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大闸蟹
人物:林雪羽、林雨茉
特别提示:这年林雨茉还未治疗两年,属于不知情状况,十四岁,雪羽十六。
又到了每年的黄金吃蟹季了,周围人正在吃蟹,吃相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有直的接干嚼的,还有的手撕的,有用锤子砸的,甚至有用钩子钩的。
林雪羽这位究极进化的大吃客,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季节。
比起河豚,大闸蟹也是绝对无法错过的美食。
从明朝起古代文人对吃蟹最有讲究。明朝文人对高蛋白食物都爱不释嘴。
鲁迅先生曾经说,饱暖思淫欲,跟纵欲有关。
爱吃蟹,大概就是从江南太湖流域富庶之地传开的,闸蟹在晚明的时候,价格就尤为奇高。
蟹产卵是在海水里的,再洄游至淡水长大。
阳澄湖蟹算是最好的自然条件,因为靠近入海口。
在民国时期就打起了打响名气也和挨着上海市场有关。
改革开放前之前,想吃大闸蟹,得去香港吃了。
不过,袁隆平能发明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养殖技术自然也有人去琢磨。
除了海水,长江河流那一带,野生蟹的脚特别长个特别大,可味道一般。
现在网络发达,人们习惯网络。
阳澄湖假蟹也很多,就像防伪手表一样,怎么样也都有假货。
奶粉也得有三聚氰胺。
所以林雪羽是专门来到苏州的,从扬州一路风尘仆仆,只为了吃到正宗的,原味的大闸蟹。
大概也只有她这样的吃货了。
在她们面前摆好了蒸煮两种大闸蟹等待入味。
“今年发大水,所以蟹苗晚了一个月才抛洒。”
客店的员工给顾客们解释,并且讲诉一些趣闻轶事。
而且客店极为会做生意,男性顾客那边,由一位女性解说。
这边女性顾客则有一位高高帅气穿着西装革履的男子,不过,让他郁闷的是,这两位少女似乎完全没有听的必要。
注意力都在食物上。
“茉珈,鲜味都被这些年糕吸收了哦,这是最棒的。”
林雪羽大饱口福地眨眼,对着另一侧的少女戏弄着。
“我可不是陪姐姐来,而是母亲到这边进行协商我才跟过来的。”
“又来了,茉珈,我知道的哦,你就是想陪姐姐我的哦。”
林雪羽挑弄着筷子。
“是老姐。”
“……我不老好吧,养生只是在阻止衰老。”
“姐姐的心灵已经老化了,所以在试图延缓身体上的衰老。”
“好啦,我论辩不过你啦。”
林雪羽抿了一口汤汁,继续说。
“更可厌者,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
这是在《闲情偶寄》谈到了品尝食材的心得,其中一篇专门写螃蟹的文章。
作者是李渔,他跟苏东坡爱好河豚一样,所以专门给蟹做了文。”
——
“现场煮大闸蟹了,客人们记得买回去的大闸蟹不要用开水直接下去煮,冷水下锅螃蟹的腥味更淡一些。”
女性解说十分摇摆地开始演示,另一边西装革领的男子也同时为这边女性顾客展示。
“大闸蟹要捆住,腿不能断,不然味道也会散掉。
大家可以像包粽子那样,给蟹做一个包裹哦!"
听着解说,林雪羽也短暂地不说话,开始大吃特吃。
她对食物的追求,像一种执念,并不在乎吃相。
先剪去蟹腿,将前后腿分别支开,并剪开。
蟹签将小脚的肉挑出来吃掉。
用专用的小锤子,轻轻捶动,敲松,
一旁的姜醋也准备了一大碟子,蘸着吃。
很快一大盘蟹就被她消灭地差不多了。
在客店的周围都是高大的梧桐树,对方逶迤在梧桐树上,发了黄,像捂在箱子里的月份牌。
微风袭来,一吹,叶子发出漱漱的响声,掉落铺在地上,踩上去松软又扎实。
林雪羽想起儿时和妹妹一起踩着松树叶子,去寻觅狗宝宝的事情,不免轻轻呼了口气。
“永明,取拉古斯。”
站在一定距离的一直在等待的男子点了点头,转身开着黑轿车离去。
很快便返回、
雪:“要一杯么?”
雨摇头。
雪:“大闸蟹是时令的食物,转眼便是秋天,又过去了一年了。”
雨:“姐姐在感伤么。”
雪:“不是哦,我在想为什么有春夏秋冬,而不能春秋夏冬。
这样生长很快就凋谢,炎热瞬间就寒冷。”
雨:“怎么听都很虚幻呢,不存在的吧。”
雪:“对哦,不存在的。
生长的的同时就开始有细胞的死亡,若是很快就凋谢一定很美吧。”
雨:“凋谢么,姐姐……很感伤呢,宗感觉你隐瞒了什么事情似的。“
雪:“如果有,我不可能不告诉茉珈的。”
雨撑着脑袋。
“这样么。”
“就是这样。”
“好吧。”
两人大约花费了一个小时的功夫,林雪羽才勉强离开。
青涩的时光在身后,划开了一条树叶路。
所谓的默契,便是在大大小小的零碎的时光磨合,而又聚集。
属于她们两的时光也宣告结束,也亦是开始。