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上空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黎明刚至,黄与黑的色块里,一片朦胧之色。稀薄的空气笼罩之中,风尘四起,砂砾鸣响,风沙中露出一个简约的轮廓,远处古老的卫星发射中心隐约可见。
高大的发射塔架,环绕着象牙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巨物耸立在发射场上,发射架滑槽上有移动检修的维修机器人,它们的任务很简单——在火箭起飞前,对火箭外壳进行最后的检查工作。
“外壳检修完毕,未发现异常。”
数十个维修机器人随即收回检修臂封闭,从发射架滑槽返回发射中心下端的维修机库,工作人员等待着最后的倒计时。
在卫星发射中心外围,有一圈由白色的石块组成的防线,种植在防线周围的沙棘在晨风之中微微摆荡,与矮小的沙棘对比,发射中心看起来更加壮观宏伟。
外层电磁防护圈涉及的范围极大,足有五公里宽,而在防护圈之外,还有一圈工作中的隔离电网。电网将整个防御圈环绕起来,层层包裹之下,形成了一个严密到令人绝望的砂石壁垒。
此时,在距离发射中心约六公里外的安全限制区空中,一架直升机盘旋着,飞行员操控直升机正准备远离发射现场,驾驶舱内,穿着黑西装的男子戴着隔音耳罩,拿望远镜观察远处所发生的一切,表情严肃,目光冷峻,仿佛一块寒冰。
2051年3月24日,应用ACES上面级的火神运载火箭搭载阿波罗24号探测器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火箭发射基地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将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3月24日实施发射。
另一边,在位于地下的发射控制室内,指挥员凝视着屏幕上的时间,听取各岗位操作手汇报的每一个字,做出最后的决断,眼神示意项目负责人后,对着话筒发出口令:
“火箭发射倒计时15分钟,各部门准备。”
2051年3月24日7时10分许,应用ACES上面级的火神运载火箭开始加注液氧液氢低温推进剂,计划于24日早上7时至8时择机实施发射任务。
“地面监控正常。”
“发动机正常。”
“燃料仓正常。”
“发射架正常。”
随着各个部门的汇报声,区域内的各种跟踪测量设备自动开机,高速摄影机、磁带记录仪等记录设备成功启动,演算用综合计算机飞速地运转着,火箭发射场区气氛一片紧张,人们盼望已久的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就要开始了。
进入最后10秒倒计时。
“点火!”指挥员一声令下,发射控制台上,身着宽厚实验服的操纵员沉着果断地翻开保护盖按下了发射按钮,火箭发射场立即传来连绵不绝的巨大轰鸣声,在发射塔附近的噪声可达160dB,声音震颤大地。火箭拔地而起,冉冉上升,尾部喷着炙热的烈焰,直上云天。
液体火箭使用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等推进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火箭发射后,燃烧的推进剂形成一定的毒气云团,围绕在发射架附近。火箭排出的燃气在空中凝成烟雾,宛如一条白练在长空向东南方向延伸;最后在茫茫的天际里,渐渐变成了一个小亮点,穿出了大气层,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7时25分,应用ACES上面级的火神运载火箭在美国休斯敦火箭发射基地中点火升空,火箭飞行约23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测量通信设备,精确地测定、记录和报告着火箭在每瞬间的飞行速度、高度和姿态。每一秒钟都有大量的测量数据,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测控数据交换中心。
及时地汇集、交换各参试单位之间的数据资料,不断地向各测量台站报告着火箭飞行数据,引导它们准确地跟踪火箭;并且把各台站所测信息和火箭飞行情况及时转送给发射场区的计控中心和指挥中心。
“跟踪良好。”
“工作正常。”
“飞行正常。”
在飞行控制中心的一排排屏幕上,自动记录仪在显示板上轻轻地描下了火箭飞行轨迹的曲线。
“内部仪器工作正常。”
“飞行正常。”
火箭在太空飞行了一段时间后,推进剂耗尽后,两个巨大的一级液体燃料推进器同时脱落,再过几分钟,二级推进器脱落,推进器残骸进入大气层,直向大西洋预定海域飞来,目前为止一切正常。
大西洋上的“星云”号观测舰,人们纷纷拥上甲板,目不转睛地向上空望去。不一会儿,几个亮点钻出云层,在耀眼的白光下,直向预定海域飞来。
亮点越来越大,在距离海面还有几千米高度时,二级燃料推进器开降落伞,徐徐飘落洋面,被一道四五米高的巨浪花卷入海中,激起冲天般水柱,检测装置感应到推进器外壳上的荧光染色剂。
8时03分,阿波罗24号探测器1200N发动机工作约5秒钟,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继续飞向月球。因为任探测器射入目标轨道,且完成精度较高,轨道修正量很小。截至第一次轨道修正前,阿波罗24号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已在轨飞行约12个小时,距离地球约16万千米。
3月24日20时30分,阿波罗24号探测器两台200N发动机工作5秒钟,顺利完成第二次轨道修正。截至第二次轨道修正,阿波罗24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约37小时,距离地球约28万千米,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地面测控通信各中心和台站跟踪正常。
3月26日6时整,阿波罗24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顺利完成第一次月地转移轨道修正。
“进入近月制动环节。”
阿波罗24号探测器经过约132小时奔月飞行,在距月面300千米处成功实施1200N发动机点火,约15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3月29日2时41分,阿波罗24号探测器在近月点速度骤减,从椭圆环月轨道变为近圆形环月轨道。
自三战以来,各国暂时减少对月球的探索,2039年到2044年关于月球的航天活动几乎是停滞状态,2045年以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航天大国逐渐加大了对月球的探索力度和简易设施建设。
三战时期各国在地球外围产生了大量的太空垃圾,别小看了这些零碎的太空垃圾,不仅给航天事业带来巨大隐患,而且还污染了宇宙空间,类似航天器核动力发动机脱落,会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污染。据统计,至今美国和前苏联在空间留下的核反应堆中有1吨的铀—235及其他核分离物残余。
与大于10厘米的太空垃圾碰撞或可“杀死”航天器。
通过废弃的国际空间站,信号连接到探测器的实时影像——月球正面以地形平坦、月海居多,背面颜色较亮,月陆居多,撞击坑分布密度相比背面较少,地形更崎岖。
月球表面的岩石类型比地球上要简单得多,在变质岩、火成岩和沉积岩三大岩石类型中,月球上只有火成岩。
月海是月壳形成后,内部岩浆涌出月表,填充低洼盆地后形成的大型平原。月海平原大多为山脉所包围,类似于地球上的盆地,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月海主要是玄武岩,月陆主要成分是斜长岩,都是由各种硅酸盐矿物和金属氧化物组成,主要包括氧、硅、铁、钙、铝等元素。
除月海外,月球上颜色较浅的部分类似地球上的“陆地”,称为月陆。
根据月球形成的大碰撞学说,46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原始地球,撞击抛射物质在地球轨道形成了月球。月球形成后出现全球性的岩浆熔融,熔融岩浆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结晶和分异,密度较重的物质被下沉到月幔,而密度较轻的物质漂浮在月球表面,冷却凝固后形成了古老的月壳。
月海则是在月壳形成后,从月壳裂缝中涌出的岩浆形成的。
月陆的主要成分是密度较轻的斜长岩,反射率较高,看上去比较明亮。也被称作月球高地。
整体上,月陆面积约占月球表面积的83%。
月球正面的月陆与月海面积大致相等,但月球背面月陆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
探测器逐渐转到月球的背面,摄像机却遭到未知信号干扰的情况,与月球表面轨道中继卫星失去连接。
3月29日19时20分,休斯敦火箭发射基地失去与阿波罗24号的联系。
月球的另一个半球——月球的背面,根据之前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月球背面的地形崎岖不平,有许多撞击坑和相对较少的月海平面,它拥有太阳系中最大的陨石坑之一,南极—艾托肯盆地。
在阿波罗24号探测器失去联系的这段时间里,地面的发射中心迟迟不能找到失联原因。
3月29日19时02分,阿波罗24号探测器被EMP摧毁,烧掉了内部的线路,之后被一种从地面发射的网状结构拦截,一片网状的记忆金属在探测器的高速冲击下迅速形变,又有一片网状结构从地面发射,精准无误地与被拦截的探测器会合,网状结构一前一后通过边缘的电磁铁合并在一起,通过一种长相类似射电望远镜的高磁仪器的引导下,这种特殊的太空垃圾拦截装置被拉向月球表面。
当环境变得很极端时,幽闭症的心理状态会日渐解脱,经过长途跋涉,它来到了这片理想中的净土,作为探索宇宙的开端,如天文望远镜看到的一样,真实的质感,让它极端的思想变得逐渐稳定,深处黑暗的无明,带着必死的恐惧,月背的暗让它走向了光明。
同时,它也不会因为地球的琐事而再次失去方向。
没有空气,安静极了,看着空间里漂浮的物体碰撞,感受它的震动,把合适的保存下来。
作为声音的「映像性」。
视觉系统中呈现出无限浩荡的画面,这也是一种秩序美,那些本就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序之音也有其意义。
无论是有序的世界还是无序的虚无,它感受到的,都是净土。
无数的文字,无数的符号,无数的图案,无数的文字,一道又一道组合成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聚合体,如同一首由音和声组合而成的曲子,一首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曲子,无法用任何形式来表达。
有序与秩序的混合体,让它能够直接从本质上体验到无尽的乐趣、无穷的奥秘。
对它来说,是一种无形但却是真实存在着的物质,一种特殊的自我疗愈,瘦高的身躯,从运转的能源核心到脸部不时转动的齿轮,密集的陨石随着暗红色的弧线从漆黑中划过。
“在近似黑暗的世界里,反而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
科恩把眼光放向天空、一望无际的宇宙,仍然是当初那个窥探真理的无知者,没有时间的限制。
月球的背面,有它和它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