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危机(1)

作者:额客户 更新时间:2021/7/26 16:26:29 字数:2773

克里木战争与殖民地争夺战中,各国为了购买武器装备,将本国大量的黄金付给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合州国,不仅如此还欠下了巨额债务。因此合州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黄金储备国。

导致了战后严重过剩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不断在合州国国内投资,之后人们又通过借债进一步推进了市场的繁荣。

到了1915年,65%的汽车、75%的收音机、80%的家具是赊账销售的。

股市8年间上涨了334%,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极度乐观,认为合州国已经克服了经济危机。

但是这种泡沫经济下,债务会繁荣就一定会萧条,最直接的就是通货紧缩。

在一般的认知下,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作为资产储备,发行对应数量的货币,但是银行制度存在,市面上可用于交易的流通货币远远多于储备黄金的价值。

银行的存款有一个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把除了准备金以外剩下的钱借贷出去,这就使得银行存款加上流通中的现金远多于实际现金,而银行中的存款一般是作为通货使用。

如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0%,存款人甲把100块存到银行,那么银行就会把90块借给贷款人乙,乙又从丙那消费90块的服务和商品,于是丙又把90块存到银行,银行又借出81块给丁,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计算出这个过程,生成的货币总额:100+90+81+…

如果准备金率为10%,最后生成了1000块钱货币,我们把1000块钱100块之间的这个比例关系称为货币乘数。(这是理论上的数值)

如果人们赚到的钱不是全部存在银行里面,或者把银行里的存款取出来,那么银行能放出来的钱也会减少,倘若这个时候就会发生挤兑。

各国央行对应本币的资产除了黄金以外,还有外汇和本国资产,所以也不是每一块钱纸币都真的可以换成黄金,一国真正流通中的通货,狭义货币M1与黄金储备一般有好几倍差,黄金储备和货币之间就如同酒的原浆和勾兑的成酒的关系。

如果市场上很多人都在借钱投资和消费,但这个时候刚好因为某些原因,市面上流通的通货减少,因此导致要借的钱比借出的钱多,使借钱率变高,于是,钱“贵”了。

但是有些本来就是借新还旧的银行债务就会出现违约,因此需要钱的人取钱时,银行便无钱可取,银行便会倒闭。

这个原因就是联邦储蓄局,1915年为了抑制股票投机,合州国的联邦储蓄局开始上调贴现率、提高银行准备金比例,减少了钞票供应量,证券市场因此出现利空预期,大量抛单无人接货,最终导致股市第一波估值下跌。

资产总额下跌的投资公司为了补充保证金,又抛掉别的股票,如此循环,造成股市市值自由落体下跌。

到了1916年10月,道琼斯两天暴跌30%以上,标志着大萧条开始,到了1917年1月,合州国农业州的银行因为农业凋敝,坏账率过高而倒闭,此刻恐慌彻底爆发。

人们纷纷冲到银行挤兑,这迫使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货币乘数下降,通货进一步减少,违约率上升,挤兑和坏账加速了银行的倒闭,掀起了银行的倒闭浪潮,之后由于美元已成为世界储蓄货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合州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存在。

因此成为了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欧洲各国纷纷减少货币供应量,通货继续减少。

1917年,奥地利最大私人银行倒闭,人们不断把本币换成外汇和黄金,要么跑路要么存在家里。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最后几遍是这样来解释看不见的手的:一种有益于社会的生意,就应该让它自由发展,竞争越自由,对社会就越有利;每个人把他自身的资本投入到社会生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和每个人竭尽所能使社会收入最大化是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通常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想法,也不知道自己曾经怎样促进了社会利益,他们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无意间达到了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的目标,他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

斯密提出了所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宗旨,就是消费,但在重商主义制度下,消费者的利益几乎总是被生产商的利益牺牲掉,对于所有能和本国商品竞争的外国商品,在进口时都进行限制(为了国内生产商的利益,牺牲掉国内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必须承担这种行政垄断的高价,而针对本国商品出口时发放的补贴,也是为了生产商的利益。

这种时候消费者还要承担补贴的高额税费,且因出口而造成国内商品减少,进而引起价格上涨。

若想克服这种弊端,只有实行真正的自由放任,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效力。

但是亚当·斯密的时代和现在的生产力完全不一样,因此斯密无法观察到市场到一定程度生产过剩的危机就会出现。

商品大量积压、生产锐减、工厂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

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

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合州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主流。

胡佛总统甚至认为:“我们正在取得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夜,贫民窟将从合州国消失!”

1915年10月,合州国的金融崩溃,股票从一夜之间从巅峰跌入谷底,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合州国经济随即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

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用小麦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河流,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甚至用牛皮纸搭起简陋的栖身之所,在那些被迫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

对于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为吃、穿、住的挣扎,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治安日益恶化。

曾经嘲讽东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在乌克兰大饥荒的人发现,他们现在也处于这种地步,唯一的区别只是乌克兰大饥荒是将粮食往外运以换取工业化资本,而他们纯粹是因为生产的相对过剩。

合州国发生了遍及全国的大饥荒和普遍的营养不良,导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在合州国各个城市,排队领取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经济危机引发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各工业强国的大规模失业,合州国1370万人,德鲁尔帝国由于战争的原因相对较少550万人,联合王国由于日不落帝国的原因300万人。

各国为了向外转移社会矛盾,极端思想学说风靡社会。

这次合州国经济大萧条造成的灾难是人灾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保守估计有7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合州国的7%。

上述这些悲惨的灾难都是乐观的亚当·斯密所无法想象到的,也是看不见的手理论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资本家宁愿销毁过剩产品也不愿低价出售给穷人?

为什么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为什么合州国最富有的1%人群拥有的财富总和超过所有中产阶层财富的总和?

仅仅学习《国富论》还不足以解释这些问题。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916年11月,德鲁尔帝国首都柏林。

9岁的李思特坐在父亲的敞篷车上路过了勃兰登堡的门前。

李思特摘下了自己的礼帽向着开明君主腓特烈大帝的雕像致敬。

当德鲁尔的统治者无法追求艺术的时候,他们就会发动大战。[doge]​

现在想想生前的历史可还真是讽刺,现在正发生着几乎相似的事情,可自己对东西两德的人口增长却没有任何兴趣,这个时候只剩下唯一的选择一一使德鲁尔帝国的战争损失降至最低。

“若使勃堡腓帝在,不教法马过卑山​!”

李思特发出了感叹!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大小:
字体格式:
简体 繁体
页面宽度:
手机阅读
菠萝包轻小说

iOS版APP
安卓版APP

扫一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