声。

可这传闻又传得是有板有眼,令我止不住好奇心,想要去调查一下。

这刘景是不是真的像传闻中的那样?不贪财,但却贪名?

于是,我便踏上了熟悉的道路。

前段时间,我经常在雍州城与阳三郡之间奔走,所以,对这段官道特别熟悉。

关内的路分两种,一种叫“官道”,还有一种叫“不知什么道”。

是因不知道什么人修的,所以是“不知什么道”。

但我又想叫它“来历不明道”,不好,太复杂了,还是学着别人叫“古道”,更为贴切事实。

说回“官道”,自然是官家负责修筑、维护的道路,因为官道上每隔一段就有“驿站”,也有别名叫“驿道”。

这些官道都修的笔直,极少拐弯。

做土地规划的,应该也是个狠人,要不就是强迫症患者。

每条官道,几乎都是一个样式,强迫症见了,估计要一本满足。

除非遇着难以通行的阻拦,比如,大山,才会在绕开之后,又回到正途上来。

雍州城就像是位于“田”字的最中心,周边有十八个郡,东边称为“阳”,西边称为“阴”。

这些道路、关隘可都是工部的杰作。

工部是朝廷的六部之一,职能在于建设,也包括了对土地资源的规划。

用夫君的话来说,会流动的资源都归户部管,不会流动的资源都归工部管。

据说,中洲这片土地,原本都有自个儿的地名。

是后来朝廷统一中洲之后,工部统一进行规划,制定一套命名规制,才有了现在这些什么阴阳地名。

各大州府的名字,虽然都保留了七十二古国的国号,但地界都经过些许调整,略有不同。

再下一级的地名,全部都被取消,换成了这种“阳一”、“阳二”、“阴三”、“阴四”的叫法。

据说,是为了让没来过这里的人,也能够轻易地明白这个地方的大致地理位置。

比如,雍州的阳三郡。

便是以雍州城为基准,东边官道的第三个郡。

又因为,奇数在北,偶数在南。

所以,实际上,阳三郡是顺着东边的官道走,过了阳一郡之后的左手边。

当我走过阳一郡的地界,就会在官道上见到一尊界碑,告诉我,从这个界碑开始,直到遇见下个界碑前,官道的左手边都是阳三郡,至于右手边则是阳四郡。

然后,因为第九个郡位于州府的边界,所以,相对于一般的郡会显得特殊。

古道穿插在官道的周围,从官道上下来,顺着古道走,便能到各处去。

有的地方,为了让车马往来能够好走一些,便会集资修筑“新道”,与官道形成对接。

新道与古道并存,相对而言,新修的路质量肯定更好,也更好走。

但,要是过个十年八年,无人再愿意出资维护,新道便也要沦为古道。

阳三郡的北边几乎全都是山,山上种满了树,这些树可是北方的宝贝。

造房子,做家具,烧火,全都得倚仗它们的快高长大,但再快高长大,也得至少要十年树龄才能采伐。

此间的十年,可相当于前世的三十年,树木成材的生长周期太慢了,冬季又长。

大家也因此对这些树木资源颇为重视,别说官府明令禁止过度采伐,樵夫们也有可持续发展的自觉。

在北方,胡乱采伐树木的人,都是要被吊死在树上的。

偷猎的人,也是同等待遇。

生活在此地的樵民们,大都非常爱护森林,毕竟,他们就是依靠森林的资源方能活命。

偶尔,樵民会与上山偷伐、偷猎者起冲突。

因关知山和关狄之间的交情,这边的樵民和北镇岳的关系也很好。

北镇岳的弟子每年都会从这边翻过山关,来到雍州。

听关狄说,山关那边的守将,已经和他们形成了默契,所以,现在任其自由通行。

按照朝廷的命令,这些守将本应该将这些寒州的江湖人士全都阻拦在山关之外,最好是能让他们全都死在外边。

若是守将们都能够恪守职责,这便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惜,守将们却腐败了,与江湖人士串通一气,使得工部所修筑的山关,失去了原本在设计者脑海中所想象出的作用。

我寻思着,这现象应该不是个案。

关知山的家,就住在离山关相距不足十里的地方。

今天正午,阳光明媚,视野清晰,我遥远可以看得见那高处的烽火台。

我的视力极好,这么远的距离,我都能清晰地看见在烽火台上戍守的将士。

他们在这苦寒之地,却依旧尽忠职守的站在那里,令我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为了防范异族大举入侵,工部在各地都修筑了类似的烽火台。

这些烽火台都是要在紧急情况下才能够被点燃的,一旦有一座烽火台被点燃,周围各地的烽火台便也必须点燃,以此来传递信号。

光的速度永远都比“八百里加急”来得快,如果足够快的话,烽火台的信号便能三天之内从雍州一直传回京城。

届时,朝廷驻扎在各个大营的部队便会马上开始集结,那可是动概便达十万以上的大军,调动一次,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正因如此,这些烽火台绝对不能因为一群江湖人士闯关,就被随便点燃。

——可万万不能闹出“烽火戏诸侯”那样的笑话来!

必须是遭到异族大举入侵时,方可被点燃。

我想,北镇岳终究不是异族,纵然逃税有过错,但罪不至死。

守山关的将领放他们入关,虽不符合规矩,但也情有可原。

至于这个“大举入侵”的定义,估计至少得超过两万吧?

毕竟,雍州大营的驻军就有两万呢!

应付两万以下的敌军,应该绰绰有余。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