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怎么喜欢吃东西。
当然,这不是说我不会进食……而是我不怎么会把“吃东西”当成兴趣,甚至是职业。就像是,有的人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美食,去旅游也会以吃当地特产食物为目的,比如特别价值上万的鱼或者几百元一只的虾子之类的;把“吃东西”当成职业就更是让人幸福的事情了,比如木下,不仅能吃各种各样的东西,还很受欢迎呢……当然,认为这职业幸福只是我擅自而为的想法,对于本人来说是喜欢还是应付还是讨厌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看脸的话不管怎么吃都可以。
尽管如此,尽管我不会刻意的去某地找喜欢吃的东西,偏好性还是有的。
这应该是类似于天性,或者习惯之类的吧,比如甜的,可是太甜的东西也是无法接受,所以具体是什么程度还是要看具体呢。还有美观程度,也就是“色香味”中排行(虽然不一定是次序的含义)的“色”,如果看到诱人的食物没办法拒绝吧?如果看到炭化的食物没办法接受吧?
别说什么“XX味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味的XX”该如何选择,巧克力正因为有着巧克力的样子才是巧克力,这种强人所难的改变,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边我也无法接受!
然后,喜欢的东西也并非是刻意在地下城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专门去寻求邂逅,而是这个东西正好出现了,然后才能喜欢它。换句话说,如果出现在别的不是周围的地方,无法被发现的话也就喜欢不了了吧。
所以,恰好出现的食物才是真正喜欢的食物。比如恰好出现在街道右侧的一家寿司店。
那还是在初中的时候。
对于我和我所存在的街道来说日本料理并不多么流行,像是什么DIO的人形面包店、托拉萨迪的健康意大利面等等充满资本主义风味的料理非常火。虽然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或者是由于昂贵的地租,总是过不了多久就关门了。
但是那家店很特别,因为非常小,从单扇玻璃门掀开进去之后,活动面积只有可怜的4~5平方米左右,木质的又高又长的桌子将座位和做料理的台子隔开……说隔开也许都不是很恰当,因为是个整体高台用来放置做好的料理,而低台用来展示制作料理的过程,一边看着一边等着会不会让食物变得更好吃呢?这也许是现做的魅力吧。
不过初中的我只是觉得有趣、好玩而已,因为那时候就或多或少形成了不怎么喜欢人多的性格,所以尽量挑没有人的时候进去。
即使没有人,即使只有我和我的朋友……还是显得很拥挤啊。第一次进去的我是这么感想的,对于装修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侧墙上挂着木架子,摆有“菊正宗”字样的空酒瓶和不能称之为“手办”的黏土人形。差点忘了,竟然是玻璃门,我以为在雨的雾气中掀开布帘然后走进这样一家小的离谱的寿司店才是最帅气的景象呢。
接着,坐上稍微有些高的座位,双脚离地,店主,把白色毛巾裹在头上的大叔就会递来菜单。
是双面塑料封压,毫无雅致与平质感,同时又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使用楷书字体的打印菜单。不得不说……确实没什么形式感吧。
“要一份黄瓜卷和这个卷。”
其实我很喜欢吃“这个卷”,不过名字忘了,暂且用“这个”来代替吧……喜欢和记忆力没有关系吧?我可以狡猾的说我已经喜欢到忘乎所以的地步了,所以名字完全无关紧要!
“好嘞。”
大叔就会从某国产品牌的普通电饭锅里用普通的塑料饭勺普通的挖出来放在普通的砧板上,然后用普通的火焰喷枪加热鱼片然后把饭团普通的卷起来最后普通的切好并且在旁边摆放上普通的酱油和芥末。
不过我没要芥末。
但是。
“好吃!”
这是为什么呢?
对我来说这是普通的手法,不过我并不能理解这“普通”的内涵。暂且不讨论“正宗”或者“不正宗”的问题,又不是打着幌子或者侵犯什么产权的东西,作为食物已经足够了,况且我的在日本留学的友人也说着“好吃,完爆日本垃圾(寿司)”……
不过他还说过“凉皮米线完爆日本拉面”“海之言完爆日本所有饮料”“路边关东煮完爆大阪关东煮”之类各种各样的完爆,所以发言的可信度我还是持有保留意见。
尽管不同事物的比较具有客观相对性,不过对于个体的美味来说却是主观绝对性。
也就是说,
“好吃!”是绝对的。
并非凭借非法化学物质,而是单纯的美味让人无法拒绝。正是这“普通”的高明之处。
之后我也会经常来,从初中到高中。
夏天和冬天会打开塑料外壳泛黄的老式空调,虽然在空调的同类中属于被鄙视的无能家伙,好在地方很小,效果还是不错。
平均一周一次,到后来两周一次,一个月一次去,接着,几乎完全不去。已经过了8年。
高中的一次,我发现座在凳子上的时候脚能碰到地了,吃着“那个卷”,进行着:
“最近没怎么来嘛?”
“因为高中住校啦。”
“要好好学习呀……”
“是啊。”
之类的可有可无、似是非是、一些半些的对话。
我和老板、店主、大叔,尽管是一个人,可是并不熟。
我没有想着要熟络,也不需要熟,不是说熟不好,而是我就是这种性格的人。不过朋友倒是很会说话,不如说很懂社交技巧,如果他稍微帅气一点应该会变得很受欢迎吧……抱歉这话让他看见可就不妙了。
这样的话,就算有一天消失了,我也不会觉得少了什么。
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升入大学偶尔在假日回家之后路过,路过,路过了好几遍,实在没办法否认的时候,确认到这个店确实消失了。
也正如我所想的一样,并没有觉得哪里不舒服,或者有任何悲伤的情感涌现出来。
我与从前的我一样,店什么的怎么样都好。即使有着曾经在那个空间里吃着“那个卷”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也只是模糊的记忆而已。即使曾经会有和朋友在那个坐标上讨论“要去哪个大学好呢”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也记忆的玩笑而已。即使之前有过在夏天躲在里面吹空调和白开水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也只是玩笑的善意而已。
即便是我这样的人也没办法不去直视这个现实,
虽然有些矛盾,但是这个时候确实感觉到悲伤了。
除了这个小小的店,其它店铺也在每一次我返回的时候产生变化。
店面扩张、缩小、新增、或者消失,倒是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的规律性。
然后冬天、夏天飞逝而过,消失的地方不会出现,内心的空缺也无从填补。有新的寿司店,不过按朋友的说法,是属于被“完爆”的那一类。
不过那也是很久以前了的说法了,因为不管是朋友还是我都很难再次在这个街道遇见彼此,似乎少了什么维系的东西。
今年的寒假,又回到家中neet。
实在顶不住父母悲伤怜悯,似乎在哭诉着“我的儿子已经完蛋了。”的眼神的时候,也只好出去转转,不过因为正在改造的关系,每一次都感觉街道变化巨大……好像只有我不在的样子呢。
然后我戴着耳机,沿着被挖的崎岖不平的道路左侧小心翼翼的走着,可是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就下起雨了。
总是站在屋檐下也挺不好意思的,门的两侧摆放着插花,似乎新开不久的样子。
所以推开普通的玻璃门进入,看见了一些可以完完全全舒服的坐着的椅子和摆放在四角的桌子。空间变大多了啊……
不过正中央还是个长长的木台,后面站着一个把白色毛巾系在头上的大叔,正在与前面的顾客交谈着含有“完爆”什么的词语……
“‘那个卷’?”
……
“嗯。”
不自觉的、鼻子稍微有些酸的发出了这样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